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種菜、煮飯、修家電,勞動課回來了 | 湃客Talk
9月1日秋季學期起,勞動課將正式“升級”,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不同學段制定了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勞動等學段目標,希望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
而近日,杭州市教育局也發布了《杭州市中小學生家庭勞動清單(征求意見稿)》,給出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家庭勞動中可供參照的建議項目,再次引發大眾關于勞動課的回憶和討論。
成為必修課后,“勞動課”究竟教點啥?會不會給學生和家長造成新的課業負擔?學校之外,家庭勞動教育又該怎么做?
這個開學季,《湃客Talk》邀請兩位業內嘉賓,一起聊聊這門新學期里的新課程。



中國學生的考試能力非常強,但比較缺乏實踐和創造能力,所以現在開設很多課程,其實都是針對這個難題。
我認為,勞動教育需要激發孩子和家長一起參與、一起分享勞動過程中的心情,讓家長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當勞動成為一種習慣,它帶來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比如有學生的媽媽在暑假里嘗到了孩子做的果汁后,就很動情地告訴我們,她感受到了孩子對父母的體諒與感恩。

受訪者供圖
勝藍實驗小學依托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構建實施了“1234勞動教育”體系。
“1”是《勞動技能考級手冊》——我們給孩子們制定了勞動技能的考級標準以及必做的家務、選做的勞動項目;
“2”指學校的中草藥基地、苗苗種植園兩大基地。從播種開始,孩子們共同見證每株農苗的茁壯成長;
“3”則是校內、家務、校外結合的三大維度。在校內,每個班級有自己的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包干區;在家里,孩子們不僅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試著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校外,孩子們會按照自己所在的年級分段進行實踐;
“4”包含了學校以四大特色活動為載體,開展特色勞動教育,分別為牛奶紙盒回收、剩菜剩飯稱重、節氣智慧勞動和勞動技能比武。

受訪者供圖
這個新學期,結合杭州市教育局發布的《杭州市中小學生家庭勞動清單(征求意見稿)》,我們學校每個月都設計了一個勞動實踐的主題活動。
比如在自救自護自理方面,安排了課桌椅維修、圖書修復、急救包使用培訓等活動;在社會公益方面,則安排了防詐騙宣傳、看護生病家人、照顧寵物貓狗,以及敬老院慰問、地鐵站公益宣傳等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愛心。
我們學校成立了勞動學科的教研組,有專職的勞動學科老師,當然也有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的情況。在專職老師的設置上,會充分考慮到老師的個性、能力、興趣和特長。他們要有一技之長,要像孩子一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還要有比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說起“勞動課”,很多80、90后都有過學工學農的經歷。做風箏、學縫紉……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快樂的記憶。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要求我們在家中自己做一道菜,帶到學校和老師同學們分享。
那個時候我不會做飯,就選擇學了一道涼拌蘿卜絲。等到了教室,我一看其他同學的“作品”就特別吃驚,有做紅燒肉的,有做燴三鮮的,那我的菜就乏人光顧。后來語文老師大概是為了安撫我,就嘗了一下我的菜,說“還挺好吃的”。同學們一聽,就把我的菜一搶而光了。
勞動課其實是可以上出很多花樣來的。現在有些學校開展了很多實踐活動,比如種菜、木工,教孩子們做豆腐、賣豆腐,課程設計要比以前豐富很多。
勞動課也并不是我們國家的特色,比如在荷蘭,勞動教育其實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除了種菜,當地孩子們還可以跟著老師一起觀察土壤和動植物、學著動手做飯,理論知識和實踐是時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勞動”的定義其實非常廣泛,德國、芬蘭等國也有勞動課。當然有些國家是考慮了職業教育的需要,但總體上來說,關于勞動課的設計和教學,我們其實有很多經驗和案例可以參考。


勞動教育,可以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重視和關注過。
現在的孩子都忙于學業,有時候連起碼的勞動能力都喪失掉了,大量的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所以勞動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勞動教育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提高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兩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相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我們小時候都是在家承擔了很多農活這樣過來的,而現在,老師和家長以身作則的教育引導,對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必備的勞動技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應該怎樣看待“勞動”?我們經常說“勞動不分貴賤”“勞動最光榮”,需要讓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走出“體力勞動低人一等”的誤區,懂得從事任何行業都是在為國家做貢獻、都是值得尊重的,而不是說在辦公室里面干著體面的工作才是高大上的,需要增強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不好好讀書,以后就要去掃地。”
我小時候,家長就很喜歡說這樣的話。那現在的家長,已經不是單純地在口頭上這樣說了,還會帶孩子去工地上搬磚,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這兩種做法背后其實是有一致性的,就是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家長們其實沒有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勞動是鍛造生存能力的必經之路。比如上半年,上海經歷了封控,長時間居家。如果你不會做飯、不善于做家務,吃苦頭的其實是自己。

小蔡同學B站視頻截圖
上海疫情期間,一個17歲的高中生“團長”火了。小蔡同學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幫助自己小區里100多戶家庭團購物資。一開始他也摸不著頭腦,后來在和蔬菜糧食、小區居民打交道的過程中,見識了人生百態,還在 B 站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后來我們也采訪了他,我們發現小蔡同學從小就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他上初中的時候,其實成績不是特別好,他當時就看了很多書,琢磨怎么突破自己的短板。因為想獲得更多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就去參加了學校的辯論隊,打磨自己的實力。后來初中畢業的時候,他不太想走傳統的高考升學路,就自己到處找學校,挑中了一所國際高中,還帶著父親去參觀。他高中也沒住校,而是在學校附近租房,自己開火做飯,這也讓他在疫情期間有了經驗、能夠幫大家團購物資。
像小蔡這樣成熟獨立的孩子,是很難能可貴的。很多時候,家長和老師都在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眼高手低。但是其實我們要認識到,所有不起眼的買菜買肉、家務勞動,實際上是非常鍛煉人的,是社會的真實需求,也是每個孩子遲早要面對的考驗。

