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萬尾達氏鰉魚苗放歸松花江 | 綠會志愿者受邀參加鱘鰉魚大型放流活動
8月8日上午,在松花江全面結束今年的禁漁期之后,為進一步保護松花江水生生態、恢復水生資源,由黑龍江省個體勞動者協會、黑龍江省鱘鰉魚保護協會等機構主辦的鱘鰉魚大型放流活動,在哈爾濱市道外區濱江濕地景區舉行。


受活動主辦方邀請,綠會松哈大保護地志愿者參加了這次大型放流活動。放流當天,秋高氣爽,不遠處的松花江湛藍無比。經過精心準備,這些即將被放歸的鱘鰉魚一早就被妥妥運送到了濱江濕地。據了解,這次計劃放流的鱘鰉魚共約20萬尾,包括幼魚魚苗、以及和個頭較大的鱘鰉魚亞成體。

松花江鱘鰉魚,是原產于黑龍江的史氏鱘和達氏鰉的通稱,目前它們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及其支流的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下游、嫩江等水區域,是黑龍江省特有的洄游性淡水底棲魚類。因為均起源于兩億五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曾與恐龍生活于同一時代,因此它們又常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或“活化石”。成年鰉魚的體重通常有幾百公斤重,最重的可達1000公斤,壽命可達150年以上;同樣作為底棲魚類的鱘魚,大的體重達100多公斤、壽命20-30年,長的可達50年左右。鱘鰉魚,可以説是黑龍江淡水河流中名符其實的魚族大塊頭,千百年來,當地人不僅以它們的魚肉裹腹,甚至還以魚皮為衣。長期以來,鱘鰉魚及其魚子都是黑龍江省的重要出口產品。


然而上世紀80-90年代以來,由于鱘鰉魚所棲居的江河流域大量興修水利工程,導致其索餌場、產卵場等棲息地逐漸喪失,種群數量直線下降,加上環境污染和人們的過度捕撈,讓這種大型魚類一度瀕臨滅絕。2001年,黑龍江省水產研究所的調查評估報告表明:在黑龍江撫遠江段100多公里范圍內,調查到的野生鱘鰉魚的數量僅800多尾,“如不采取有交往措施加以保護,再過十幾年,作為淡水魚中的珍稀物種鱘鰉魚將在黑龍江滅絕”。
近年來,為保護松花江水生資源,當地政府除每年嚴格執行禁漁期禁捕政策外,還同當地環保組織一起,積極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并對野生鱘鰉魚等水生生物進行救助。今年5月,一條重達200多斤的鱘鰉魚在被救助后,重新放回了松花江。當地企業也積極參與進來,自2016年以來多次組織開展鱘鰉魚苗放流活動。


(2016年放流照片)
“大的目測有十多斤,小的體長2寸到4寸不等”,參加當天放流的綠會志愿者稱,當天原計劃放歸包括亞成體在內的20萬尾鱘鰉魚,后因亞成體未獲批,當天中午在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共5萬尾達氏鰉魚苗最終被全部放歸松花江,回到了它們世代棲居的江河之中。
據了解,這也是繼2020年是7月在松花江流域首次人工放流鱘鰉魚以來的第三次大型放流活動,也是單次放歸魚苗最多的一次。根據公開數據,連續三年,松花江流域共放歸52.8萬尾鱘鰉魚。
素材提供/畫秋 校訂審核/gone 責編/ange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