- +1
批量造星,打“王一博”牌不頂用了 | 精打細算播客
從樂華娛樂的招股書中,可以窺見“頂流”帶給這家公司的巨大利益和桎梏。數據顯示,三年間,王一博一人為樂華娛樂帶來了約10億元收入;2020年至2022年4月期間,他更是貢獻了樂華80%的營收增長。而王一博的角色也從之前的“打工人”變為“供應商”,分成比例從原來的三七開變成五五開。更值得回味的是,樂華和王一博的合同已經續約至2026年10月。
從之前男團、女團選秀爆火到現在的流量明星盛行,追逐數據、綁定“頂流”成了娛樂行業的常態,“頂流依賴癥”似乎廣泛存在。近有熱播劇《蒼蘭訣》女主角虞書欣在微博靠“數據監工”晉升“頂流”,向粉絲公開索要數據;前有“頂流” 蔡徐坤單條微博轉發量過億,后被證實為星援App數據造假……當下,似乎再無亮點的綜藝或影視劇,只要捆綁了“頂流”,都可以獲得不俗的收視成績。

虞書欣叮囑粉絲宣發“記得帶上我們的劇名”索要數據/圖源微博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從業5年的偶像經紀人@梓原,他曾是內娛知名女團的經紀人,主要負責藝人運營、包裝與內容制作,以及湃客號“娛樂資本論”的作者@李鐘豪,他主要關注潮流文化和青年文化,曾細扒過樂華娛樂400多頁的招股書。讓我們擠去流量泡沫,揭秘真實而殘酷的偶像養成之路。
【本期主播】
丁玨汭,澎湃新聞湃客·財經欄目高級編輯
【本期嘉賓】
梓原,知名女團經紀人,負責藝人運營、包裝與內容制作
李鐘豪,湃客號@娛樂資本論 作者,關注潮流文化和青年文化

【時間軸】
02:07 四次沖擊資本市場,“頂流”不夠用了
08:17 《長津湖》和《小歡喜》打不過一個“王一博”?
14:00 資本追捧的收益組合:鎖定“頂流”吸金
17:34 明星一夜爆火,廣告商和節目邀約蜂擁而至
23:10 “六大藍血”“八大紅血”外,偶像商業價值如何判斷?
30:16 提前收益,從減少藝人培養周期開始
38:40 量產“王一博”,真的是個偽命題!
39:19 流量裹挾下:“頂流”決定審美,多元化被擠壓
43:56 嘗到甜頭,喪失本心,內娛生產水準下降了
47:09 “藝人經紀,該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了”
48:42 追星是為了快樂,而不是做“乞丐”
【配樂】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D
以下為本期節目精華:

鎖定“頂流”吸金,是資本追捧的收益組合
丁玨汭:@李鐘豪,樂華這次謀求上市,王一博到底占了怎樣的分量?近期博納影業與檸萌影業也相繼上市,有觀點說《長津湖》《小歡喜》之類的爆款劇集都不及一個王一博賺錢。@李鐘豪,@梓原,為什么會這樣,這種對比有實際意義嗎?
@李鐘豪:樂華去年在藝人管理方面的收入大概是11億元,占總營收的91%,而王一博近三年的分成收入已經從3000多萬元飆升至3億元,在樂華上市的過程中確實占了很大比重。同時,王一博已經通過自身的量級和樂華達成了某種商業上的合作關系,以“供應商”的身份出現在樂華娛樂的營收和支出計算中。跟樂華相比,博納和檸萌是行業里比較老派、盈利模式穩定的公司,它們規模更大、收入更高,但成本投入也更高。把這三家公司橫向對比,我認為博納和檸檬的模式與整個商業運作是經得起考驗的,樂華的賺錢模式更不穩定。

