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為科學權威:簡單4步,讓目標高效達成

我們都聽過那樣一句話:
某種行為,只要堅持21天,就能變成習慣。
然而通常情況卻是:多數人在堅持21天后,誤以為自己養成了這種好習慣……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在反反復復中敗下陣來”。
行為科學家研究發現,習慣問題僅僅占到我們行為的40%,有一半以上的生活和工作問題光靠養成好習慣是解決不了的。這就是為什么即便堅持了21天,或者更長的時間,一旦松懈下來,我們很快又會回到原來的行為習慣。

當然,這個時候,成功學的雞湯會針對上面的問題給出標準答案,堅持!比你強大的人都在堅持,你更要堅持!
然而“意志力”就如同電量有限的蓄電池,這個地方用得多了,別的地方能調用的總量就會變少??偸强恳庵玖ψ龊茈y的事情,你的“電量”一下就耗盡了,要做的事情也無法堅持了。
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更好地持續一個改變,并達成最終的目標呢?
1
做一些小小改變,
你的意識就會跟著變

前人智慧教導我們,行為的改變始于意識。
拿起一本勵志或商業心理自助類圖書,它會告訴你,如果你想要克服自己的恐懼、做個更優秀的銷售員,或者過得更幸福,你需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
傳統的心理治療師或許會在教那些想要感覺更好的人時說,要用類似“我很好,我很聰明,大家都這么喜歡我”這樣的警句,放棄原來的消極自我對話。
但是經過多年的心理治療,閱讀了許多心理自助類圖書后,我們仍然很難控制和改變自己的意識。而且重要的是,你要耗上幾年時間,甚至一輩子才能學會通過改變想法來改變行為。
那是因為,在這方面的前人智慧根本是錯的。好在如今有一種更快也更簡單的方法來破解大腦的秘密,幫助你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它還得到了科學的支持——行為科學家肖恩·揚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中,把這種能夠重置大腦的心理技巧稱之為神經記憶,亦可稱之為行為在前。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更善良的人,你不要只對自己說“我是個好人”,而是要從幫助有需要的人著手。這時你就成了一個善良的人,而這種自我認同會讓你十分容易地堅持做一個善良的人。
這就是行為在前背后的邏輯。神經記憶是一套心理技巧,也是方便而快速地重置思維的方式。它們會讓人重新認識自己,讓人堅持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可以運用行為在前這種方法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可以用它讓別人做一些對他們自己有益的事情。
2
無需意志力,
用行為先行制勝

不管是改變還是習慣,每次行為的發生,對大腦來說都是一次基于運算的決策,因為它需要在“做”與“不做”之間進行選擇。然而,大腦本能的決策方式并不是依據哪個選擇對我們的未來更有益,而是取決于此時此刻被這兩種選擇引發的生理和情緒征兆,哪個讓我們感到更舒服或者興奮。所以,你要“哄著”大腦,讓它意識到改變可行。
而且,神經記憶通過這樣兩種心理流程來改變我們固有的認知:
人們相信,如果沒有非做不可的壓力,自己仍然在做某件事,一定是因為這件事很重要。人們會堅持這種行為,以求與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保持一致;
人們通過回顧過去做的事情來形成身份認同。也就是說,人們會繼續做某件事,是因為這是他們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所以,意志力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持續一個改變的關鍵。堅持做一件事的核心在于,創造一個新行為,然后讓新行為與積極情緒相連,以此建立一個神經記憶,來降低改變的心理阻力。只有這樣,改變才能不費力地持續下去。事實上,那些最終能夠持續下去的改變,都是因為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產生了可見的積極結果。
當這種積極結果給我們帶來自我認可、成就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時,大腦就會很自然地將這行為與積極情緒連接起來。等到想法再次被觸發時,我們的抵觸情緒就會大大減少。當這種積極情緒超越了“什么都不做”帶給我們的舒適感的時候,那么堅持就無需再依靠意志力,好的行為也就養成了。
大腦雖然頑固,但卻十分笨,只要我們掌握了它的規則,就能很好地對它進行操控。那么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形成神經記憶,讓自己和他人實現積極、持久的心理變化,從而贏得更容易呢?
3
制造行為在前,
讓目標達成的4步法

