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美醫生”周行濤:“追光”一生,希望近視手術越來越少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專家周行濤接診患者。本文圖片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提供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個“中國醫師節”,節日前夕,中宣部、國家衛健委2022年“最美醫生”揭曉,“追光”三十多年的中國眼科專家周行濤教授當選“最美醫生”。
周行濤,現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從醫三十多年來,他在近視矯正臨床與科研工作方面連續創造了多項“第一”:
在國際上率先開拓全飛秒連續撕鏡(SMILE-CCL)技術及透鏡移植研究,首創圓錐角膜表面鏡、層間鏡聯合角膜交聯技術;全國最早開展飛秒激光、LASEK/Epi-lasik準分子激光等臨床與基礎研究,帶動飛秒技術與優化表層切削手術在國內的規范開展;國內最早開展超高度近視人工晶體植入術(ICL V4C)并牽頭建立技術規范與專家共識……
8月18日,周行濤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等媒體采訪,回顧自己從基層醫生開始堅守初心、服務患者的歷程,他頻頻提到兩句話:身為眼科醫生,目標自始至終就是做一名“追光者”;近視手術越做越好,是當前的要求;而近視手術越做越少,才是自己畢生的追求。

周行濤為患者做眼睛檢查。
“飛”得最快的醫生
中國第一例近視全飛秒手術,就是周行濤開展的。在他的帶領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視光學科團隊在近視手術方面精益求精、不斷突破,已居世界領先地位。
截至目前,周行濤帶領團隊已施行全飛秒激光手術超17萬臺,近視ICL手術4萬多臺,加上其他手術類型等,該團隊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近視矯治中心,團隊手術量居世界第一。
周行濤強調,是手術就有風險,因此圍繞手術核心技術,他們付出大量心血,特別專注于改善手術安全性和視覺質量。如今,他也被譽為世界上“飛”得最快、技藝精湛的醫生。
多項“第一”的背后,蘊含的是周行濤從基層醫生開始就堅守的初心:盡心盡力地為每位患者服務。
周行濤曾用22年跟蹤治療一個患有角膜遺傳疾病的家庭。22年里,他深知眼疾對這個家庭的打擊,堅持每半年一次主動與這戶家庭聯系,詢問病情進展,為患者安排免費的基因檢測,并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與此同時,他持續鉆研,想要突破此類頑疾。
長年累月的臨床探索讓他有了全新的思路:全飛秒手術取出來的“廢棄物”——角膜組織透鏡,如果能將其“變廢為寶”再利用,也許可以解決角膜材料匱乏的問題。
從兔眼到猴眼,再拓展到人眼的自體透鏡移植、異體透鏡移植研究,周行濤帶領其團隊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證明了飛秒激光近視和遠視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可成功用于治療一部分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不良患者,如今已將此項技術應用于臨床。

周行濤在公益科普活動上,為兒童和家長宣教近視防控知識。
“近視手術越做越少是最終的目標”
雖然周行濤一直致力近視領域的臨床研究和治療,但他的初衷是,希望尋求近視手術治療的近視者越來越少。讓每個人都能重視對眼睛的愛護,從小開始預防近視,他認為這是他最大的使命和責任。
早在2002年,周行濤和團隊率先在國內建立兒童與青少年的屈光發育檔案雛形,最早在上海建立兒童和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現已覆蓋華東地區約50萬青少年的動態數據,在國內產生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2018年以來,他帶領團隊建立近視防治上海閔行模式——以眼科“近視醫生志愿者為先導”的科普新模式,建立“學校-醫院-社區+眼視光一體化”近視防控與科普體系。他們的團隊與試點學校探討近視防控環境建設與干預方案,指導近視防控室外環境改造,為學生建立屈光檔案數據信息平臺,促進自主眼健康管理,還為家長提供智慧化科普與指導。

周行濤在公益科普活動上,為兒童和家長宣教近視防控知識。
他一直強調近視防治,“防”大于“治”,這些年他熱忱于志愿服務,在各種場合為學生、家長開展近視防控宣教工作。周行濤擔任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宣講團副團長,被國家衛健委授予組建“周行濤近視小分隊”。
“手術雖好,但近視防控應該先行。大家要有清醒的認識,把防的責任擔起來。”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排頭隊伍中,周行濤走在前面,他稱自己將繼續堅定地走下去,“對于近視防控,健康科普就是最好的愛眼護眼的眼藥水。”
“近視手術越做越好,是我們當前的要求,近視手術越做越少,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他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