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貴州政協委員提案關注青年婚戀公共服務,給單身青年當紅娘
陳菊麗是個熱心腸,經常給身邊的年輕人當“紅娘”。牽線的次數多了,她發現,單身青年不好找對象,已經成了一個社會現象。

共青團貴州省委針對貴陽市大專以上學歷單身青年的一項調研顯示,64.55%的被調查對象期待美好的婚姻家庭,33.42%的被調查對象對于目前的單身狀態感到焦急,同時又有63.78%的青年在假期中除了吃飯睡覺外,每天有4個小時以上的獨處時間,缺少交友平臺,不常外出社交。
“可見單身青年們既希望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但又苦于缺少靠譜的交友機會。”陳菊麗說。陳菊麗是貴州省青年商會副會長,也是貴州省政協委員。在她看來,“這個現象需要引起關注。”
“臥底”婚戀網站
32歲的朱宏(化名)是一名單身男青年。還沒有女朋友,家里人著急,不停地催他,“趕緊找對象啊。”每到家庭聚會,“什么時候能帶回來一個女朋友”,都是固定話題之一。他的父母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像你這個歲數的時候,你都讀幼兒園了。”
時代不同,實際上,朱宏的情況,并不特殊。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指出,人口結構的新特點新變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在婚戀、社會保障等方面需要獲得更多關心和幫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35歲青年人有1.37億單身,而我國20-35歲青年人總人口數約3.2億,也就是說我國20—35歲青年人中,有超過4成以上是單身。
面對家人的催促,朱宏也無奈,他并不是單身主義者,“平時工作太忙,交際圈子又小,想找找不到啊。”他注冊了幾家婚戀網站,可他發現,婚戀網站大多不靠譜。“通過婚戀網站相親,出現過各種問題,反正就是沒成過。”他不太愿意透露具體的經歷,只得出結論,“上面甚至有些騙子。”
朱宏所說的騙子,是“婚托”。為了準備關于單身青年的提案,陳菊麗特意去“臥底”幾家婚戀網站。她發現,“婚托”是婚戀網站普遍存在的現象。“‘婚托’不是真心想相親的人,是很多婚介所的工作人員,他們注冊會員,是為了掌握單身資源。”她說。
陳菊麗介紹,婚戀網站的身份審查沒有嚴格的機制。“注冊婚戀網站很容易,有的需要等級身份證,有的不需要,直接手機或者郵箱注冊就可以。關于你是不是單身,沒有審查。”她說,這就導致婚戀網站的會員不可靠,“對方甚至可能是結過婚的人。”
陳菊麗還在婚戀網站上遇到過一張口就借錢的人。“我去一些婚戀論壇里看,被婚戀網站坑的例子不少。有被騙吃騙喝的,見個面,對方就吃貴的,吃完再也不聯系。還有被騙幾千幾萬的。”她感嘆,“這些婚戀網站很不靠譜,要想在上面找到真愛,幾率很小。”
提供公共婚戀服務
在陳菊麗看來,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為單身青年提供公共婚戀服務。“單身人群增多、初婚初育年齡推遲,將使城市逐漸產生新增人口不斷降低、老齡化壓力不斷增加、家庭結構不牢固等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為此,今年陳菊麗做了“關于加強我省青年婚戀交友公共服務的建議”的提案。
陳菊麗在提案中建議,民政廳牽頭,整合公安、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的陣地和平臺資源,推動婚戀交友平臺的實名認證和實名注冊,建立便于青年參與、有較高誠信度的婚戀交友公益服務平臺。
朱宏通過單位參加過一些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單身青年聯誼活動。在他看來,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活動更有公信力,“身份信息登記審核都比較嚴格。遺憾的是,這樣的活動只是不定期的,相關部門如果能夠成立固定的婚戀平臺,應該很受歡迎。”他說。
同時,陳菊麗建議,推廣“公益+”青年婚戀交友模式。“比如,植樹節的時候,組織聯誼活動,兩個人認養一棵小樹。或者,共通自助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這樣更能夠自然拉近單身青年之間的關系。”她說。
對于這樣的模式,單身男青年朱宏很認同,“相親都是尬聊,要不就是做一些小游戲,其實挺沒意思的。做公益這樣的形式比較新穎,又很有意義。”
此外,陳菊麗認為,未婚青年有很多人,容易受完美主義思潮影響,在追求完美伴侶的同時,其擇偶標準也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父母相處模式及其他價值觀、社會思潮的影響。“許多青年找不到另一半,或者不愿意找,都跟心態和價值觀有關。所以我們想,能不能開設婚戀課程,成立婚戀學院,積極引導單身青年。”她說。
陳菊麗建議,可以從家庭、社區層面入手,組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高校專家等有關人士組成的專家團隊,在社區開展公益講座、青年沙龍等。
(原標題:省政協委員陳菊麗關注青年婚戀交友公共服務,給單身青年當“紅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