王一博劇照、《長津湖》海報、《小歡喜》海報/圖源各自官微
@梓原:相對于傳統影視公司,經紀公司的盈利模式風險更大,藝人存在很多主觀不可控性。這兩年,頭部的經紀公司也在積極涉獵不同業務領域,比如自制短視頻、短劇或者投資影視劇,以此不斷拓展自己的盈利模式,降低以純藝人為導向的合作帶來的運營風險。
丁玨汭:@李鐘豪,依靠頭部明星吸金,是現在影視娛樂公司慣常的盈利模式嗎?
@李鐘豪:以前的影視創作由制作人主導,一位占據文化話語權更多的制作人可能定義了整個社會對文娛行業的審美。資本市場發現了文娛行業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之后,會尋求一種確定性的收益組合,即一部電影、電視劇里要有“頂流”,就可以鎖定“頂流”背后龐大粉絲群體的消費能力。其實,業界也有過反向思考,比如博納的老板于冬就曾說過不想和某一個團隊或者某一批明星綁定,更希望通過自身商業運作與團隊組合來解決問題。


偶像養成,是流水線的復制,還是個性化的打造?
丁玨汭:@梓原,從你的從業經歷來看,怎么定義自己帶的藝人是否火了,火了之后經紀公司會做些什么?我們靠什么來判斷一位明星是不是“頂流”,曝光量、粉絲量還是代言費?
@梓原:我帶過藝人王霏霏,她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一夜爆火,廣告商和節目邀約蜂擁而至,微信我都加不過來,一瞬間會感覺到自己的藝人真的火了。但是,這對經紀公司的考驗也非常大。流量來得快,走得也會很快,經紀公司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消化掉這些流量帶來的效益,所以背調的時間非常短,很容易出現翻車的情況。

王霏霏舞臺照/圖源《乘風破浪的姐姐》官微
“頂流”這個詞,在我們圈內特指“某C”,他火了之后,好像所有經紀公司都朝著這個目標去運營藝人。在此之前,我們稱呼藝人都用“一線”“超一線”“知名”這些詞。現在是大數據時代,對“頂流”藝人咖位的判斷,有數據參考,在虛假數據出現后也會有機構為品牌和經紀公司提供脫水數據。

2020年王一博、蔡徐坤、易洋千璽全網熱度趨勢/圖源“消費新推官”
丁玨汭:@梓原,@李鐘豪,經紀公司如何培養一位偶像?
@梓原:目前國內經紀公司培養偶像的時間普遍都比較短,最短的可能只有一年,甚至是半年,長的一般也不會超過四年。我們現在也學習了日本養成系的運營包裝模式,進一步降低藝人風險,提前收益,從而平攤培養費用。
@李鐘豪:目前主要有兩種培養系統,一種是從日本學來的絲芭系偶像培養系統,即養成系,靠粉絲一票一票把偶像投出來,雙方一起成長。另外一種是王一博出身的韓國偶像培養體系,即練習生模式,用商業視角看,就是一種資產管理和培育,公司孵化一個藝人產品出來。現在,樂華更傾向于走這種路線。
丁玨汭:@李鐘豪,@梓原,市場如何評判偶像的商業價值?比如在飯圈中,經常會通過藝人是否能接到“六大藍血”“八大紅血”的代言來判斷。

飯圈“藍血紅血“資源/圖源“消費新推官”
@李鐘豪:從代言方面看,大多歷史很深厚的商業品牌,都在中國設定了大量“某某大使”和“摯友”,“摯友”還可以再細分為“珠寶摯友”“美妝摯友”或者“鐘表摯友”,通過多種方式讓粉絲意識到,“我們的偶像原來有和頂級品牌做朋友的能力”。
@梓原:從經紀公司角度來說,跟大品牌合作是對藝人商業價值的加分。比如在合作后再去接其它普通消費品牌的代言時,藝人可以獲得更高的代言費,或者在跟別的藝人競爭時,被選擇的可能性更高。
@李鐘豪:從制作角度來看,我覺得判斷藝人或者明星是不是偶像的標準,是人大于作品,還是作品大于人。比如藝人除偶像身份外,還有演員身份,他們可以通過接一些比較正的戲、磨練自己的演技,但是一些所謂的 “頂流”,他們不會選擇出演反派,或者特別有深度的角色。制片方在組局做項目的時候,會更傾向于選擇既有深度,又有一定知名度的藝人。
丁玨汭:樂華招股書的數據顯示,在過往業績期中共收到超過6.5萬份來自海內外的訓練生計劃申請,但成為候選人并簽訂合同的每年只有幾十甚至幾名,整體通過率不足0.3%,可以說它在以這個概率尋找下一個王一博。@李鐘豪,@梓原,樂華娛樂后續是否還可以批量制造王一博?
@李鐘豪:一切關于人、關于創意的東西都沒有辦法完全用數據衡量,未來這個市場往哪里走、大家喜歡什么樣的人都是瞬息萬變的。如果樂華成功上市之后,市場持續地對文娛行業、對藝人經紀商業模式有信心,自然會有更多的錢流入。樂華通過它的錢、實力、號召力、造星能力,能籠絡行業里90%的練習生,它造出下一個“頂流”的概率自然是最大的,但剩下10%的練習生里說不定也有“異類”,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頂流”。
@梓原:從經紀公司角度來說,藝人本身是不可以復制的,但運營藝人的邏輯和模式是可以復制的。比如說樂華通過運營王一博積累下的這些資源和模式,可以為它之后打造高水準藝人提供幫助。


