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歲以后最難的自律:升級自己
作者 | 樊登讀書 · 在水一方
你知道嗎?
眼角膜24小時就能聚光復原,味覺細胞10天一更新;
皮膚表層生長周期是2到4周,毛發(fā)的完整生長需要3到6年。
和身體細胞一樣,你的認知、技能、執(zhí)行力,也需要不斷地迭代升級。
萬物新舊交替,才能生生不息。
一個人能夠走得多遠,活成什么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我升級的能力。

《禮記·大學》中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說的是,一個人,只有每日能除舊更新,才能不斷地自我升級,實現(xiàn)穩(wěn)贏。
年輕時的曾國藩,14歲參加科舉,考了7次得秀才,24歲中舉,28歲中進士、點翰林。
30歲進京為官,他一個普通農家子弟,取得這般成績,可謂全縣之光。
但入京不久,他開了眼,也傻了眼。
自己就是一個酸秀才,一口難懂的湖南話,長得土穿得也寒磣。
他不知道,翰林官員所談論的學術,也不了解什么是心性之學。
更沒想到是,和別人交談,自己一開口說的都是見識淺薄的話語。身上的鄙俗之氣,讓他沒少碰壁。
此前的曾國藩,除了應試八股文,讀過的書并不多。
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浮躁、虛偽,淺陋、犯懶,一步不如人,便步步失了方寸。
于是,他開啟了人生的進階之路。
先是請教唐鑒自我管理,后又效仿倭仁寫日記,每日行楷、讀史,靜坐、習文。
從此,他專注讀書交友,對自己的性格、脾氣不斷反省,視野和見識與之前都大相徑庭。
《周易》有云: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一個人懂得與時俱進的變通升級,才能利于做出判斷和抉擇,走出做事吃力的困境。

網上有人問:什么是自我升級?
一個令人發(fā)省的回答:當你被生活的浪頭打回原形,還可以做的事情。
細細想來,不無道理。
人生在世,變數(shù)無常。一時的得意,并不能保證一世的安穩(wěn);一成不變的人,也只是在固步自封。
唯有升級自己,方能避免被不確定的時代浪潮面前不堪一擊。

《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此言不虛,變通是永恒的生存之道。
早在10萬年前,狼和狗是一個物種。
狗是一些比較弱勢的狼,由于經常搶不到食物,逐漸從狼群里分離出來的個體。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狗先是遠離狼群,接近人群。其次要讓人發(fā)現(xiàn),它們對人群不構成任何威脅。
它還把人不要的兩種東西作為主要食物,一是人扔掉的骨頭,再就是人的糞便。
正是它發(fā)現(xiàn)這兩種食物,就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區(qū)間,既不與人競爭,也不與狼爭奪。
此外,它還謀求了跟人群的關系,不僅對人群無害,而且要有利。
一方面它不跟人爭食,另一方面,它逐漸成為人的幫手,給人看家門,幫人去打獵。
多年后它們脫離狼群,形成了新物種狗,如今比狼更有生存優(yōu)勢。
生物學上,有個名詞叫“生態(tài)位”。
說的是,一個物種需要順應環(huán)境變化,不斷改變原有的習性,找到適合自己的要素,得以生存繁衍。
狗就是經歷了一系列的艱難改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后形成跟其他物種不重疊的生態(tài)位,面臨淘汰卻完勝歸來。
物如此,人亦然。
吃不了改變的苦,就要吃淘汰的苦。
辦公室同事麗娜,入職20多年,最近手里沒項目,沒少焦慮。
原來從今年起,項目組策劃一改以往的作風,實行競選制。
這得從年前說起,上司安排她做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測試,她覺得耗時費力,電腦打開了半天都不去做。
快下班了,拉著同事小珍,替她做好。
麗娜拿著報表,去了上司辦公室:
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的事,您還是安排年輕人,我不會做數(shù)據(jù)處理。
都是一個部門,我今年52,也常常試著用新系統(tǒng)做工作報告,不會可以學嘛。
上司好言相勸。
從此,科里的數(shù)據(jù)測試就交給麗娜,可她不是拖著,就是找同事解決。
之后,上司但凡有什么好的項目,就算她去競選,都不會想著她。
這大半年,麗娜也因沒項目做,導致績效縮水,整個人無比心焦。
作者采銅在《精進》里寫到:
進化論里“適者生存”的含義,并不是站上食物鏈的最頂端,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態(tài)位,適應身邊的小環(huán)境,一樣可以活得很好。
雖說能力無高低貴賤之分,但若是連小環(huán)境都無法穿越,時代進化的剪刀,只會將你剪裁。

