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熊部落”巡護記
文 | 歐陽凱 譯 | 劉未央
編者按:2016年9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報告,將大熊貓保護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但降級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保護。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大熊貓生存的主要因素。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只, 74.4%在四川省,而平武縣的野生大熊貓有335只,為全國密度之首。由本地村民自發組織的山林巡護隊,成為保護大熊貓野外棲息環境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作者歐陽凱近來跟隨這支巡護隊執行了一次月度巡護任務。從他的視角,我們看到自然保護工作在基層的真實樣貌。
十月里,秋高氣爽,我走在四川平武縣一條闃寂的小街上,眼前是一家茶館。灰暗的茶樓外,豎掛著一塊陰沉沉的店招,上書“客臨屯茶館”五個字。
大堂內煙霧繚繞,邊上設有掛簾子的昏暗雅座。這些包間里擺著陳舊的藍絨面沙發,桌子上鋪著同樣陳舊的紫絨臺布。香煙從我們這一間懶洋洋地飄向鄰室。這里處處顯露陳年舊歲的痕跡,不過端上來的倒是頂呱呱的好茶。

前一天,我和馮杰驅車五小時從成都趕到平武。馮杰在知名環保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擔任四川分部主任。他年近不惑,性格樂觀,癡迷于當地一段久遠往事——白熊部落的歷史 。
在客臨屯和我一起喝綠茶的同伴里面,有兩位就來自原白熊部落的地界。這些人瘦而精壯,愛笑,更愛敬煙,待人恭敬客氣,談起正事來卻一臉嚴肅。要借多少條睡袋,要烤多少個饅頭,一個個問題往來穿梭,原本慵懶的空氣被激活了。
香煙抽出一根又一根,電話也打了一通又一通。孟吉不停撓頭,忙著把數字與人名記在一個薄薄的黃皮本子上。他們在商量關壩村、新驛村和老河溝自然保護區三方即將開展的野生生物保護及反盜獵巡山行動,此類聯合行動在該地區尚屬首次。
關壩村與白熊部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可從1991年出版的《火溪溝社會歷史調查》一書中窺其概貌。作者曾維益于“文革”期間被下放到當地接受“再教育”,將采集來的一批傳說與史料整理成這本專著。書中記載了神樹、性別一年一換的神山、隱匿的白馬藏族神殿等傳聞逸事,最重要的是,還提到白熊部落,以及被白馬人稱為“白熊”的大熊貓。
平武縣是中國1864只野生大熊貓(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棲息地的腹心,為坡陡林密的岷山(隸屬橫斷山脈)所圍,當地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多達335只,占總數的18%,被譽為“熊貓故鄉”。曾維益未在書中提及白熊部落一名的起源,據馮杰推斷,該部落正是得名于高密度聚居的熊貓——而且這個名字早在清朝就叫開了。

然而,三十多年前,白熊部落在一連串事件中走了下坡路,馮杰認為整個部落及其所在的山溝也由此告別了“白熊”這個稱謂。
當時流行捕獵熊貓剝取毛皮,可能還發生過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的現象,致使山溝里的熊貓一度銷聲匿跡。隨著新驛村大部分男性因盜獵熊貓而鋃鐺入獄,“白熊溝”這個名字也漸漸變成了“關壩溝”。“白熊部落”也不再有人叫了。
茶館會議第二天的清晨六點,我在雨中見證了白熊部落精神的復活。
天色濃黑,細雨紛飛,當地村民、平武林業公安局的兩名警察、平武林業局的一名代表,再加上馮杰和我,在關壩村廣場組成了一支“混編巡邏隊”,隊員年齡從25至65歲不等。

新驛村那邊也拉起了一支類似的隊伍。我們在昏黃的光線下,費力地將大包小包歸攏成堆。有人朝著對講機喊著四川話,對講機也沖著他哇啦哇啦回話。大多數村民就用一口粗麻袋裝著野外行路與宿營所需的物品。
2009年,當地村民就開始接受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支助與培訓,并志愿從事環保工作。2010年,村民們首次自發組織了山林巡護行動。2015年,關壩流域自然保護小區由四川林業局正式批準成立。

目前,這片40平方公里的保護小區一直由22位村民和3位政府工作人員志愿承擔定期巡護任務。其使命是保護和監測棲息在此地的五只(估測數)熊貓,同時防止有人盜獵、誘捕其他動物或進行非法采伐。
迄今為止,他們已經收獲了累累碩果。盜伐行為幾近絕跡,村民不再持有或自制獵槍,本已瀕臨滅絕的原生魚類也開始復蘇。停止盜獵盜伐后,村民們轉而開發了自有品牌的“熊貓蜂蜜”并推向市場,成功吸引到像歐萊雅這樣的大客戶。
盡管離完成使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認,關壩民間環保運動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多年前的所作所為或許讓村民們痛失“白熊”這一美名,如今他們在思想和行動上都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據馮杰介紹,此地的環保活動正在演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各村形成了一種競爭意識:你們能行,我們也能行。這一點至關重要,可以帶動別的村參與進來。”
關壩村在社區環保工作中一馬當先,其他原屬白熊部落的村子自然不甘落后。在那個陰濕的凌晨,關壩巡護隊即將再度踏上保衛自然家園的征途,但這次并不是孤軍作戰,在他們的激勵下,新驛村也將派出巡護隊與他們合兵一處。
新驛村曾因男人大都吃了官司而一時成為“寡婦村”,而今改頭換面,變成了投身社區環保事業的積極分子。
我們這支巡護隊向著茫茫雨夜進發了。天氣預報稱未來幾日都是好天,但在橫斷山脈密集的峰谷之間,天氣預報往往沒你想得那么重要。

在海拔3000米以上,我們遭遇了一場早雪,暫時迷了路,夜里只能睡在滴水的巖洞里。直到離開關壩村的第三天,我們才同新驛巡護隊會師于老河溝自然保護區。
在四川這一地區從事熊貓與山林保護工作,其艱巨性可見一斑。而首次社區聯合巡護行動的成功開展,彰顯了環保志士不畏艱險、勇于擔當的精神,這股精神勢必激起漣漪效應,向周邊村落發揚光大。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