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張旭:獨立、開放、共情的建筑???????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藝術廊聯合建筑檔案,推出的內容欄目。通過視頻、圖像、聲音多重方式展現,聚焦在場的設計言論。專注于城市現象的研究與持續化討論,結合城市觀察者與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場設計,共享建設新知。
本期嘉賓
張旭,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師,旭可建筑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2008年畢業于ETH(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獲得建筑學碩士學位, SIA(瑞士工程師建筑師協會)注冊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會員。在瑞士 Buchner Bründler 事務所工作期間,參與設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瑞士館,獲 2011 年度上海市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建筑構造與建造。作為指導教師,輔導東南大學團隊-布倫瑞克理工大學學生團隊-(Team TU Braunschweig-SEU)獲得 2018 年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Solar Decathlon China 2018)第三名。2020年旭可建筑獲首屆“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青年探索獎。

我和合伙人可南是同濟大學同學,機緣巧合,本科畢業后去瑞士學習和工作又遇上了。2010年,我做完世博會瑞士館,他也剛好回國不久,兩個人都處在各自的節點上,因此創立自己的事務所其實源于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對于建造與社會關系的基本理念的實踐,以及在大環境內為自己開辟一片“微環境”,實現“為生活和環境建造”。幾年后,我們開始逐步步入正軌。

▲張旭(左)、劉可南(右) 瑞士巴塞爾騎行,2007年
從國外到國內勢必會有差別。尤其是回國的時候,我們正趕上中國的快速發展事情。經濟帶動了很多現象的產生。各種東西都在商品化,空間也成為一種商品,建筑物也是商品,在歷史的車輪下,很多的差異實際上我們是要直面的,比如在和甲方溝通過程中被遏制的專業話語權等。
當然,在瑞士的教育背景也在逐漸滋養著我們的事務所。信任和責任,是寫在瑞士法律條款前的兩個詞。因此,對他人,我們首先是帶著信任去交流、合作的,需要從我們自己做起,構建一種充滿和諧和信任感的社會。我相信這也是大家都向往的狀態。

▲張旭(左)、劉可南(右)

我們事務所大概有二十來人。在事務所里,人和人的交流和交往的距離很小、密度很高。我們是希望每個人是能夠獨立工作的,并且在不同的項目類型以及項目的不同階段都能夠參與到專業工作中來,包括對內和對外的專業合作與溝通,比如和甲方、設計院、結構方、材料商、施工單位,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的交流能力和他對于這個項目的全方位的介入的開放心態是非常重要。

▲工作室日常
做項目,并不是流水線的工作,每個人都要瞻前顧后,得熟悉方方面面。因此,我們事務所實際上處于并肩作戰的狀態。如果碰上我不熟悉的工作,也會去學習,跟年輕人一起進入到工作中去。
我們的項目也很多變,比如這次是藝術館,下一次可能是停車樓。結構類型和材料的選擇也會多樣化,不會一個人一直做某種類型。所以我們強調獨立和開放的精神,同時有很多接觸新事物和新的人群的機會。

▲莫干山停車樓

當一個設計在一伙人的長期堅持之下成為一個房子的時候,它的初衷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積極的,至少對于我們而言是這樣的。我們想做的是平常中有不尋常的建筑,它不會很奢華,但是又具有相當的品質感。因此,我們希望用簡單、常見的材料,營造出一種“不尋常”的場景,但同時它又要跟具體的場地或者文脈環境息息相關。
設計語言跟設計理念是息息相關的,它能夠呈現一種社會成本和所追求的生活品質之間的辯證思考。比如在莫干山宿里三號度假酒店、大樂之野·錦溪等民宿酒店項目中,都能看出我們如何在控制造價的情況下,用平常的材料營造出特別的空間效果,和有別于城市生活的度假居住體驗。

▲莫干山宿里度假酒店
以及 2019 年完成的丁蜀鎮青龍山多功能館。它是一個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在這樣一個小鎮上,能夠完全實現整體清水混凝土澆筑這種在國內幾乎尚無非常成功先例的設計手法,有賴于設計和施工的共同研究和良好配合。

▲丁蜀鎮青龍山多功能館和魚亭

▲丁蜀鎮青龍山多功能館

實際上,我認為設計必須首先得到自己的認可,同時要考慮一些基礎性的問題,而不是只為了自己的野心去設計和建造。對于非專業人士的包括居民、甲方等的審美或者需求,設計師需要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去理解和處理,要讓建筑既有專業上的價值,同時也能讓社會群眾看到它積極的方面。
在某一屬性上而言,建筑是一個背景、一個環境,它不是呈現在最前面需要你無時無刻關注甚至干擾你的一種物體。如果一個建筑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背景,其實它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比如說金鷹美術館,在兩百米高空的一萬平米的空間,可以看到南京360度的城區、長江等周圍山水面貌。我們并不需要把內部設計當成著重打造的亮點,因為天光云影不斷變幻下的豐富景色,就是最引人注目的風景線。設計最稀缺的資源,其實就在于城市本身無時不在變化的風貌和場景。

▲南京金鷹美術

現在很多人會被一些割裂式的建筑理念所吸引。但相較于現在的建筑,我其實更關注早期的現代建筑。因為關注這些建筑本身,就是關注 19 世紀末的世紀之交時的建筑師如何看待傳統和未來,其實跟我們今天一樣。任何時代的建筑師都是承前啟后的,既要受到當下的影響,又要往前看,有時可能還更需要再往后看(遠一點的歷史)。但我們很多建筑和媒體都活在當下,跟隨潮流。
我一直在傳統和現代之間進行轉換性的思考。我喜歡回看過去的事情,有些建筑是革命性的,有些建筑是改良性的,它跟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那種感覺好像是在退潮的沙灘漫步,能夠找到很多閃閃發光的貝殼和寶藏。我覺得這很有意義。

▲亞洲建筑檔案中心 設計單位: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 薛亮

▲三官堂遺址更新 設計單位: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設計空間,實際上是設計場景和氛圍。而場景和氛圍實際上是由非常多的細節構成的。比如東北壯觀的林海雪原,這個氛圍不是因為某一棵挺拔的樹,某一朵美麗的云,或者某一片雪花,而是由這些細節融合在一起,包圍著我們,渲染出一片北方的景象。
建筑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控制細小的因素和具體的部分,同時我們又要將很多個具體的部分融合成一個整體,形成獨有的空間氛圍。所以氛圍對我們來說是客觀的事情,是一個物質化的過程,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結果。

▲金鷹美術館設計草圖
比如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宜興四號井遺址旁邊的礦源展示館。這個展示館實際上一方面反映了當地的礦文化,另一方面是展示了與礦有關的生活。比較特別的一點是我們在里面還做了一個可以在地下游覽的體驗性小纜車。它其實是把游樂性、科普性、知識性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的融合性的礦文化體驗場所。它更有一種流動感,一種沉浸感。
建言思想匯之張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