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產業與治理|如何走出數據孤島?做好數據資產普查與加速流通
數據要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產要素,是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隨著中國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數據要素在各行業中的比重與日俱增,如何破解統一大市場中數據要素流通中的堵點,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帶動市場中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發展,是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 數據要素流通堵點分析
受技術、制度等方面的影響,當前數字要素發揮的效能不足,在市場流通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堵點,制約了其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數據孤島現象依然嚴重
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需要建立在信息對等、數據流通順暢、沒有壟斷和壁壘的基礎上,數據孤島的存在,無疑阻礙了這一基礎的建立。這一現象有著技術和制度兩方面的原因,技術方面,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數據格式不一,缺乏統一的標準,難以進行關聯和融合;但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原因,缺乏強有力的市場驅動機制,比如多數機構擔心泄露商業機密,不愿意交易自有數據;部分政府或因懶政原因不愿整理開放或接入數據;一些企業為了維持自己在市場方面的數據優勢,更不愿意與同行或者相關行業企業進行數據傳輸;而對于數據交易所中一些可交易的數據,也因數據產權不明晰、數據價值不明確等原因難以成交。
2、數據安全意識依然不足
大型企事業單位雖然有較為完善的數據安全保障措施和分級制度,但是在員工的數據安全意識教育方面欠缺,“內鬼式”數據泄露和數據篡改事件時有發生,如成都衛生系統“內鬼”泄密案,某國際大型炊具品牌的內部數據泄露案。中小企業的數據安全意識更為薄弱,缺乏數據分級保護制度,往往普通員工即能接觸到核心數據,由此造成數據安全問題頻發。這些數據安全事件不僅降低了數據的價值,而且一旦被不法之徒篡改的數據用于領導層決策,極易引發決策失誤,在市場中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3、數據全流程管理能力依然缺失
在數據要素流通生命周期中,產生、流通、利用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要素質量。然而,目前多數企業只重視數據全流程管理中的某一環節,如數據的采集和管理,企業雖然具備海量數據存儲能力,但是缺乏數據清洗、數據標引、數據整合的能力,海量數據中夾雜了過多的噪音,給數據利用帶來了極大不便,也降低了其使用價值,難以在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數據交易難度依然很大
從2015年貴州大數據交易所掛牌運營以來,中國的各類大數據交易機構幾經沉浮,卻未達到預期效果。部分交易機構已停止運營或轉變經營方向,從尚存的數據交易機構經營業績看,數據成交量低迷,市場亟需更高效、更完善的數據要素市場,以促成數據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流通。
二、 數據要素特征及啟示
為了更好地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數據要素探索統一大市場發展新路徑和新方法,有必要對數據要素區別于其他生產要素的經濟特征進行分析,理清數據要素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契合點,從而探尋數據要素治理路徑。
1、數據要素具有強外部性
部分孤立數據在產生之初蘊含的價值較低,但當它與其他數據要素融合,或運用于其他場景或技術條件下,其價值可能出現成倍增長。比如,單個用戶在短視頻網站上的瀏覽、點贊行為數據,對于網站自身來說,其價值可能在于用戶行為記錄及相關視頻推薦,但將這些數據用于電商領域,通過對視頻內容、觀看時間等信息的智能分析,就能刻畫出不同用戶的消費需求,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又比如疫情期間,移動運營商數據、消費數據、交通數據等多源數據的融合,為密接病例的精準排查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數據要素的強外部性還表現在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融合上,如數據要素與勞動力、資本、技術要素融合,形成人才大數據、智慧金融、機器學習等,極大地提高了各行業的生產力。
可見,在統一大市場環境下,數據要素可以在不同行業之間的流通與融合,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并且在自身增值的同時可帶動其他生產要素的價值提升,是加速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的“助燃劑”。
2、數據要素具有可再生性
統一大市場建設需要有充足的生產要素供給,以便能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傳統的生產要素,如土地、資本、勞動力等會在生產活動中不斷被消耗,然而數據不會隨著被使用而減少,不僅可以多次重復使用,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產生新的數據,使得市場中的數據呈幾何數增長。比如,專利數據是人們獲取技術信息的渠道,而人們在下載、閱讀、引用專利的時候,其行為數據也被記錄,產生了新的專利使用數據,這些使用數據為研發人員了解當前技術熱點、預測技術發展趨勢等提供了情報來源。又比如,當手機信令數據用于交通領域時,可為司機提供實時路況信息,而司機基于這些數據而進行的路線選擇策略又成為交通預測的一個重要數據來源。可見,當數據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流通時,被使用的頻次越高,其再生出來的新數據就越多,數據在統一大市場中處于一個不斷迭代生長和增值的過程中,充分保障了數據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可持續性。
3、數據要素具有非排他性
