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假抗癌藥銷往30省份,要倒查哪些醫院、醫生參與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日前審結一起特大生產、銷售假藥案。涉案人員在長達一年半時間里,從海外代購轉向非法生產、銷售,通過醫生牽線搭橋,向全國30個省份銷售抗癌藥物數十種,涉案金額超千萬元。經鑒定,這些抗癌藥均系假藥,有的根本不含有效成分。
一盒最高獲利上萬元的藥物,居然是假藥販子自己動手灌裝,標注全是外文,假藥販子自己都不知道成分是什么,因為看不懂——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如此制售假藥,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延誤病情,甚至危害生命,簡直喪盡天良。
尤其是,出高價購買抗癌藥物的,都是遭受著癌癥折磨的重癥患者。這些藥物是他們對生命的渴望,買藥錢是他們的保命錢,可能是傾家蕩產才湊來的。假藥販子專騙癌癥患者,可惡至極,手段卑劣,危害巨大。
沒人知道,猖獗的假藥犯罪,給公眾生命健康造成了多大傷害。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起特大假藥案的發生,都絕非一日之寒。假藥不是一下子冒出來這么多,更有可能是,查了之后才知道原來這么多。那么,假抗癌藥能暢達30個省份,原因為何?又如何規避?
暴利,是一些人對制售假藥趨之若鶩的根本原因。而與社會危害性不相匹配的違法成本,尤其是法律風險,為其提供了護身符。某種程度上講,謀財害命的假藥犯罪,社會危害性堪比販毒,受害人群甚至更廣,但對其懲罰力度卻比懲治販毒輕了很多。如此背景下,一條黑色利益鏈條極易形成。
具體到這起案件,假藥販子之所以能讓假抗癌藥暢達30個省份,主要的賣藥方式是通過各大醫院腫瘤科、血液科的醫生,向癌癥患者及其家屬推薦,然后假藥販子快遞派送。介紹業務的醫生一般按照藥品銷售額的10%分成,直接給醫生的賬號轉賬。據報道,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醫院“中招”的比較多。
醫生的話,患者一般不敢不聽。尤其當醫生向患者推薦的藥物,醫院藥房里沒有,需要患者自行訂購時,更容易讓患者相信醫生的“清白”。加上對癌癥的恐懼心理,為了治病,患者顧不上多花錢,反而會覺得越貴的藥效果越好,國內買不到的進口藥,尤其好。可是患者哪里知道,看起來并不夾雜私利的醫生推薦,背后全是與假藥販子沆瀣一氣的蠅營狗茍。如此喪失醫德推銷假藥的行為,需要嚴懲。
所以,要從根源上治理假藥犯罪,依法嚴厲打擊確有必要。打擊面不僅是假藥販子,還要倒查幫助賣藥的醫院、科室及醫生。只要順著各環節上的交易及轉賬記錄順藤摸瓜,揪出這一利益鏈條上的螞蚱應不是難事,關鍵是監管部門要重視打擊此類犯罪。
其次,假抗癌藥暢達30個省份,還暴露出我國藥品監管領域存在的缺陷。很多抗癌藥物,都是外資壟斷的專利藥,價格昂貴,受眾較小。醫院進口此類藥物占比少,藥店也沒有很多庫存,海外代購成為主要的購買方式。
深圳此起假藥案,犯罪分子一開始也是從海外供應商處購買抗癌藥物,后來看到市場好,遂組織人員自制膠囊,盜用國內外知名抗癌藥品牌出售。因為都是以快遞方式寄出,患者無從區分是代購的真藥,還是自制的假藥。實際上,第三方平臺網上售藥,兩年前已被國家食藥監總局叫停,可惜似乎未能阻止假藥,反而使其更加隱蔽了。對這一塊加強監管,也迫在眉睫。
假抗癌藥的泛濫,說明國內癌癥患者對于進口抗癌藥的需求真實存在。如何既滿足他們的需求,又不讓他們買到假藥?衛生主管部門要拿出解決辦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