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刊文談過度醫療事件相繼被曝:醫院不該如此“懸壺濟世”
醫生這個職業歷來有懸壺濟世的美譽。近年來,一些過度醫療事件被相繼曝出,受此影響,傳統的懸壺濟世是否還在發揚光大,“過度醫療”究竟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醫療行業對此緘默,輿論似乎也沒有繼續予以關注。
近日,網傳四川瀘州富康醫院內部培訓資料中出現“怎么讓病人給我們排隊交錢”“怎么讓病人長期留下來”等表述,引發廣泛爭議。隨后當地衛健部門稱,涉事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正在接受整頓調查。
“民營醫院”和“毀人三觀的極端自利言論”,這兩個標簽瞬間引爆網絡輿論場,沒想到輿論場的公共討論變成了“吐槽大會”:“我小孩感冒住院15天,啥事沒有,其他小孩也一樣,進去了都是大問題,不讓走,能把家長給搞死,最可氣的是幾個醫生在辦公室有說有笑地互相問對方幾個病人。”在這類經驗事實引發的集體想象下,既有“同情”涉事醫院的聲音:“不小心說了真話”“愚蠢的既做又說,聰明的只做不說”,更多的是反思過度醫療問題的普遍性:“難道其他醫院就沒這個問題?”
醫院不論機構性質和規模大小,都應繼承懸壺濟世的傳統,以恢復患者的健康為宗旨,不能在醫治病人的過程中夾雜不道德的動機。關于醫者動機純正問題,唐代孫思邈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大醫精誠》)“無欲無求”和“惻隱之心”乃“蒼生大醫”的行醫出發點,否則就淪落為“含靈巨賊”。
“藥王”的這段話堪稱是對“懸壺濟世”的深刻論證。醫生如此,作為醫療機構的醫院,正應當是現代社會“懸壺濟世”的主體。醫院如果不考慮患者的健康問題,而是把患者當作“提款機”,培訓醫生想著如何變著法兒地從患者那里提取“現金”,這樣的行醫之道,焉能不滋生過度醫療問題?如此醫療之道,醫療機構及其從業者就把懸壺濟世異化成了“懸壺劫世”,用專業手段“黏住”患者,必然導致醫德淪喪,讓本應最該守住道德底線的醫者拜倒在“孔方兄”腳下。
醫生之所以受人尊重,在于這個職業解除的是患者的病痛,這是一項功德之業。要讓功德之業真正造福患者,需要醫療機構正確處理醫患關系。什么樣的醫患關系是健康的?按照康德的觀點:“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目的,而且他既無權把自己也無權把他人僅僅當作手段來使用。”如果醫院和醫生真正以患者的健康恢復為最高目標,必然探求“妙手回春”之道,醫生致力于研究醫術,通過精湛的醫術讓患者“藥到病除”。為此,醫院有義務提供職業培訓,而不能把患者當作“市場營銷”的對象,挖空心思從患者身上榨取油水。
一家唯利是圖的醫院,必然塑造出不道德的醫生,因為是醫療機構在給從業者制定規則。按照“市場營銷”的方式管理的醫療機構,必然以“留住患者”和讓他們“排隊交錢”為目的。誠如有網友所說:“病人成了醫院賺錢的工具,沒有病人創造病人,沒病也要弄出病來。”這樣的醫療機構不但丟掉了傳統的“懸壺濟世”醫業美德,關鍵還站在了患者的對立面,讓世人不再仰視這個行業,如此一來,只會加劇原本已經緊張的醫患關系。
要求醫院和醫生不得把患者當作賺錢的手段,就是要求醫院和醫生需要關心、尊重患者,將治病救人作為義務和目的。醫者的義務就是實現患者的幸福,減少患者的病痛之苦,并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求醫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如果說,健康是一個人最大的“自然的福利”,那么,就需求醫療機構及其從業者先有“道德的健康”。醫療機構的發展需要資金,醫生的收入要體面,但這些都不能成為過度醫療的借口。
合乎道德的醫療機構和醫者,必然通過跟患者交朋友獲得他們的真正尊重。一個心中裝著患者的醫生,必然會受到患者的尊重;一個熱誠為患者服務的醫療機構,也不會存在創收焦慮。相反,產生過度醫療問題的原因不外乎兩個:要么是醫療機構及其從業者的物欲過盛,要么是醫術水平有限。不論其中哪個原因,都可能導致醫療機構及其從業者把患者當作“搖錢樹”,這樣的問題都與“道德的不健康”有關。
健康的醫患關系,不是苛求患者如何配合醫生,而是醫療機構要把職業道德建設當作一項長期的大事來抓。讓醫者有道德,要求醫療機構通過熱誠的服務盈利,而不是靠“懸壺劫世”的歪門邪道來“修理”并榨取患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