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調研手記:如何幫助殘疾人就業?
原創 走南闖北的社長 行業研習
我國目前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4%,其背后連接著2.6億個家庭。由此可以看到,殘疾人在我國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對于殘疾人而言,就業不僅是提高家庭收入的一種渠道,更是其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政府也高度重視殘疾人就業問題,2022年4月8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明確了以有就業需求和就業條件的城鄉未就業殘疾人為重點2022-2024這三年內要實現全國城鄉新增殘疾人就業100萬人的任目標。因而在如何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實現較為充分和較高質量的就業、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與政策問題。
筆者2022年8月4-7號與團隊在佛山L鎮開展了一次殘疾人專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隨著政府不斷發展和完善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政策以及開展各類助殘就業行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殘疾人就業環境、提高了殘疾人就業比例。但可發現,通過政府主導為殘疾人增加就業崗位這一外部供給的模式對于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雖有促進作用,但其作用仍然較為有限。因為保護性的就業崗位始終有限,這就意味著能夠享受到就業機會的只有少部分人。而且除了外部性供給的崗位有限外,也有部分殘疾人本身因受到社會性障礙和個人障礙而導致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不強,進一步弱化了其就業能力。因而筆者在調研中受到啟發,認為如果要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實現就業目標的話,則需要“內外”共同用力,即在增加外部性供給崗位的同時,激活殘疾人內生的動力,增強其自身的就業意愿和能力。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調研情況,對殘疾人就業過程中存在問題以及解決思路進行分析。
一、當前殘疾人就業存在的問題
1
外部供給的就業崗位有限且存在篩選機制,因而其就業安置能力存在限度
政府通過集中就業、按比例就業等多種方式為殘疾人提供庇護性就業崗位,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殘疾人就業的發展。根據《2021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21年按比例就業的殘疾人數有81.8萬人,集中就業26.8萬人。同時政府和殘疾人組織為了進一步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為殘疾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和輔助性崗位,也解決了部分殘疾人的就業問題。例如,我們所調研的佛山L鎮的殘疾人關愛中心,通過鏈接到一家愛心玩具企業,采取抱團就業模式,目前已有27個殘疾人在該企業實現了穩定就業。同時與該企業建立了較為長期合作,每年可以推薦10幾個人過去工作。從當前支持殘疾人就業的舉措來看,這些都是遵循外部增加供給的思路,通過為殘疾人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來擴大殘疾人的就業范圍與機會。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殘疾人就業發展,但其因為崗位數量較少,且存在篩選機制(如需要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身體素質相對較高;精神狀態較好等),因而只有少部分的殘疾人才能享有這些就業機會。
案例1:
L鎮HS村李水金,女,今年50歲。10歲時因癲癇發病,導致肢體殘疾。目前腿腳不是很方便,能做些手工活,但速度有些慢。她自己現在也是想找一個合適的、較為穩定的工作,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殘疾人服務中心的張主任說:“之前也有給她找過相關企業,但她的行動能力有點慢。現在企業一方面因為效益不太好,外包的業務量減少了,另一方面企業對于外包的業務也是希望能夠盡快完成,提高效率。所以也嘗試過給她聯系企業,但也一直沒有匹配上。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通過政府引導所提供的就業崗位一方面有限,另一方面這些工作也存在也存在一定門檻限制。這些雖有就業意愿,但行動能力較慢或勞動力素質較差的殘疾人便往往很難匹配到相應的就業崗位。
