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劇深刻|荒誕式反轉人生:每個人都可能是“張衛國”

一部聚焦中年危機的荒誕式喜劇《張衛國的夏天》,瞬時引爆全網。披著搞笑的外衣,沉浸式訴說著中年的辛酸。
從剛上映時觀眾的“不理不睬”,到衛視熱搜第一、豆瓣好評如潮。
為什么大家會對這部劇 “情有獨鐘”呢?
是誰狠狠共情了,我不說
劇情開篇,直奔主題。原本有著大好前途的張衛國,卻因為一次“意外”,斷送了自己的京劇夢。
這倒是沒讓他自我放棄,而是知足常樂,在戲班子做起了后勤工作,開啟了“擺爛”式的人生。家住老北京四合院,每天悠哉地蹬著自行車上班,也算是令人羨慕的中年生活。

可天有不測風云。父親離世、傳家寶被砸、家產被騙,從小住的四合院也變成了租賃房,就連奶奶也不是自己的親奶奶,而是變成了“養爺爺”。
好像之前所有的平靜,都是為了“迎接”這一刻的所有不幸。
網友們為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起了個響當當的稱號——“中年人的困局”。在“如何看待張衛國的夏天中年困局”這個話題下,大家好像都有話可說。
“這就是真生活。”
“這部劇特別能引起人的共情,尤其人到中年,有太多的苦衷和無奈”。
“中年人就是頂著壓力前行。”
……
荒誕離譜的劇情,呈現的卻是現實、接地氣兒。
劇中有一幕,為了父親的遺愿,張衛國到南京置辦墓地。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在與師兄林宏年的酒桌上,張衛國以南京流行江葬作為借口,不愿訴說自己身無分文,沒錢買墓地的這種困境。

即便生活不易卻也要在外維系一絲面子和骨氣的成年人群像,被“黃磊”演的活靈活現。
有人會說,“要那面子干嘛?面子又不能當飯吃!”
可是,這面子和骨氣的背后,恰恰就是成年人說不盡道不完的辛酸與苦楚。
做純粹的人,過“夢想”的生活
臺前一場戲,臺后一人生。
有人說,張衛國在臺前那一摔,摔走了自己的人生夢,可摔來了大家的中年夢。
人生失意時,做上“中年夢”。還在深陷危機的時候,張衛國偏偏遇到了年輕時暗戀的師姐——不僅人美,還“腰纏萬貫”。

于是張衛國直達“人生巔峰”,拎包即刻入住大別墅,腳蹬代步車直接退居“養老一線”。
網友們紛紛坦言,“這就是我唯一的姐”,“張衛國把這里當不當成家,我不知道,我是把這里當成了家”。
大家都羨慕張衛國踩到了“狗屎運”。可轉念細想,他的大起大落,可不僅僅是命運的捉弄和贈與,而是一個保持著純粹、積極應對生活的人的命運。
因為憨厚坦誠,張衛國在跟師哥林宏年重聚后,一次又一次落入他的“圈套”。一個簡簡單單的哭訴,就讓張衛國原諒了林宏年當年的不辭而別。一篇“太監的后裔”讓林宏年享受到了流量紅利,也令張衛國一時深陷名譽風波。
因為自己的這種純粹,張衛國吃了許多跟頭。

也正是因為這份純粹,讓張衛國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帶著“成功人士”標簽的師姐,是圖張衛國形體好,還是圖他一身債?
其實,真正觸動趙燕的,不過是聽著張衛國的呼嚕聲會很踏實,吃著他做的炸醬面會感到很滿足罷了。
張衛國,做了個純粹的人,過上了“夢想”般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張衛國”
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多姿百態。
在多次嘗試對抗中年危機中,張衛國屢敗屢戰,四處碰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努力生活卻依舊會受到生活的毒打。
張衛國走進職場,面試年輕人卻以失敗告終。回到家中,又被自己的孩子嫌棄。事業沒指望,家庭不順心,拿著真誠對待別人,卻常常被辜負真心。

我們不是劇中人,卻也可能是“張衛國”。
中年人,擔負著家庭與事業的雙重壓力;青年人,在職場與生活中苦苦掙扎;孩子們,挑戰著家庭權威,爭奪著課業自由。某一刻,我們好像都是局中人。
只是,即使深陷困局,也要“破”局。
張衛國這個角色讓人很容易有強烈的代入感。除了悲情遭遇,就是他身上那種掙扎勁。一個前期被時代所拋棄的人,經歷人生起伏后,仍堅持去尋找與這個時代同步前行的方式,仍舊愿意去學習新的知識,了解新的事物。
《張衛國的夏天》以詼諧的戲劇情節,描繪出荒誕又真實的人生。
而立則破,才是每個“張衛國”笑對人生百態的終極法寶。
撰文|李敏
編輯|波仔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