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別扔了,日式極簡真不適合我
原創 槽值小妹 槽值

斷舍離,又在互聯網復活了。
作為一度風靡互聯網、幾乎成為一種成功學的生活方式,如今有了個洋氣的新名字——“極簡”。
掙脫了“斷舍離”這個頗為日式的名字,做法卻還是老一套:扔東西、收東西、換東西。
極簡博主,更是一夜之間遍地開花,有人“一周扔空三分之二個家”,有人“每天扔一件東西”,還有人干脆連牙刷都不用了。

被不少極簡博主奉為圭臬的《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女主人公自稱“扔東西變態”
哪些東西趕緊扔、什么東西別再買、幾種消費沒必要……
全網刮起的“極簡風”,無疑狠狠拿捏了當代年輕人消費降級的痛點,也找到了流量密碼。
當租房、工位、衣柜、護膚都開始“極簡”,成了備受追捧的高級生活方式,一大批年輕人看著滿屋子的雜物,莫名其妙地陷入了焦慮:
我的房子這么擠,是不是我做人太拖沓了?
柜子滿滿當當的,是不是說明我已經被“消費主義”捆綁了?

在“極簡就是清醒”的奇怪定義下,很多人被卷入其中,一邊買一邊扔,生怕家里有一件多余的東西,更怕一不小心變成“被消費主義洗腦”的糊涂蛋。
好好的生活,一定得搞成隨時準備跑路的樣子嗎?

扔東西,新晉流量密碼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一批“率先高端起來”的博主,不喜歡教大家怎么當精致男孩、女孩了。
現在流行的,是“化繁為簡”:
圖片背景大多是純白色的、一張圖里只出現一件東西、排版字體非黑即白,不叫“性冷淡”,也不叫“佛系”,統一命名為——極簡風。

這條橫幅,從內容到形式都屬于“極簡風”/《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在小紅書,打著“極簡”標簽的筆記有356萬+篇,“極簡博主”已經成了一個專門的門類。
不同于其他博主,開門見山教你買買買;極簡博主們,是教你扔扔扔。
最常見的標題有,“2022年我不會再買的16樣東西”“19歲不再需要的9類彩妝”“30歲不再穿的5類衣服”……
一下子,就讓各個年齡層的人對號入座,開始反思自己哪里不夠合格。

極簡的一大主題:不再保留、不再買/小紅書
已經買了怎么辦?答案很簡單,扔掉。
想扔不知道從何扔起?沒關系,已經有人替你總結出“照著扔就行”的斷舍離清單。
想扔又舍不得?還有人陪你“挑戰每天扔一件東西”。

斷舍離清單,不過其中很大一部分本就屬于“垃圾”范疇/小紅書
要扔到什么程度?
至少要做到“5件衣服過夏天”“常穿鞋子不超過3雙”“一物一件有多爽”……
沒達標,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過分“縱欲”了。

還有一些看完讓人無不震驚的極端案例,比如“一周時間,扔空了三分之二個家”“我的家里空無一物”,看上去家里比酒店還干凈。
更夸張的,還有博主把牙刷都扔了,改成用手指刷牙(不過之后還是又換回來了)。

沒了牙杯,可以用手捧水漱口
除了扔,極簡博主們還喜歡教你“換”。
塑料衣架不環保,換木質的!洗發水沐浴露太浪費,換香皂!要打造膠囊衣櫥,先把衣服換成百搭款!要習慣簡單,先給家里換成統一收納!

浴巾不需要,換成兩塊洗臉巾即可……嗎?
除了精簡生活物品,極簡博主們,還會教你精簡社交媒體、取消各種會員、取關各類博主……
翻閱下來,大部分內容基本都大同小異,但卻牢牢掌握了流量密碼,點贊動輒幾千上萬,評論區紛紛“舉雙手贊同”。
想想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成員都超過60萬了,這其實也不難理解。

年輕人都在開源節流/豆瓣
大環境降溫,曾經最愿意為花里胡哨買單的年輕人,開始向往爬出消費主義的陷阱,轉而主動克制物欲、消費降級,忙著攢錢。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是從小就學過的道理,“每一分錢都花得有意義”的出發點,當然無可厚非。
可惜,隨著“理性消費”“理智購物”被包裝成了極簡風,這股“風”吹著吹著就歪了。

一邊教你“不許買”,
一邊給你種草
給生活做減法,控制物欲,回歸自我,當然不是什么壞事。
但當“極簡”兩個字變成流量密碼,性質就有點變味兒。
一些博主為了另辟蹊徑,分享獨特的“極簡秘籍”,給出的理由和方式,多少有些糊弄了。
比如,在分享“不會再購入的物品”時稱,不會再購買藍牙耳機。
因為“討厭一切需要充電的物品,而且我學不會如何使用,也沒耐心閱讀說明書”。

不再買xx的理由/小紅書
這些理由顯然只是出自博主的個人習慣,不具備太大的參考性。如果盲目跟風,反而是削足適履。

如果物品變身成人,一定會說“我需要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扔掉吧,安達小姐》
還有博主教大家“杜絕電子垃圾”,標題為“我的手機桌面空無一物”:
點進去一看,原來只是把手機壁紙設成純白,所有APP都隱藏在最后一屏的資源庫。
可以,但沒必要,甚至不太可以。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有了流量這個變現基礎后,很多博主也開始迫不及待地“恰飯”。
說好教你不要買、少花錢,反手偷偷給你種起草來,而且套路還要更深。
極簡,大多從精簡物品開始,所以很多博主也會做購物分享,他們的口號是:
“比起數量,更注重質量”,“判斷一件物品買得值不值,不能只看價格,重要的是利用率”,“每買進一件物品,不能只考慮價格高低,更多考慮實用性和舒適性”。

