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拍婚紗照新郎遭雷擊身亡,調侃消解了不幸的嚴肅性
8月24日,一對新人在玉龍雪山拍婚紗照時,新郎遭雷擊身亡。無論從什么角度看,這都是一起令人感傷的悲劇。逝者的親人、愛人還有朋友此時此刻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在相關新聞下方的評論區,卻有不少網友拿當事人的不幸遭遇開玩笑:“這是發誓了?”“前女友心想,應驗了”……
一部分網友說得很熱鬧,也很過癮,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當事人的親屬看到了這些言論,又會作何感想?這不光是一個“口德”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在公共空間發言應該遵守的邊界和規則問題。每一位網友都該認識到,既然已經是在社交媒體上發言,就必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也許,這些隨意調侃逝者的網友未必完全是出于惡意,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無心之失。有人說,就是表達比較隨意而已,不必小題大做。但是,語言上的隨意和輕佻,恰恰說明某些人社會思考能力以及最基本的共情能力的退化。
如今,我們時常能在互聯網上的公共輿論場中看到這類事不關己、幸災樂禍的言論。這種表達范式的背后,是在消解災難性事件的嚴肅性,是萬物皆可娛樂化的冷漠心態。
因為不能身臨其境,很多網友可能也不懂得遭遇飛來橫禍的逝者家人的悲痛心情。在某種意義上,網絡非但沒有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反而讓別人的不幸遭遇變得更像是一種可供欣賞的“社會景觀”。
正因如此,網絡時代應有的理性和表達素養才更顯得重要。越是在眾聲喧嘩、噪雜紛亂的輿論環境中,越是要保持最起碼的冷靜和客觀,保持最基本的同理心和理解力,否則,就有淪為“鍵盤俠”的危險。
說到底,網絡空間給了一些人發言時能夠戴上“面具”,躲在“高墻”之后的錯覺。但別忘了,每一個ID背后,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別以為你敲下的每一個字,與你無關。多傳遞一點溫暖和善意,多一點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意識,不更讓人愉悅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