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只有穩(wěn)定的能力。
與其明天淘汰出局,不如今天改變升級。
唯有懂得洞察變化,擁抱變化,找到自己的生態(tài)位,才能與時代浪潮共舞。

紀錄片《鷹的重生》有這樣一幕:
鳥類中鷹的壽命最長,可活70歲,取決于它的一個決定。
鷹40歲時,爪子老化變頓,喙又彎又長,羽毛又厚又沉,不便捕獵,也不利于飛翔。
此時,它要么等死,要么歷經一個萬分痛苦的重生。
若不想死,它必須到懸崖上筑巢,不停地用喙啄擊巖石,直到喙脫落長出新的,再用新喙啄掉老化的爪子,最后用新的喙和爪子,拔掉身上的舊羽毛。
5個月后脫胎換骨的鷹,可以再活30年。
鷹是如此,做人亦然。
想要在時代的浪潮中行穩(wěn)致遠,就得學會不斷地改變,給自己進化升級。
1. 升級認知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同一件事,別人的決策就是比自己做得好。事后感嘆,我怎么沒想到?
這就是羅振宇說的:這個時代,認知升級遠比積累知識重要。
升級認知才能打破認知藩籬,讓你想得更多,想得更遠,想得更周全。
不妨試著這樣做:
多讀點書,是普通人對抗平庸、增長見識,最實用的方法。
有人說,思考就是行動的一部分。凡事做之前多想一層,做時多做一步,小事不糾結,大事不糊涂,你就贏得大多數(shù)人。
我們常常說定期復盤,比如每周抽30分鐘做個總結,做得好的繼續(xù)做,不好的停止做,待改進的開始做,就是溫故而知新的智慧遷移。
在任何領域,學會向上社交。加入一個牛的團隊,向高人請教,“跟誰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時代越是變化無常,越要升級認知。
2.升級技能
常言道: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傍身。
若用過去的技能面對風云變幻的今天,無異于刻舟求劍。
日趨成熟的人工智能,不會取代所有人,只會取代懶人和笨人。
雖然只有少數(shù)人,能成為高精尖程序員、學者,獨具一格的作家、創(chuàng)始人。
倘若能把自己的技能打磨到極致:
普通的育兒嫂、家政員、外賣小哥,可以成為區(qū)域金牌服務。
小面館、夫妻蛋糕店,也能成為當?shù)乇厝ゴ蚩c。
不求第一,但求唯一。
垂直深耕自己的技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練就真本事,才能突破底層,不輕易出局。

3.升級行動力
山姆·阿爾特曼曾說:好的執(zhí)行力,好過好的想法十倍。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少不了升級版的執(zhí)行力,才能一步步向目標靠近。
對于普羅大眾來說:
運用清單法。把要做的事先寫下來,從最簡單易行的做起,能提高33%的成事率,減輕焦慮。
嘗試“5分鐘起步法”。計劃好的事,不妨投入地先做5分鐘,完成一個又一個的5分鐘之后,才能戰(zhàn)勝拖延。
設置提醒。把待辦事項,開啟提醒模式,時間一到立馬去做,拒絕遺忘。
適當獎勵。完成一個短期目標,結合實際給自己一個禮物,增強回路。
事一步步做完,再一件件做好。每一次做到都是執(zhí)行力的迭代,想要的生活才會入懷。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越高明的人,越懂得求上、求優(yōu)、求高地要求自己。
有所成就的人,不過是把別人淺嘗輒止的事,做到了升級版本。
一個人若是不懂得升級自己,就只能在“舊”和“重復”之中迷惑。
學會升級才有選擇生活的能力,不然最終會被生活選擇。
吃飯的地方是時代的,吃飯的碗才是自己的,不斷升級賦能這個碗,時代浪潮卷來,才能使自己不失立足之地。
主編 | 阿醫(y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chuàng)意
原標題:《30歲以后最難的自律:升級自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