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紅輕食,我忍不了了”
原創 謝無忌 新周刊

輕食餐,中看不中吃,懂的都懂。
夏天正是都市人瘦身高峰期,輕食、健身餐這類概念早已見怪不怪地在都市流行。
在朋友圈,總有一些都市上班族會曬出自己的輕食餐,顏值又高,看起來又健康,但底下配的文案總有淡淡的憂傷——“今天又吃草了”。
這種來自中產的賣慘式凡爾賽近期遭到了質疑。近日一條來自上海的都市麗人發文,稱在上海吃份輕食沙拉都要150元,而曬出的圖確實寒磣了點,不過也就四片三文魚,底下都是“綠化帶”。

在上海吃輕食沙拉,到底有多貴?/微博截圖
這條吐槽也受到了很多上海都市白領們的共鳴,外賣平臺上百元左右的沙拉不在少數,還有店家推出25元/100g的沙拉,折合算也是一斤125元,看來白領們想炫個好吃又不胖的減脂餐,還真不容易。
又貴又難吃就算了,還有更可怕的。最近在B站上一條暗訪外賣銷量第一的健身餐的視頻火了,內幕糾察局暗訪了這家外賣店的后廚,發現環境臟亂不堪——
桌面上散落著未及時清理的果皮,地面上四處都是廢棄的菜葉,雞胸肉還被放置在污水池下方,煮好的雞蛋還在下水道附近,畫面上充斥著霉爛變質的西蘭花、看似變味的番茄、變質的意面……如果你還沒吃午餐,建議還是別看視頻了,每一幀都可能會突破你的心理防線。


這家網紅輕食外賣店的后廚,分分鐘突破你的心理防線。/B站
要不是暗訪,你很可能會被這家網紅輕食餐的外賣頁面吸引,圖片顏值都不錯,還月銷過萬。
視頻底下不少網友稱自己有發言權,曾經他為了減肥吃過健身餐一兩個月,結果最終因為食物中毒和腸胃炎直接進了醫院。其中有位網友一針見血地調侃道:“健身是鍛煉肌肉,健身餐是鍛煉腸胃。”
這年頭中產白領可難了,義無反顧挑了又貴又難吃的選項,還得經受腸胃的挑戰。網紅輕食餐從紅極一時,到如今質疑之聲此起彼伏,到底經歷了什么?

越來越多輕食外賣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微博截圖

網紅輕食餐,誰說能減重?
提起網紅輕食餐,我們下意識都會將它跟“減脂”“吃草”“低卡”這類詞掛鉤,市面上的輕食餐大多“高顏值,低熱量”,但真要吃得好,讓人萌生食欲就難了。
對于輕食餐的慣性邏輯,也早有了健康約等于不好吃的概念,輕食餐可不想年輕人做“既要……又要……”的多項選擇題。

輕食餐中看不中吃,懂的都懂。/unsplash
但可悲的地方就在于,網紅輕食餐的理想與現實是這樣:當你下定決心花100多塊買份輕食沙拉想要減肥,沒想到這些蔬菜沙拉曬圖倒是好,但味道仿佛不是給人吃的。
挑了上面幾塊牛肉吃完,迫于價錢太貴,還是含淚把那些大部分的綠化帶啃完,最后又因為還是餓了,到了下一餐吃得更多,上體重秤反倒數字往上漲了。
或許我們對輕食餐一直誤解太深。輕食餐這個說法其實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行業標準規定,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人群輕食消費行為白皮書》中的定義,輕食并不等同于沙拉,它更像是一種新型的“適量、均衡、簡單”餐飲形態,為食用者提供一種低脂肪、低熱量、低糖且高纖維、高飽腹感的食物。
它之所以被認為是健康,一是在于烹飪手法相對簡單,加工步驟少;二是遵循少油、少鹽、少糖的理念,這些在傳統烹飪中難以做到。

