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體驗人工藕田地,認識外來入侵物種 | 綠少志愿者參與“覓自然”系列活動
2022年8月28日,中國綠發會白洋淀濕地自然科普綠少基地設計并實施的以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的自然觀察活動在基地負責人王曉曄老師的的組織下如期開展。6名綠少志愿者以家庭為單位,跟隨王曉曄老師走進自然濕地觀鳥、走進人工藕田地感受鄰里生物多樣性。綿綿細雨伴隨著本次活動的全過程,大家跟隨著王曉曄老師,體驗了在雨中漫步自然、了解自然的奇妙歷程。在開學前,完成了一次自然科普教育的親身實踐。


活動中,王曉曄老師向大家科普了什么是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以及我們為什么要推廣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BCON)理念是由中國綠發會副理事長周晉峰在2021年提出的基于城鎮化高速發展背景下,人類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的新興理念。指的是在人類活動密集區域,盡量通過減少對自然和野生動植物的干擾,來減少人與野生動植物的沖突,其核心關鍵詞為“鄰里”“保護”,強調創新保護機制和行動,最大限度保障民眾生活和自然野生動植物繁衍棲息不受影響,避免引發人與自然的沖突。僅一年多時間,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以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為指導開展生產生活實踐,中國綠發會已收集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案例56個。

活動中大家掌握了觀鳥鏡的基本用法,看到了斑嘴鴨、小白鷺、大白鷺、黑水雞、黃葦鶼等野生鳥類,還撿拾到了斑嘴鴨的羽毛、看到了難得一見的并蒂蓮。本次活動,王曉曄老師特意把認知外來入侵物種加入到設計環節當中。通過現身說法的形式,向孩子們普及外來入侵物種的相關知識,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積極響應!
外來物種入侵防控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入侵物種一旦定殖,將對入侵地生態環境,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很大影響。今年,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制定《關于印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的通知》,在農田、漁業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區域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掌握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范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情況。


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外來入侵物種—黃頂菊,還動手去鏟除它們,盡管因為人力、物力有限,只鏟除了幾棵,但孩子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這一物種強大的生態適應能力和領土的侵占能力。大家也從中體悟到,只有行動起來,從我做起,才能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貢獻來自青少年的智慧和力量。
活動結束后,兩名綠少志愿者又跟隨王曉曄老師去救助了一只受傷的夜鷺。


科普知識:
黃頂菊(學名:Flaveria bidentis(L.) Kuntze.):原產于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國。株高20-100厘米,最高的可達到3米左右。黃頂菊根系發達,耐鹽堿、耐瘠薄、抗逆性強,繁殖速度驚人,一株“黃頂菊”能產數萬至數十萬粒種子。該物種能嚴重擠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有“黃頂菊”生長的地方,其他植物難以生存,一旦入侵農田,將威脅農牧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安全,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二批)。
整理/Cherry 審/wxy 編/ange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