我們還采訪過一個學霸,在世界排名前五的美國常青藤大學讀書。他高中時曾經去美國交換了一年,需要住在美國當地人家里。但是新生活沒有開始多久,煩惱就來了,因為他和住家家庭之間連續出現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全都是圍繞生活瑣事展開的。
比如說,他洗完澡以后沒有把衛生間收拾干凈,吃完飯以后,地板上、桌子上都是剩飯殘渣,還有房間里面經常是亂糟糟的……最嚴重的時候,他差一點沒地方住。
后來他跟我們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說,確實應該在小時候多去鍛煉自己的自理和自立能力,這不僅僅關乎自身的生活質量,也關乎自己在心理上和人格上的獨立。
我們和一些家庭經常有交流,發現很多心理上較為成熟獨立的孩子,面對煩惱和挫折,情緒也會更為穩定,也更有策略。同樣的,他們也更能理解他人、更有同理心。這樣的孩子,以后面對生活的考驗,肯定是會更加從容的。

受訪者供圖
除了對于生存能力的價值,勞動還是一種創造。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手部的精細運動可以豐富大腦的神經發育。這個時候,勞動就成為一種特別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開展項目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其實是一個將知識賦能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的過程。勞動其實就是一種天然的類項目式學習。比如上海一所小學開設的勞動課,就把田地里的勞作和音樂、美術、寫作等跨學科式地結合在了一起。
所以說,好好學習、用心設計勞動實踐,對孩子們創造力的培養肯定是有用的。輕勞動、重書本的觀念,肯定是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的。


其實很多孩子年幼的時候,已經希望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去。如果家長能夠及時覺察到這種愿望,對早期引導孩子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年幼的孩子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還不如自己干了。但是這樣一來,等到孩子長大了,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懶惰”,可能就是因為小的時候沒有去引導他。

當然,有一些孩子長大后,隨著學業的增加、興趣的轉移,會對家務勞動感到厭倦。這時候,可以給孩子分配一些更加復雜或者更有創造性的勞動。
以我們家為例,我孩子小時候的房間經常是亂七八糟的。一開始我是帶著他,教他如何分類、收納,但是他的注意力、耐心都有限,所以我會思考怎么去激勵他。
我個人是不太傾向于用物質獎勵去激勵孩子做家務的。因為這可能在他心里面就會被翻譯成“這是個苦差,沒有好處”。而且物質獎勵的邊際效應會遞減,一開始給孩子兩塊錢,后面給十塊錢,再后來給多少錢……從而會忽略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收獲什么。
因此,我選擇用時間來獎勵孩子。我把收拾自己房間,算作是孩子的責任范圍之內,把幫其他人做家務,算作是可獎勵的部分,獎勵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我的孩子往往會用這些時間來看動畫片,或者出去跟小朋友們一塊玩,自主安排可以增強他的信心和決策能力。

這種激勵機制實際上是可以非常多樣化的。比如有些家長會獎勵孩子一些特權——可以要求家長少嘮叨一天,或者要求周末某一天晚睡的權利,還可以要求家長在某件事情上聽聽自己的建議等。
我后來發現,當我的孩子養成了收拾房間的習慣以后,他其實并沒有像我一開始擔心的那樣,因為想要獎勵,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他逐漸明白了家庭的責任感,甚至這個假期還主動承擔了全家人的早飯。
每一個家庭還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自身的條件來設置方式,幫孩子更積極地參與家務。
比如我身邊有一位老師很擅長做飯,做飯對她來說是一種享受。她的女兒每次看見她做飯那么快樂,就會忍不住想要幫忙,所以現在也變成了一個做飯小能手,還拍視頻教其他的孩子。
所以說,用不用獎勵,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找準孩子本身的特點,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琢磨適合孩子的辦法,是現在這屆家長需要做到的事。

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給不給獎勵,怎么給,給什么,其實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總的來說,根據年齡發展的特點,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低年齡的孩子需要更多外在的刺激,那可以有一些獎勵,更多的是重精神、輕物質。
勞動教育的意義其實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責任心和正確的三觀,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當前,勞動教育被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并且用課程的形式來保障,不管是學校也好、家庭也好,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要積極地行動起來,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培養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勞動教育不可缺失。
【時間軸】
01:12 勞動課“高調回歸”,憑啥?
04:14 體力勞動低人一等?得讓孩子走出誤區
07:15 17歲高中生當“團長”,解決百戶家庭吃飯問題
10:55 處理不好“生活瑣事”,常春藤學霸被寄宿家庭嫌棄
13:50 80、90后記憶中的“勞動課”
16:41 國外的勞動課怎么上?花樣可以有
21:39 新學期的勞動課,對老師也有新要求
24:45 激勵家長參與,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29:30 在家引導孩子做家務,用不用獎勵?
36:13 低齡孩子做家務,需要更多外在刺激

在小宇宙·荔枝·喜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關注我們
主播、撰文、后期 / 陳玉坤 周依
嘉賓 / ?崔建軍、黃曄
監制 / 徐婉
運營 / 實習生 盧璐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