這樣一來,種草就自帶“高性價比”“優中選優”的光環,一下子變得更有說服力起來。
有人分享“少而精的晨間護膚”,實際上是在推薦三款大牌精華、乳液和防曬。
有人分享“低塑少浪費的身體護理”建議,給出了“剃毛刀代替脫毛膏”“洗發皂代替洗發水”“毛巾代替洗臉巾”等建議。
看似很有道理,下一秒就是刮毛刀、洗發皂、毛巾的推廣鏈接。
如果真的平價好用,也就罷了,可許多“大牌平替”的極簡商品,到頭來都不過是智商稅罷了。

一篇名為“用6塊錢的香皂洗全身,不是消費降級”的筆記,傾情推薦了某品牌的香塊,博主稱洗臉、洗澡、洗頭,使用感都很好:
“從體驗感到價格到包裝都很符合需求,很好地銜接了斷舍離的極簡生活”。
但評論里就有不少網友表示,之前也是因為類似的推文被種草了,“買了之后洗頭干得要命、洗臉聞著全是香精”,“被吹得太神了”。

平價容易翻車,另一邊,就有極簡風博主另辟蹊徑,分享高使用率的好物合集,點進去一看,MLB棒球帽、Marvis牙膏、梵克雅寶香水、無印良品香薰機……
東西件件精致,價格個個高昂,而評論里,求鏈接的朋友已經排起了隊形。
到頭來,想跟著極簡博主反消費主義的你,又掉進了新的消費陷阱:
學博主用無添加的藥妝產品,沖動下單后,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的膚質;

下定決心斷舍離,先買一堆收納盒,最后發現,這才是最占地方和雞肋的物品;

要打造膠囊衣櫥,先把衣服都換成黑白灰、百搭款,卻發現自己怎么穿都不好看,也不符合自己的個性……

真正的極簡,到底是什么
現在,極簡被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管極不極簡的人,都被搞得焦慮起來了。
除了實現極簡的手段和方式,博主們最常向大家灌輸的觀點是:極簡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社交平臺上,極簡的內核通常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環保、可持續、零浪費,二是當斷則斷,不該買的不買,該扔的一定要扔。
做不到極簡的,是掉進消費主義陷阱、被物欲綁架、內心不夠專注、意志不夠堅定。
從眾心理下,非黑即白的“極簡觀”,平臺上越來越多為了極簡而極簡的內容,很容易讓做不到的人更加焦慮。
有博主坦言,盲目的“極簡”,一度讓自己產生了更多負面情緒,因為“明明不適合自己,卻想把自己套進他人的極簡殼里”。

不是人人都能有這樣的果斷,同時不產生情緒負擔
事實上,對大多數人來說,快速給生活做減法,本來就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中國人特有的烹飪方式、生活習慣和含蓄的情感表達,都注定了日式的“極簡風”會水土不服。
當下,“囤貨”更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許多勉強自己做到極簡、斷舍離的人,踐行中也會發現很多問題。
比如,成為一名極簡主義者后,很容易給自己貼標簽——“我是極簡主義者,不應該有閑置物品”。
這樣一來,“時時刻刻都想把沒必要的東西給扔了,反思自己是不是買了不必要的東西”,到頭來快樂沒獲得多少,徒增思想負擔。

也有人發現,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中,很多極簡的生活方式,都不可能成立。
比如,工作忙起來,睡覺時間都不足,根本沒時間打理家務、給自己做一頓健康極簡的美食;
頻繁出差的人,膠囊衣櫥里的衣物可能都不夠換洗。

極簡也有條件,還不低/小紅書
換而言之,極簡是一種容錯率為零的生活方式,當你沒有任何多“余”的東西,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游刃有“余”。
對于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來說,過上極簡生活,最難的不是控制內心欲望,而是達成足夠支撐極簡的客觀條件:
獨占的生活空間、規律的時間安排、足夠簡單的工作圈、足夠多的精神樂趣、足夠生活成本的收入來源等。

想這么擺,合租室友第一個就不同意
跳出網絡上的風潮,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可能會發現,想好好生活,并非必須要貫徹“極簡”、學會“斷舍離”。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未必適合你,所謂的“高級”也未必真讓人愜意。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的評論區,有人表達了不同的見解,“既然有比無好,為何不有呢”
極簡和斷舍離,也從來不應該流于物質層面,追求一個簡單的“整潔干凈”。
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曾分享過自己對“斷舍離”的看法:
“歸根到底要清理我們的精神……真正不混亂的人,他是不需要斷舍離的。
如果生活里有很好的精神結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去做什么,就不需要人為的去樹立自己‘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真正的極簡,歸根究底,是要整理好精神世界,而非具象化為物品的增減:
不能空虛的時候用瘋狂購物來填滿生活,混亂的時候又用簡單粗暴的扔,來實現“清理”。
生活和居家的主角,應當是你自己,而不僅僅是東西。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比單純追求表面上的極簡,要重要得多。

《扔掉吧,安達小姐》中,被主人公丟掉的第五個“東西”,是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斷舍離也好,極簡也好,如果本末倒置,為了追求某種生活形式,去付出情緒被綁架的代價,倒不如不在意。
生活本來就沒什么固定范本,與其強迫自己跟風“極簡”以整理生活,不如用最舒服的方式,去實現自洽。
隨你處置了,因為這是你的東西,也是你的生活。

原標題:《別扔了,日式極簡真不適合中國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