輕食餐的烹飪方式簡單,遵循自然有機的理念。/unsplash
但從另一面來看,輕食概念的新鮮,反倒給了商家更低的入局門檻,容易被跟風模仿,魚目混雜和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外賣平臺上一搜,輕食基本上跟沙拉畫上了等號。
然而盲目“吃草”也并不能減肥,輕食餐常被拿來打底的幾樣是生菜、圣女果、紫甘藍、西蘭花,而且通常這些蔬菜體積大,看著滿滿一盒,實則可能也就幾片,營養價值含量并不高,甚至還不如麻辣燙里的水煮蔬菜,簡直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輕食沙拉的現實版就是幾塊肉加一大半的“綠化帶”。/unsplash
輕食餐的肉類少就算了,有的烹飪程度也不見得低,有的雞胸肉、牛排甚至油煎的,可能還搭配著腌肉、煙熏培根等等深度加工肉制品,說健康都難免有點違和。
再看看配的淀粉類主食,出現較高頻率的有紫米、糙米、蕎麥面,其實這些熱量也不見得會比普通的米飯低,像藜麥、鷹嘴豆、紅腰豆這樣新潮的食材,好看但性價比不高。

一份輕食餐可以有大量的紅腰豆。/unsplash
最后一點當然是配的醬料,它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熱量擔當”。
大部分輕食外賣搭配的醬料都高脂高糖高熱量,果殼曾經測試過普通沙拉醬小袋30克的熱量大約為190千卡,兩小袋就相當于追上一碗米飯的熱量了。但為了給難以下咽的生蔬菜調味,我們怎么可能不要醬料呢?

輕食醬料才是當中的熱量擔當。
逃得過醬料,輕食餐廳也處處是熱量陷阱。
當你看到五彩繽紛的菜單,會發現各種不同水果混搭的口味,“低卡烤雞胸肉牛油果藜麥”“低卡0脂蘋果汁”等,這些輕食餐名聽起來很漂亮,實際上真相早已隱藏:果汁并不能替代鮮果,榨成汁之后升糖速度更快,還賣得更貴。
且不論輕食餐大都以生冷食物為主,對于腸胃消化能力較弱的人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但就算低菌衛生標準過得去,當你吃完一份寡淡的輕食餐,就免不了萌生這餐遭了罪,到下一餐吃好點的補償心理,如此循環往復,體重還能減?我信你都難。

中式輕食會是未來趨勢嗎?
輕食餐從網紅小資的流行,到如今水土不服被質疑智商稅,它的下沉,跟每個城市中產撇不開干系。
追溯起“輕食”這個概念,它的起源就帶著中產小資的意味。17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下午茶傳到了法國,后來被簡化,各種面包做成了類似三明治的食物,配上紅茶和咖啡。
這種小點心的飲食風潮也就是輕食的雛形,后來傳到世界各地與當地飲食習慣結合,就形成了輕食主義,它本身就有“簡易輕快的餐飲”之意。

輕食餐起源于歐洲,沙拉、三明治就是常見的形態。
再加上有機食品、素食餐廳等等飲食風潮的大量涌現,輕食主義甚至可以上升為一種崇尚以營養學調控的健康飲食,以及向往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
輕食主義在國內的風靡,少不了都市中產,尤其是健身群體的追捧。
輕食不單單只是一種飲食方式,它代表著對健康和有機的生活理念,這種新型生活理念區別于傳統中式飲食的講究,且更受都市中產白領的喜愛。

每個健身達人都逃不過席卷而來的輕食餐。/視頻截圖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人群輕食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調查人群中94.9%的人至少每周消費一次輕食,有55.7%的人一周消費2-4次,其中職業為企業普通職員和學生、具有本科學歷在輕食消費人群中占比最多,都有著足夠的消費力。
輕食的流行更搭上了社交網絡的快車,毫無疑問,那些網紅博主曬輕食餐就等于抓住了隱形的流量密碼。
《華爾街日報》曾評選牛油果、羽衣甘藍、姜黃等食物就是被Instagram推崇的“網紅食物”,這些也是輕食餐出現頻率極高的常客。
網紅輕食更符合當下“顏值經濟”的社交需求,據統計,在小紅書上關于輕食的分享和教學筆記就超過了60萬篇。