2
家庭和社會存在的偏見與歧視,成為部分殘疾人進入市場的阻礙
偏見和歧視作為一種社會性態度,可以說是阻礙殘疾人就業和融入社會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障礙因素。一方面,偏見與歧視往往會影響到殘疾人的自信心,從而使得其自身缺乏足夠的動力走出家庭、走入社會。這種偏見,既有來自家庭成員內部的,也有來自村莊社會以及就業市場等外部評價與看法。另一方面,歧視與偏見往往會直接影響其就業機會的獲得。如一些企業會在招聘過程中存在隱性歧視,很少或者基本不錄用有殘疾的群體。在和村干部以及殘疾人服務中心主任的座談中了解到,其實在每個村里都有部分本身是殘疾但不愿意去辦理殘疾證的居民,“因為他們害怕公開,害怕被別人在背后說他們。”還有的雖辦理了殘疾證,但不愿意干部探訪,尤其是部分有智力障礙的群體,她們不想被別人知道她有病。這部分群體因為害怕自己被別人發現自己有病,通常會主動縮小社交范圍,盡可能讓自己處于一個安全圈內。
案例2:
WZC,女,32歲,大專學歷,目前居住在HG村。患有精神四級殘疾。訪談過程中,這位受訪者就表示其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怎么會和別人交流,除非覺得這個人安全性比較高。“親戚們知道有這個病之后會疏遠。老一輩人一般都不怎么待見我,年輕人一般上網會對我這個病會有些了解態度可能會好一點,但也不見得主動會接近你。親戚們也都是嫌貧愛富,過年的時候會甚至當著我的面說我的壞話。說我怎么這么笨,又離婚,搞得整個家里很沒面子,我的父母也不維護我。因為他們的思想和我的這些親戚是一樣的。如果我沒有病的話,他們都不知道會存在這個病。老一輩人就是這個態度,因為我不工作,所以說我沒有用。我在外也幾乎沒有朋友,在這里也沒有朋友。出門在外雖然會和鄰居互相打招呼,但是也不知道他們背地里怎么說我”。
可見這位患者不僅面臨著自身疾病所帶來的負擔,同時還需要承受來自家庭內部成員和社會所帶來的偏見與不理解,使其進一步處于“弱勢地位”。
在調研過程中,也有其他受訪者提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偏見所帶來的影響。如一位患有三級的精神殘疾的患者,HCX說:“因為害怕被別人歧視,所以基本上都不用社交軟件,也從不參加社區活動,也很少出門。”因為害怕和別人打交道,除了干一些那種能拿回家干的加工活以外,她已經十多年都沒有去工作了。之前殘疾人服務中心也嘗試過幫她對接相關企業,為她提供就業機會。但那些企業也因為她的病都拒絕了她。因而她自己現在感覺:“像我這種人應該也不會有什么人會請,我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工作是我可以去做的。”
由此可以看到,殘疾人本身因為部分身體功能存在障礙,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家庭與社會的偏見往往會更容易導致其在日常生活中轉化為對自己的偏見(自卑、自己不行、不敢社交、情緒不穩定等),無法積極與外界建立健康、穩定、持續的關系,缺乏主動進入市場就業的動力,從而進一步限制其就業機會和范圍,影響社會融入質量。
二、從外部供給到內生激活:
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就業的路徑選擇
通過這次調研筆者發現,要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實現就業的目標,政策干預思路應從外部供給向內生激活轉變。即除了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為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增加就業機會這一外部供給路徑外,更應該從殘疾人自身出發,通過提高其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充分激活殘疾人內生動力,從而更好的擴大其就業范圍和提高社會融入度。
1
從提高殘疾人就業意愿角度出發
首先,減少家庭與社會產生的歧視和偏見,增強其進入社會的信心與意愿。具體而言,從家庭層面,應通過村社組織強化對農民家庭的宣傳、教化作用,逐步減輕家庭成員將殘疾人群視為負擔、累贅等思想,減少殘疾人在家庭內部受到的歧視與偏見。家庭對于殘疾人而言是最為重要的支持性力量,如果在家庭內部都無法獲得理解和關愛,對于本身身體和精神就存在部分障礙的殘疾人而言更難有走出家庭、進入社會的信心。從村莊社會層面,應在村內適時展開宣傳教育活動或者集體活動,加強村民之間的了解和互動機會,從而減少殘疾人在村莊社會層面受到的偏見與歧視,使其能夠有勇氣和信心的與外界主動構建社會關系。通過在家庭和社會內部營造較為寬容、支持性的社會氛圍,從而提升殘疾人自身主動進入市場、融入社會的意愿和動力。
