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ABB訪談|麥錦生:提筆寫字,為香港做保育
這個年代,不同形式的香港本土文化正悄悄流逝。紅色小巴寫字師傅麥錦生用了四十多年將實用的招牌變成老香港文化,麥師傅認為他們一代人的堅持,就是香港精神,他所做的事就是為香港保育。
麥師傅的工作室擺滿白底紅字的招牌,上面寫著“佐敦道”、“油麻地”、“沙田”等香港地方名。這些招牌是香港紅色小巴的路線牌,自上世紀70年代起伴隨無數(shù)香港市民走遍香港各地。
到了今天,麥師傅是全香港唯一一位仍堅持手寫小巴招牌的書法家。 他不需任何名銜,能夠為小巴提筆寫字,已經(jīng)很滿足。今日,手寫小巴牌風光不再,但這些手寫字體卻變成香港的文化。
手寫小巴牌 、手雕神主牌、手刻麻將,這些在西方人眼中被視為工藝品,我們卻總是后知后覺才去珍惜。被淘汰了的手藝,把麥師傅工作室搬到南頭,借今次展覽繼續(xù)保存及延續(xù)這份歷史。喜歡香港文化的人不妨來此處一尋老香港文化。
——摘自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網(wǎng)站“工作室隨想”作品簡介

澎湃新聞:手寫這種牌子的歷史,或傳統(tǒng),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
麥錦生:其實香港的中巴是1969年才有的,慢慢地到了1984年,(中巴)就變得有空調(diào)了,就變成大的車了。為什么(中巴牌的配色)是紅的,白的,藍的。因為這個車經(jīng)過大丸,最終就到了灣仔,所以紅色是終點的地方。

澎湃新聞:這個“唔經(jīng)你屋企”也會印在中巴上嗎?
麥錦生:沒有,這個是鬧著玩的,就是你不想讓人家坐你的車,“不經(jīng)過你家,不要坐我的車”啦。
澎湃新聞:“最佳爸爸”、“最佳媽媽”這種呢?
麥錦生: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的衍生品)。
澎湃新聞:但這種字體是從中巴牌開始的?
麥錦生:對,演變過來的。
澎湃新聞:現(xiàn)在還有人找您寫中巴牌嗎?
麥錦生:有,現(xiàn)在的中巴都是我們做的。現(xiàn)在香港有4350臺中巴,從1969年到現(xiàn)在,那個數(shù)字沒有改變過,那個紅的(私人擁有)很難管理,慢慢變成綠的(政府擁有)了。就像這里(深圳)關外的士是綠的,關內(nèi)是紅的,一樣的道理。
大概十幾、二十年前深圳也有中巴,因為那時候中巴是“多拉快跑”,經(jīng)常出意外,后來政府禁止了,深圳這里不準有中巴了。現(xiàn)在慢慢恢復有了,規(guī)范了,沒有那么亂了,十幾年前還很少。
澎湃新聞:中巴和巴士的區(qū)別是?
麥錦生:中巴是市里的短途,就是小的公交。大巴才是長途。我以前在深圳的時候,中巴可能客少的時候,如果只有二、三個客人,就不去了,就趕你下車了。巴士不會這樣,哪怕只有一個客人也要開到終點的。
以前中巴太亂了,所以深圳政府10年前就全部禁止了。其實香港也有這個情況,所以香港政府后來慢慢就把紅色中巴變成綠色了,為什么不能收回(營業(yè)許可)呢?因為他的牌照已經(jīng)發(fā)出去了,收不回來了,只能改變經(jīng)營方式吧。
澎湃新聞:就是統(tǒng)一管理?
麥錦生:對,統(tǒng)一管理。因為綠色的話,和巴士一樣,有路線牌了,幾號幾號,紅色的沒有。紅色是私人的,個體戶。可以隨便收費,收多少錢自己定,還有100塊一位的都可以,但那是30年前,不是現(xiàn)在。那時候地鐵沒有那么完善,你要回家沒有什么選擇。結果人家就向政府投訴了。
(100塊一位)比打的還貴,但是香港經(jīng)常刮臺風,夏天的時候,刮臺風公交就停了,只有中巴跑,如果你想回家只有坐他的車了,隨便他收費。出租車也不開,打不到。但那時候其實很危險,臺風達到8級以上好像保險公司是不擔保的,出了意外乘客是沒有保障的。不過一般正常情況下保險公司還是保障的,但是一刮臺風保險公司就不承保了。
澎湃新聞:為什么現(xiàn)在只有您一個人在做這行了?
麥錦生:這個行業(yè)就是夕陽行業(yè)了,沒得做了。但是我從1982年到現(xiàn)在,做了35年了,有這個感情,如果我不繼續(xù)下去就沒有人做了。我的兒女現(xiàn)在都長大了,我也半退休了,所以無所謂了,做義工吧,收一點錢讓自己維持就可以了。
澎湃新聞:和您同年齡的都沒有做下去的?
麥錦生:我入這行的時候,我記得一共有8個師傅,包括我。慢慢30多年了,那時候他們都50多歲,現(xiàn)在都80歲了。其他的師傅都比我大20年了,我都60了。他們做不下去了,太辛苦了。沒有同齡的,那時候我們都是個體戶。
澎湃新聞:您是自己學做了這行?
麥錦生:對。因為很巧,我的店剛好在中巴站旁邊。一開始我沒有故意做中巴生意,我是做標牌的,我懂寫字,一位中巴師傅看我懂寫字,就讓我?guī)退麑懥艘粋€牌,那時候就開始做了。
因為30年前有些招牌還是很落后,都是靠手寫的,寫了掛上去就用了。那時候還沒有噴繪,他看到我會寫,就讓我?guī)退麑憘€牌子放在車上。一個人來,兩個人來,慢慢全都來了。