土地、資本、勞動力具有排他性,一旦一個主體將其用于生產,就排除了其他主體在同一時刻將其用于生產的可能,這也造成了上述生產要素的稀缺性。數據在物理屬性上沒有排他性,可以以極低的成本無限復制給多個主體同時使用。但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到競爭性生產環節,又需要具備一定的獨占性。因為只有保障數據所有者的獨有權益,使得數據產權和數據交易成為可能,數據要素的產生與流動才會更加積極主動。技術本身也沒有排他性,技術的所有權和可交易性是依靠知識產權制度來進行保障的,當一項技術被產權制度保護時,其他人就不能無償地進行商用。當前對于數據要素的所有權等權益如何確定和保障,仍處于探索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據(特別是高價值數據)的流通。因此,數據要素產權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數據要素治理的關鍵所在。
4、數據要素具有低成本流動性
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數據流轉更為方便,能夠通過互聯網等載體以極低的成本跨空間流動,可實現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的目標,并且數據不像技術需要那么高的學習成本,通過一些已有的軟件和平臺,就能迅速將數據運用于生產活動。從整個生產流程來看,數據要素是最容易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通”的生產要素,也最有可能在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其他生產要素共同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高質量發展。
三、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數據要素治理措施
從數據要素的上述特點可以看出,數據要素的價值需要在流通和關聯中才更易發揮作用,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也呼喚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因此,讓數據要素保質、安全、有序、合規地在統一大市場中流通,是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路徑,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治理和完善:
1、進一步加強數據的整合與加工
高質量的市場發展需要有高質量的生產要素。對原始數據進行清理、整合、加工能夠極大的提高數據的質量。上海市的“一網通辦”在公共數據整合方面提供了一個典范,但是在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也說明數據關聯和整合的顆粒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騰訊、阿里等大型互聯網企業打通各個生態圈,實現了自身商用數據的有效整合,但是在不同企業之間數據的關聯方面尚大有可為;對于廣大中小型企業,數據整合的能力和動力不足,利用自身數據要素實現降本增效的可行性尚低,需要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和政策引導,如基于政府云的數據中臺服務,從而讓中小企業更加簡單地實現數據整合、數據提純加工、數據價值變現等功能,將“數據原油”提煉為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2、開展數據資產普查
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大市場,需要對整個市場中的要素資源有整體性的了解。目前對于土地、資本、勞動力都有全國性的普查制度,但是對于數據資產尚未開展全國性普查。開展數據資產普查,一方面可以倒逼各地區各部門對自身數據資產管理工作進行重視,便于摸清數據資產家底,進而更好地針對自身數據制定數據策略;另一方面,也可為整合數據孤島,建立全國范圍內的數據關聯提供基礎信息。目前貴州省在政府數據資產登記方面已開展實踐,浙江省也嘗試對公共數據進行普查,在各自省內起到了很好的消除數據孤島、加強信息整合、節約數字資源等方面的作用。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有必要開展全國性的數據資產普查工作。
3、探索更加有效的數據交易方式
加速數據要素流通,形成供需互促的國內大循環,交易是極為重要的途徑。當前數據交易的主要途徑是數據交易所,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20余家數據交易機構落地,但是多數數據交易所僅僅充當一個集市的功能,運營效果并不如人意。事實上,數據并不是有形資產,完全可以通過數據交易平臺進行線上交易。通過隱私計算、可信區塊鏈等技術,結合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推進全流程電子化交易,使得數據交易像電商的虛擬產品一樣易獲取、高安全、可追溯,可能是未來大數據交易的一個發展方向。
4、加大數據相關法律的宣傳和普及
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大問題,數據要素由于非排他性和快速流動性的特征,其安全問題尤為重要。中國高度重視數據相關法律的制定,《數據安全法》已于202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也都對構建數據產權保護規則作出部署。但是,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宣傳不夠,一些個人或企業在數據的獲取、加工和利用等環節出現違法行為卻渾然不知,或者明知違法但對危害性認知不夠,從而造成非法獲取數據、數據泄露等違法行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此類典型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和案例的宣傳力度,對一些易忽略的數據安全問題采用小視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數據的流通和利用更加合理合法合規。
(作者熊澤泉系華東師范大學副研究館員,產業經濟學博士;許鑫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鑫教授持續關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型經濟形態,關心新興技術治理,本專欄以“產業與治理”為主題,探討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前瞻性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