① “直面”讓你恐懼的東西
神經記憶的第一種方法是直面那些讓你恐懼的東西。讓一個人多接觸自己恐懼的東西,或者恐懼程度略輕的同類東西就能幫他克服恐懼。這得到了科學的支持。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邀請了一群異性戀男士,這些人為自己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擅長社交,缺乏吸引力,因為他們找不到約會對象。研究人員想看看能不能破解男士們的大腦,改善他們的自我感覺,從而改善他們的約會生涯。研究人員讓男士們跟女性配對,進行12 分鐘的交談,他們報告說,自己感覺沒那么焦慮、沒那么恐懼社交了。
到了第二天,交談帶來的效果并未消失:研究人員在6 個月后對這些男士做了跟進調查,發現跟最初的情況比起來,他們對社交的感覺舒服多了,而且更常出門約會了。
改變你的手機或者電腦的鎖屏密碼同樣是一種行為先行的手段。比如你想在兩個月后參加一個半程馬拉松,可以先把密碼設置成跑步的拼音或者英文。當你每一天輸入密碼時,都能讓自己的心理和身體增加對跑步這件事的認同,你也更容易開展持續的練習。
② 用動作提升你的自尊
大多數人往往以為,自尊是完全內在的東西,但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信心和自尊會受一些看似無關之事的影響。
一項類似的研究考察了人們的自尊是否會受到“用哪只手回答問題”的影響。按研究人員的要求,參與者寫下自己最符合將來職業發展方向的個人素質。要求一半人用常用的右手(慣用手)來寫,另一半人用不常用的左手(非慣用手)來寫。他們所寫的內容大多是:工作努力、態度積極、靈活上進。接下來,研究人員請他們評估自己的整體自尊,以及對答案中列舉的個人素質有多自信。
結果較之使用左手寫下答案的學生,用右手書寫自己所具備的正面素質的學生自尊評分都更高。原因在于,當人們回顧自己的工作時,如果字跡潦草、顯得不夠自信,就會讓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
運用簡單的手段,就能影響我們的信心,比如在與競爭對手談判時,為了增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你應該做出強有力的動作。如果你是坐著的,就往后倚、目視高處并講雙手交疊放在腦后;如果你是站著的,就需要讓雙腳在地上放平、抬頭挺胸。

③ 制造一種身份認同
有一項系列研究請人們回答他們參加投票選舉的概率。所問的問題有兩種措辭方式:“去投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或者“身為選民,去投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看到前一個問題的人,要思考的是做某事對自己來說有多重要;看到后一個問題的人,要思考的是成為某類人(會投票的人)對自己來說有多重要。讓人們重視選民的身份,而不是只強調他們關心投票,能夠讓人們采取不同的行動。那些認可作為選民對自己很重要的人,投票率更高。
你也可以通過 “做不到之前先假裝做到”的方法扮演你希望成為的角色。你想不再拖延嗎?不妨創建一個治療拖延的自助小組或播客,成為一個治療拖延團隊的領導者。教導他人怎樣停止拖延,也能讓你自己更容易停止拖延的習慣。
④ 自己選的更容易完成
那些自愿決定去做的事,比如決定自己想要這份工作而非那份工作,自己選定完成工作任務的日期,會有更大的概率堅持到底,實現預期。
這種方法可以稱為“讓選擇變得容易接受”。想讓他人對某件事持接受態度,可以給他們提供若干選擇,請他們挑選。如果這是他們的決定,而不是你的,那么,他們有更大可能將該選擇堅持到底。
如果某個APP能讓用戶從選項里做選擇題,它其實就開始運用神經記憶手段了:讓用戶信守這一決定。如果人們回想起自己曾說過,使用這款APP是為了減肥,他們就會專注地想要堅持用該軟件來減肥。如此一來,該應用程序就通過讓人們做出選擇,成功地贏得了用戶。
讓選擇變得容易接受這種做法的關鍵在于:要讓人感覺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如果一個人感覺自己是被迫選擇做某件事的,就會適得其反,就會讓他不愿意堅持下去。
最后,如果你發現你生活開始變得一團糟,發現做一些事情堅持不下去,請靜下來問問自己的狀態、理解自己的狀態。
無論如何,我們等不到萬事俱備的那一天。期待你的行動。
原標題:《行為科學權威:簡單4步,讓目標高效達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