澎湃新聞:這個牌有官方的名稱嗎?
麥錦生:就叫中巴牌。這些是我?guī)拖愀壅畬懙模愀壅ツ暧幸粋€展覽,香港18個區(qū)全部都在這里了。我覺得比較有代表性,就帶過來放在這里了。(中巴牌)代表香港的一段歷史。
澎湃新聞:從中巴牌衍生的紀念牌也一定要做成紅藍色的?
麥錦生:對,我堅持一定要這樣,如果你說要金色、黑色我就不做。顏色一樣,只是內(nèi)容不同。
澎湃新聞:有其他的業(yè)務找您寫字嗎?
麥錦生:現(xiàn)在有些人在搞懷舊吧,讓我寫那個價錢牌,就是餐廳里面的餐牌。其實叫我寫比電腦做還要貴,不過無所謂,他覺得和他的餐廳搭配吧,就讓我?guī)退麑憽?/p>
澎湃新聞:當越來越多的中巴司機找您寫中巴牌之后,您原來做廣告招牌生意的時間是不是越來越少了?
麥錦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做廣告了。以前我有員工,現(xiàn)在只是我和太太兩個人,所以事情太多做不完了。我以前的員工現(xiàn)在都自己做老板了,招牌就給他們做了,我只做這個(中巴牌)。

附 香港公共小型巴士歷史及車款演變(麥錦生/巧佳小巴用品提供)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曾經(jīng)流行一種載9人的白牌車,行走于新界。這些白牌車的收費比巴士略高,車程也比巴士短,但因為是不合法經(jīng)營,警方曾大力掃蕩。
1967年香港發(fā)生暴動(五月風暴),巴士司機罷工,部分線路因而暫停服務,交通癱瘓,政府容許小巴進入市區(qū),白牌車越來越受市民歡迎,數(shù)目不斷增加。1969年,小巴由9座位增加至14作座位,“14座位”因而漸漸成為了小巴的別稱。
1970年,政府推出白牌車合法化政策,由政府發(fā)牌,可以在香港、九龍及新界各地行走,即現(xiàn)在的紅色小巴。4350輛小巴的限制亦是于當年制定,多年來并無改變。
1972年,政府在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同年5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huán))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遂于1974年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
1975年,香港島已經(jīng)有6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
1977年10月26日,由于綠色專線小巴越來越受歡迎,政府首次招標數(shù)十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供給公共小巴商或有興趣的商人競爭投標,首批九龍及新界綠色專線小巴路線分別在1979年4月及11月投入服務。隨著時代發(fā)展,市民對公共運輸需求不斷提升,政府亦批出九龍市區(qū)及新市鎮(zhèn)的專線小巴路線以供競投。
1978年,各小巴陸續(xù)安裝了車頭頂?shù)牡攸c牌箱,以便清楚地顯示行車目的地。
1988年,政府批準小巴由14座位增加至16座位,部分小巴商會曾經(jīng)要求政府放賣座位數(shù)目至20座位,但是政府認為小巴為輔助型交通工具,及受到保護鐵路政策等限制而不被接受。
2012年,為了加強小型巴士行車安全,運輸署修改法例,強制新入職的公共小型巴士司機必須修讀職前課程,學員通過筆試及駕駛考試后方才獲得頒發(fā)公共小型巴士駕駛執(zhí)照。
2013年,運輸署招標承辦小型巴士司機職前訓練學校,接獲6份標書,新規(guī)定已于2015年6月1日生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