小紅書上一搜輕食餐,教程帖、分享帖一堆。/截圖
然而樹大招風,風光無兩的輕食消費市場,很快就遭到了洗牌危機。
被稱為“輕食網紅鼻祖”的新元素在去年12月宣布破產,輕食餐飲連鎖Wagas也屢次傳出尋求出售的消息。
兩位初代輕食網紅品牌的退場,讓人一度以為輕食市場快要涼涼。
這當然跟疫情不無關系。據統計,2020年全國輕食門店關店3985家,開店達5792家,相比之下,線上數據增長得更多,據美團外賣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輕食外賣訂單同比增長50%,同期在線的輕食商家數量同比增長29%。

輕食商家數量依舊在增長。/天眼查
但輕食行業的關店潮也不能完全歸咎于疫情。
論巔峰時期來說,它早就不如以前,隨著越來越多輕食品牌入局,輕食品類越發單一,模式簡單、入局門檻低的同時,就容易導致品牌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健康概念一直備受爭議,在追求健康和性價比之間,似乎總隔著一道邁不開的鴻溝。
眼下,一種新型的輕食風潮正在冒頭,悄然占據低卡類食品的位置——“中式輕食”。
年初在盒馬鮮生,就有“土豆泥蔬菜沙拉”“椒麻牛肉沙拉”“蔥油什錦沙拉”、魔芋涼皮等等新面孔,簡直成了“升級版的大拌菜”。

麻辣香鍋、麻辣燙這類常見的中餐也申請加入戰局。/微博截圖
專攻西式輕食餐的沙野輕食,迎風陸續推出了雜糧飯、輕食粥、卷餅等改良輕食品類,今年夏天還涌現了一批像谷稻香、輕谷屋等一眾專門做中式輕食的餐飲品牌,蕎麥面、熱菜黑椒牛肉杏鮑菇、清炒油麥菜、粗糧蝦仁等成了他們的招牌菜。
其實,中式輕食的風潮早在去年夏天就有興起苗頭,沙縣小吃也曾在社交平臺上引領了減脂餐的潮流,東北風輕食代表“蘸醬菜”,也曾引起網友減脂必備的流行。

東北蘸醬菜,中式輕食的頂流。/youtube
這類中式輕食最明顯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清炒、白焯、清蒸等傳統中式的烹飪方式,這對于國人大部分的腸胃來說會更友好,在口味上也更有國民度,菜品不再單一,打破了輕食約等于“吃不飽”的慣性壁壘。
“中式輕食”的概念被引入輕食賽道,這也剛好填補了原本以沙拉為代表的西式輕食的需求空缺。
作為一種舶來品,輕食在國內消費市場就算走過了快十年,對于喜歡煎炸、爆炒等烹飪方式的“中國胃”來說,它依舊水土不服。

要不是迫不得已,誰會心甘情愿做“吃草族”?
到底中式輕食會不會成為輕食在國內未來的趨勢?這問題或許還得再觀望。
這流行趨勢隨之而來對于“輕食”的思考,或許來得更加重要——既然我們中式烹飪里早有我們對于低熱量、低鹽、低糖但又高營養和均衡多樣的搭配思路,那何必要生無可戀地啃生菜嚼雞胸肉呢?
文章開頭被曝光的那個外賣銷量9999+的店家,介紹欄上有一句極為諷刺的話“一家販賣健康與創意的店”,如今“健康”變成了能復制粘貼的廉價標簽,實在讓人唏噓。
減脂輕食餐的意義,到底還是通過一種健康合理的飲食方式,主張一種輕便快樂的生活方式,那何必要“吃草”來讓內心遭罪呢?

作者 謝無忌
校對 楊潮
封面 unsplash
原標題:《網紅輕食,我yue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