流量裹挾下,“頂流”決定審美,多元化被擠壓
丁玨汭:@李鐘豪,流量時代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對文娛行業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李鐘豪:我認為流量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審美體系的變化,在2010年之前的30年里,精英審美影響大眾審美,到了互聯網時代,大眾的選擇被推到臺前。非常簡單的邏輯是,長得好看的人,自然有更多關注。這個時代怎么去定義好看,就決定了誰是“頂流”。當更多的錢流向了單一審美趨勢的時候,審美多元化就被擠壓掉了,這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
丁玨汭:@梓原,你如何看待流量這件事?
@梓原:首先我非常認同流量的出現,因為流量的出現代表著行業受到的關注度更高了,這肯定是好事,但也讓很多經紀公司喪失了本心。以前,經紀公司會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內容生產上,比如專注于怎么制作好歌手的歌。但現在,他們會更優先地去判斷,做什么能獲得更多的粉絲量、能讓廣告的客單價更高一些,這會讓整個行業生產內容的水準大幅下降,所以你會發現這一兩年出圈的作品越來越少了。我真心地希望經紀公司,尤其是頭部的公司能夠回歸初心,更加重視優質內容的生產,否則終有一天流量會給整個市場帶來不可逆的損傷。

丁玨汭:@李鐘豪,樂華娛樂此次沖擊港股IPO,對整個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李鐘豪:我覺得整個藝人經紀行業,包括整個文娛行業,是時候去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了。商業社會的規則是很殘酷的,樂華娛樂作為“出頭鳥”,對于后面的經紀公司有鼓勵的作用,說明藝人管理這門生意也是有前途的,可以去沖擊資本市場、接受大眾的審視。但回到“頂流”這個話題,我覺得起碼在未來五年內,樂華可能還會去和王一博這樣的藝人做強綁定。我會比較期待王一博之后,還有誰能去維持它的生意運轉?藝人經紀公司的經驗能不能平移到下一個賽道,比如虛擬偶像?作為文娛行業里頗有經驗的一家公司,樂華能不能給整個產業帶來新的概念和機會?

精打細算@“頂流”: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流量明星?
@粉絲:
-保持理性,不要被某些價值觀捆綁
-量力而行,追星是為了快樂,而不是做“乞丐”
-不要“摁頭”安利,別當鍵盤俠,大家各自安好
@明星:
-“長得好看的人也應該多讀書”
-愛惜羽毛,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力
@從業者:
-不要一味向“錢”看,做自己“明知”是好的內容
-掙自己的“本分”錢,各憑本事吃“飯”,不要浪費市場資源
「精打細算」,關注年輕人喜歡的新消費話題
你可以在荔枝播客APP、小宇宙APP、喜馬拉雅
搜索「精打細算」收聽我們的節目
主播 、撰文/ 丁玨汭
后期 / 丁玨汭 徐婉
監制 / 徐婉
運營 / 胡雅婷
實習生 / 李蔚 盧璐璐 孟珈羽
未標注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