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化的邏輯︱何為進化心理學
孟子早就說過,“人異于禽獸者,幾希!”意思是人與動物之間的表現,并沒有本質區別。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進化心理學思想的萌芽。
所謂進化心理學,是以進化理論來解釋人類心理現象的學科。隨著研究的深入,它所包含的內容也更加博雜,把許多學科都囊括其中,形成了一個拼盤式的邏輯體系——不但用來解釋動物行為,而且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特別是用于解釋兩性行為和博弈策略,以至于有人誤以為,進化心理學就是研究兩性關系的學科。其實兩性關系只是進化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領域,不過很容易引起外行的關注而已。其中的部分成果,有利于拓展人們對情感世界的認知。
以前人們比較重視生物機體的研究,比如眼晴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哺乳動物毛發的根源是什么,人類直立行走的意義何在?等等。在進化心理學崛起之后,人們開始關注動物行為的進化,并很快成為研究熱點。其中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動物的許多行為都受到基因的控制。基因與行為之間,似乎存在密切的聯系,生物鐘就是很好的例子。
從植物到動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再到人類,都有生物鐘現象,生命活動會隨著時間節律的變化而變化。你什么時候困了、什么時候起床,都與生物鐘有關。而生物鐘由基因決定,相關研究已經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獎。這個例子表明,基因確實可以影響行為,甚至決定行為。包括人類行為在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因的控制。
對此,許多人一時難以接受。他們認可基因對某些機體特征的決定作用,諸如皮膚的顏色、身材的高矮、血型的類型和眼睛大小等,但不愿承認人類的行為也受基因控制——那樣人類就會失去自由意志,淪為基因的奴隸。這對人類中心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基因決定論的證據似乎越來越多。比如,人類語言能力就直接受到基因的控制;閱讀能力也與基因有關。甚至我們喜歡甜食的程度也無法擺脫基因的影響,因為對甜食的偏愛程度受到甜味劑受體的影響,而甜味劑受體是一種味覺細胞表面的蛋白,這種蛋白的表達豐度直接受到基因的調控。
也就是說,基因可以決定你是不是喜歡吃糖。而是不是喜歡吃糖,又決定了你的身材是胖還是瘦。身材的胖瘦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是不是喜歡運動。是不是喜歡運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你的身體健康狀況。而身體健康狀況無疑會直接影響你在異性心目中的形象,并決定了你的戀愛成功率和離婚的可能性。
在人類身上,此類復雜的關聯網絡無處不在,背后隱隱約約都有著基因的影子。所以我們不必急于否定基因決定論——當然也不能過于依賴基因決定論。麻煩的是,許多學者不接受折中的態度,他們主動站隊分為兩派:一派高舉基因決定論大旗,另一派則激烈反對。但也正是這兩派之間的論戰,使得基因決定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很快,基因決定論成了進化心理學的寶貝,進而成為解讀情感進化的重要工具。支持者相信,動物情感是進化的結果,是早就寫進基因的行動指南。邏輯也很簡單——無論雌雄,情感的目的都是獲得最大數量的后代。
這一觀點后來被拓展到了人類身上,并用來回答一系列問題。諸如,人類為什么要談戀愛,人類為什么要結婚,結婚前為什么要收彩禮,結婚時為什么要大辦婚禮,父母為什么會合作照顧后代?為什么婚后還會偷情?等等。這些原本屬于社會科學研究范疇的問題,就此一變而成為生物學的問題。研究范式改變,答案也讓人耳目一新。
但進化心理學畢竟處于起步階段,何況研究人員也無法直接拿人來做實驗,就連動物實驗都困難重重。因為任何動物都容易受到觀察行為的干擾,就算輕微的激素波動也可能影響結果的可信度。所以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進化心理學一直以來也備受抨擊。
批評者指責進化心理學胡說八道,就算有些結論似乎有些道理,也只不過是一些正確的廢話。比如說女性害羞,那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進化心理學卻偏要裝模作樣地展開社會調查,然后一本正經地再給出科學解釋,純屬多此一舉,對于理解人類行為并沒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見解和知識。
盡管如此,進化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還在推進,并得到日益廣泛的傳播。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投身其中,他們解剖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情感表現,提出大量革命性的見解,其中許多足以刷新舊觀念,成為重新認識人類的切入點。
客觀地說,人類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反應與動物之間存在顯著區別。特別是人類受到文化力量的影響,許多行為在動物身上是所難以想像的。比如,人類可以組織大規模的軍團作戰,戰士們保家衛國、勇不畏死;英雄的贊歌在普通人中間口口傳唱,讓人熱血沸騰。在情感方面,人類同樣擁有壓制動物本能的表現。藝術作品——無論電影還是文學、音樂還是詩歌,描摹人性,歌頌愛情,禮贊美德,至少在形式上,我們的情感表達已經遠遠超越了其他動物的理解能力。
但與此同時,人類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動物,仍然受到進化法則的制約。文化的影響固然顯著,但還沒有達到全面克服生物學本能的程度。基因的控制作用仍然強大,沒有人能夠輕易擺脫。
目前一般認為,文化環境和基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比重大約各占一半——只受文化影響不受基因控制的機體不是生命,而是神靈;只受基因控制而不受文化影響的機體只是簡單的生物,不足以成為人。
真正的人類,是文化與基因作用的綜合體。我們推崇高尚的品行,歌唱忠貞的愛情,捍衛穩定的婚姻,同時我們也需要吃喝拉撒,想盡一切辦法滿足肉體的需要。沒有肉體,則文化無以依存。沒有文化,則肉體失去意義。文化令我們感動,基因讓我們行動。只有掌握其中的微妙平衡,才能理解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
-----
史鈞,生物學博士,專注于進化論領域的科普寫作,已出版多部科普作品,其中《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獲得第十六屆文津獎,并入圍2020年中國好書。生命的進化是符合邏輯的過程,底層邏輯就是自然選擇,在此基礎之上,又衍生出了許多其他邏輯,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本專欄將對這一理論體系進行深度梳理,詳細介紹其中的各種邏輯關系,討論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