其次,優化公共基礎設施,努力消除或減輕影響殘疾人就業的環境障礙,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就業意愿。如強化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為殘疾人的公共出行提供更為人性化和便利化的交通服務,使得部分因失明、肢體殘疾等外出不方便而不愿意出行的殘疾人能夠提高外出意愿。許多殘疾人表示他們一般都有一種“不想麻煩別人”的心理,當因自身身體原因不方便外出時,他們一般都是盡可能的不外出。如果要找工作,也是盡可能找那些就近或在家就能做的手工活。從公共角度上來看,如果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使得殘疾人出行也較為便利的話,他們外出就業的意愿也會更加強烈些。因而通過優化公共基礎設施,減輕影響殘疾人走出家門進入市場的環境障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殘疾人的社會融入。
2
從提高殘疾人就業能力角度出發
首先,提高殘疾人的受教育水平,從而增強其進入市場的能力。具體而言,應該加大特殊教育水平的普及力度,盡可能地讓更多的殘疾人員接受到基本教育。接受與正常學齡兒童一樣的教育,有利于其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和與社會對接的能力。筆者在調研過程中訪談到一位視力一級的殘疾人,因為其家人在他小時候了解到有特殊教育這類學校,小時候就將他送到了學校,學習了小學、初中知識,后又讀了中專。就他所述:“因為和大家學了一樣的知識,所以即使看不見也不會覺得自己和這個社會脫節。”而就他了解到的和他同樣失明情況的同齡人,因為小時候父母沒有這方面的渠道和教育意識,使得他們就沒有接受正常教育,現在因沒有和社會打交道的能力,因而都只能呆在家里。由此可以看到,接受教育對于殘疾人而言是一種非常有利于適應社會、與社會接軌的方式,如果沒有掌握進入社會的基本技能,連走出家門都存在困難,更何況進入就業市場開展工作。除了加大特殊教育的普及力度外,也應逐步完善殘疾人受教育體系,如針對不同殘疾類型開發和完善不同類別的特殊教育課程;高等院校教育招生過程中適當放寬對殘疾人的招生標準、擴大招生規模等,為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其次,有針對性的開展殘疾人技能培訓,從而提升其職業技能。具體而言,一是應該針對不同殘疾類型特征的群體開展培訓,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等不同殘疾類型的群體的需求不同,因而培訓課程應結合其特點進行展開,從而提升其職業技能。二是針對殘疾人所處不同階段展開培訓。如對于未參加就業的殘疾人而言,培訓課程的重點在于如何克服其心理障礙,減少其對于就業崗位的畏懼與害怕,同時強化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的基本知識、相關技能的培訓;對于已經在就業的殘疾人而言,培訓課程的重點在于如何讓其更好的在工作單位中適應與生存,如與領導同事溝通的技能、匯報工作的方法等等。三是采用多種培訓方式,更大范圍內的提供培訓服務。如集中培訓、上門培訓、線上培訓等多種方式同時開展,從而擴大培訓范圍。通過對殘疾人類型、基本情況與具體需求細化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從而減輕阻礙殘疾人的就業障礙,進一步提升那部分有勞動意愿但卻缺乏足夠勞動能力的殘疾群體進入市場的能力。
小結
對于殘疾人而言,就業崗位對于他們而言只是能夠去實現就業目標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而政府在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時,除了通過政策引導進一步為殘疾人增加就業崗位,提供外部性就業機會以外,同時還應該考慮到那些阻礙殘疾人與就業市場對接的障礙因素。殘疾人能否真正擁有就業機會,最重要的是需要減輕或消除那些橫亙在殘疾人個體與市場中間的阻礙因素。這些阻礙因素既包括來自社會存在的偏見以及基礎設施環境所帶來的社會性障礙,同時也包括殘疾人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勞動技能等個體性障礙。
因而后續要進一步助推殘疾人實現就業這一目標,通過采取有效地措施消除阻礙殘疾人的就業障礙,激活其內生動力和能力,是一條更有有效的路徑。

??
行業研習社
?本期作者:劉麗娟,中南大學博士
?本期編輯:卷心菜
?圖片來源:陜紅宇
?關于我們:我們是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師、博士生,以及從事具體行業的業余研究者,擁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知識背景,有豐富的田野調研或行業經驗,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和大家一起繪制中國行業的圖景。
原標題:《劉麗娟丨如何幫助殘疾人就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