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春市長談2018年發展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約7.8%

2018年,長春要干這些事:
推進吉林大路快速路
地鐵2號線、輕軌北湖線一期建成通車
深化與吉大、東北師大基礎教育合作
老年人、殘疾人優惠乘車卡使用范圍擴至地鐵、輕軌和郊線公交
……
11日上午,長春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在省賓館舉行。長春市市長劉長龍作《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成績單
平均每天新設企業超過100戶
2017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為四年來最好水平。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8.3%,快于經濟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平均每天新設企業超過100戶,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伊通河綜合治理中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為期兩年的舊城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收尾,地鐵1號線投入運營。
長春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實現“三連冠”。
幸福長春行動計劃全面完成。
城鄉居民增收“暖流計劃”惠及893萬人次。
長春連續十次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
長春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工作獲國務院通報表揚。
一批商業綜合體建成開業,新增商業商務面積近400萬平方米。
龍嘉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
東北首家民營銀行億聯銀行正式開業,新引進兩家域外金融機構。
3戶企業上市,7戶企業新三板掛牌。
科技領域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長客“復興號”新一代高鐵上線運營,吉林一號在軌運行衛星達到8顆。
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200億元,比上年翻一番。
國家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范城市建設全面啟動,民營經濟穩步壯大,總量已占長春“半壁江山”。
出臺集聚人才“20條新政”,啟動招才引智“萬人計劃”。
持續推進“一門式、一張網”綜合改革,“進一個門辦多件事”、“辦事群眾與審批人員不見面”、“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程網上運行”成為現實,優化了服務環境、方便了辦事創業。
“長滿歐”班列貨運量快速增長,中歐班列實現首發,長春國際港開通運營。
三環路以內20個商圈、316個老舊住宅區、600多條街路舊貌換新顏。
1100多公里地下管網完成改造。
地鐵1號線投入運營,地鐵2號線一期主體工程全線貫通,輕軌北湖線按計劃實施。南湖大橋、自由大橋完成翻建。
新建20個立體停車場。
伊通河中段綜合治理基本完成。
新增義務教育學校8所、普惠性幼兒園18所,打造“溫馨村小”182所,創辦新優質學校100所。
全面推開“蓓蕾計劃”,20萬名小學生獲得課后免費托管服務。
51家城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
2017年民生完成單
出臺中低收入家庭公積金貸款購房新政
扎實精準推進脫貧攻堅,又有2.7萬貧困人口、124個貧困村實現脫貧。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開展農民工工資“精準支付”行動。
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為3.6萬名殘疾人提供精準康復服務。
7家市級醫院專科醫療救助中心為農村貧困患者提供免費治療。
新分配公租房4280套,拆除棚戶區119萬平方米,完成房屋確權登記1008萬平方米。
出臺中低收入家庭公積金貸款購房新政。
創建“公交都市”,新增更新公交車輛546臺。
新建農村公路640公里,改造農村廁所2千9萬戶,解決18.2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城市千米社區、農村200平方米以上社區比例分別達到75%和80%。
2018年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左右
2018年,長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8.5%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7%以上,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調查失業率實現穩中有降。
這些指標安排,綜合考慮了外部環境、現實支撐和區域發展態勢,有利于促進就業、引導預期。實際工作中,長春要重視速度,更要重視質量,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要干這些事
推進吉林大路快速路 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200戶以上。
為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及符合條件高校畢業生提供“人才公寓”。
全力支持一汽發展自主品牌、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
鼓勵長客、中糧、皓月、大成等企業創新發展。
建設東北亞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支持企業上市、掛牌和再融資。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新增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70個,提升“長春大米”等品牌知名度。
評選首屆“市長質量獎”,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市。
打造“一門式、一張網”2.0版。
在具備條件的開發區探索開展“零審批”試點。
完成駐長央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
新登記民營企業2萬戶以上。
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嚴控增量、消化存量,有效防控債務風險。
推進教育、文化和事業單位改革,深化出租車、公交車行業改革,進一步釋放社會領域發展潛力。
加快長春國際港建設,完善興隆綜保區功能,穩步提升國際貨運班列運營質量。
加快建設中德、中俄、中白、中古等國際合作園區。
積極爭取設立汽車整車進口口岸。
整合省級工業集中區、工業園區,推進“一縣(市)一開發區”改革。
加強與天津、杭州對口合作,建設津長產業合作園、津長雙創示范基地和吉浙凈月服務業發展示范區。
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00公里。
堅持不懈搞好“廁所革命”。
解決4.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建設既有現代文明、又具田園風光的美麗鄉村。
完善“兩橫三縱”快速路。
啟動撫長高速人民大街出口改移工程。
推進吉林大路快速路、景陽大路三四環連接線、硅谷大街和騰飛大路繞城立交及延長線等路橋建設。
建設一批人行過街天橋、立體停車場。
加快西客站周邊基礎設施建設。
暢通凈月、蓮花山與主城區路網聯系。
建設長春經濟圈環線。
龍嘉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竣工。
地鐵2號線、輕軌北湖線一期建成通車。
長春站綜合換乘中心投入使用。
調整一批公交線路,更新公交車輛400臺。
啟動建設第六凈水廠,繼續改造二次供水設施。
與一汽合作建設紅旗小鎮,打造汽車文化歷史街區。
綜合整治城區鐵路沿線、城市出入口等重點區域。
淘汰20噸以下燃煤鍋爐1000臺。
加大石頭口門、新立城兩大水源地綜合治理力度。
加快推進伊通河南南段、北北段和串湖、新凱河、東新開河、飲馬河等重點流域治理。
啟動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投入使用。
2018幸福長春行動計劃
老年人、殘疾人優惠乘車卡使用范圍擴至地鐵、輕軌和郊線公交
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700人。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確保脫貧工作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11萬人。
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切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創業服務。
加大就業援助力度,扶持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滾動實施“暖流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持續穩定增收。
開展農民工工資“精準支付”行動,確保按時足額發放。
新建6所義務教育學校、12所普惠性幼兒園。
推進“大學區”改革,深化與吉大、東北師大基礎教育合作,城區、農村優質學校覆蓋面分別達到95%和65%。
200所農村學校完成火爐取暖替代改造。
著力降低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長春市婦產醫院完成異地搬遷,兒童醫院新建項目投入使用。
博物館、美術館、方志館對外開放,啟動少年宮新建、評劇院還建、市圖書館少兒部和偽滿皇宮東北淪陷史陳列館改擴建。
建設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
高質量辦好第二屆長春國際馬拉松賽和第十八屆省運動會。
對養老保險繳費困難群體給予助保支持。
加大公積金改革力度,降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購房成本和門檻。
改造2500戶夾餡棚戶區、7500戶連片棚戶區。
抓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啟動建設3個托老中心、20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新增養老床位3000張。
為1.5萬名困難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
擴大醫保救助范圍,上調低保對象基本醫療住院救助比例。
老年人、殘疾人優惠乘車卡使用范圍擴至地鐵、輕軌和郊線公交。
城市千米社區、農村200平方米以上社區比例分別達到85%和90%。
充分利用信訪機構接待、局長接待日、市長公開電話、讀報讀網等機制,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原標題為《 長春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11日召開,長春市市長劉長龍作<政府工作報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