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盟上海市委:推進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保護
2005年,上海老城廂成為12片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相應的風貌保護規劃制定完成。然而,如今,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卻面臨較大挑戰。尤其是近年來,出現明顯的重原租界區域輕老城廂、重古鎮輕老城廂的傾向。老城廂除了豫園地區的旅游品牌和商業圈建設之外,其整體作為城市江南文化根脈和海派文化源頭的特征地位被削弱,甚至還在持續遭到破壞。
為此,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民盟上海市委遞交一份題為《關于切實推進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保護的建議》的提案,指出了上述問題。為此,該提案建議,上海要加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價值的認知和保護宣傳,重新評估和修訂《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并對部分歷史文化遺產盡快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面臨較大挑戰
民盟上海市委在這份提案中指出,老城廂記錄著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是體現上海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特征不可或缺、獨一無二的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卻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
一方面,相比于對近代租界形成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日益關注,社會上對老城廂的歷史源流、文化特征及其遺產資源缺乏全面了解和足夠重視,對其在整個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獨特意義缺乏深刻認識。
另一方面,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上海將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堅持“整體保護、積極保護、嚴格保護”的原則,中心城區從拆改留轉向留改拆,以保護保留為主,不斷拓展保護對象體系。但是,以土地財政為主導的土地再開發政策和模式,使中心城區的老舊地區往往成為拆遷和土地儲備的重點地段,導致歷史風貌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大片歷史環境快速消失。
此外,老城廂相當一部分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狀況堪憂。里弄和老公館等都處在非正常的高密度、超負荷使用狀態,缺乏必要生活設施,居住條件亟待改善,給遺產保護帶來很大挑戰。
該提案還指出,上海中心城區12片、郊區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制定的保護規劃,是對老城廂較為完整傳統城市空間形態、邊界及其各種保護對象和建設控制都有清晰要求的法定文本。然而,在過去10余年里,其在實施過程中屢受挑戰,屢遭突破,保護規劃的法律地位無法得到有效維護。
建議重新評估和修訂《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
為此,提案建議,首先,上海要加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價值的認知和保護宣傳。進一步匯聚歷史學、城市學、建筑學和民俗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力量和研究成果,對老城廂的人文歷史、空間形態和建筑遺產特征開展更加全面立體的呈現和宣傳,使得老城廂的保護和更新獲得更加廣泛的社會共識,贏得更多層面的社會支持。
第二,重新評估和修訂《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具體包括:對老城廂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和認識,需進一步體現在保護規劃的遺產資源梳理和價值認定中;對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帶來的變更和破壞,需直面現狀,分析原由,重新梳理;對照《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文化發展目標,以及“文創50條”,開展保護與發展相協同的規劃研究。
第三,對部分歷史文化遺產盡快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對于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中價值突出或類型獨特但物質狀態十分脆弱的文物、優秀歷史建筑和保留歷史建筑,列出名目和搶救性保護時間表,如書隱樓,作出綜合評估和恰當選擇,盡快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以免造成城市歷史中不可彌補的遺憾。此外,老城廂的影像記錄和口述史方式的歷史保護也列入政府工作計劃中。
第四,探索保護和更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歷史文化風貌環境根本上是指由與土地密切相關的文化遺產與地域環境共同構成的整體狀態,需要通過土地規劃及相關政策,通過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市民參與等多方合作方式實現歷史文化風貌的成片和整體保護。為此,需要尋找新動力,創新模式和機制,形成新合力。
第五,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的法定地位和作用。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對既有《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實施過程的問題、矛盾性及其原由進行梳理,并從中尋找問題結癥,形成進一步完善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制度、強化其法律地位和實踐操作的建設性意見,為正在修訂的《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提供建議,以促進老城廂保護規劃的修訂與實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