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書速遞 | 垃圾之戰:一個城市垃圾治理的圖景

10
八月
星期三
垃圾通常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東西,不值得被保留或再用。不過,物的價值對于不同的主體來說是不同的。什么是廢棄物,不僅僅因社會階層而異,還因人而異,從生態的角度來看,甚至因物種而異。
—— 《垃圾之戰:廢棄物的綠色治理、科技爭議與環保行動》
在大都會發現“地方”
這是一個被塑料大棚籠罩密閉的空間,里面種滿藤蔓植物。我硬著頭皮站在這里,脊柱僵直、雙腿發抖、手心冒汗。這塊大棚是一個研究所的試驗田,不過實驗培養的對象并非農作物,而是一種以垃圾為食的昆蟲——黑水虻。其幼蟲是一種黑色的軟體蠕蟲,成蟲則羽化成蛾,在這個封閉空間里密集地回旋飛舞。對于恐懼昆蟲的我來說,這簡直是難熬的酷刑。站在我身旁的,是研究這種昆蟲的科學家。我本應抓住機會好好訪談他,卻在驚嚇中語無倫次。這是一個研發昆蟲處理垃圾技術的實驗場。為了調查廢棄物的環境治理和環保行動,這樣的實驗場所,都成了我田野的重要調研點。
帶著充分準備、足以支撐一年生活的行李箱,以及一份幾經修改、針對環境治理的研究計劃,我來到了A市。進行一年左右的田野調查,是人類學博士論文的一個慣例。研究者需要長期參與社區生活,在理解當地文化語境與生活節律的基礎上展開調查。不過,我的研究并非像經典的人類學那樣,針對一個邊界相對封閉的社區,研究其“地方文化”。我的田野是A市這樣的一個地域廣闊、現代化的、國際化的大都會。在這樣的大都會當中,“地方文化”是否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呢?我是否依然保有那種人類學研究者特有的、捕捉地方文化的文化敏感性呢?我試圖進行多點(multi-sited)民族志研究——穿梭于不同的社區、空間、設施、場景與場域,觀察和訪談不同的群體,其目的是“追蹤一種物”(follow the thing)(Marcus,1995),即廢棄物,以理解其污染、治理以及相應的環保行動。計劃看似周全,我卻忐忑不安,身處如此廣闊又多元的空間,應該如何整合收集到的海量、繁雜的資料,使之在地方文化的背景中產生有意義的關聯呢?

A市L垃圾焚燒廠外觀
先從田野的“進入”說起。“進入”之難本不足道,這本就是田野工作的一部分。不過,“進入”所遭遇的不同的問題,深刻地影響隨后的發現以及問題意識。大都市的挑戰恰恰在于,表面上,進入太容易了!這和我自己以往習慣的、嫻熟的,針對農村社區或底層群體的“向下研究”的經驗大不相同。在A市,我用手機查詢網上信息,就可以輕易獲知一個公眾環保活動的時間地點。活動結束后我走上前去和環保者們接觸,微笑、握手、自我介紹、交換名片,一切都非常禮貌、友善、得體,他們會說“好啊,歡迎你來做研究”。然而,接下來呢?從禮儀上的接受,到真正研究關系的建立,更像是一次次微妙的互相試探、一場最后不一定會公布成績的考試。
因為許多耗費時間的、真誠的努力,加上一個意外的契機,我通過了這場“考試”。此時我已在外圍盤旋了三個多月,收集到了一些概況性的資料,也找到了“對的”報告人。這是一個致力于廢棄物治理的環保組織。一起吃了很多頓飯、在辦公室泡了許多個小時,我仍苦于無法“深度”進入參與。當時一個小的假期剛剛過去,偶然閑談,有人問我這幾天做了什么。我回答說,去了本市的一個歷史旅游景點,我很喜歡那里。他突然眼睛發亮,心領神會地看著我,大聲說“我最喜歡那里!那里的氣場很不同!”都懂得欣賞這座城市的一個標志性的地點,我們成了能夠交心的“自己人”。對我而言,收獲了友誼,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愉快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就像拼圖一樣,我找到了表面上看似無關、實際上至關重要的一塊。我原以為我們共享的是一種歷史的情懷。然而,隨著其他拼圖的陸續收獲,我意識到,當地的環保人,對當地文化保育以及地方歷史的采集,有著強烈的關心和濃厚興趣。真正驅動他們的,不是抽象的歷史情懷,而是具體的地方性。我最初試圖觀察的是,環保主義這樣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是如何在當地實踐的。這塊看似無關的拼圖意外地回應了我:當地環保行動有著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雙重機制,一方面,全球性的環保實踐在地方被學習和踐行,另一方面,環保文化又不是簡單地在當地被復制和傳播,“地方性”也在環保主義這場全球性實踐中被不斷重塑。而當地環保者的地方認同與地方性知識在這個雙重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垃圾焚燒廠模型一
隨著研究關系的緊密搭建,田野工作日漸柳暗花明。我在寫字樓、居民樓盤踞,親眼觀察人們如何丟棄垃圾、談論垃圾;觀察在狹窄的大廈電梯里,城市白領、清潔工人、環保者、人類學者如何與一袋垃圾不期而遇。通過和廢棄物設備企業家喝茶、和清潔工人聚餐、和環保組織的一頓頓簡潔又美味的AA制工作餐,我收集各種群體對自然、對環境、對垃圾的認知和理解。我走訪大型公共設施,在垃圾填埋場的垃圾海洋帶來的視覺震撼和嗅覺沖擊當中,重新感受作為城市“排泄物”的垃圾。我在看似高效、潔凈、環保的垃圾焚燒廠,觀看廢棄物的意義如何被科技重新界定,“垃圾”“環保”的概念如何同時被環保者和科技爭奪。我不斷走訪一個市政堆肥廠,在生產線旁邊和工程師坐下來聊垃圾,廚余發酵的氣味和山風的清香輪番襲來,我嘗試透過這個最終遭遇挫敗的市政項目,再一次反思廢棄物的治理困局。我還有幸參加環保組織的一個垃圾分類項目,作為志愿者“站桶”,站在樓道垃圾桶旁邊,勸說人們進行垃圾分類。通過如此近距離的互動乃至碰撞,我從最微觀的角度觀察人們為什么就是不愿意對垃圾做出分類。我還參加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的大小會議、研討,聆聽管理者、專家探討廢棄物治理,從更加宏觀的視角看待垃圾分類的市政系統工程。
如此,我在大都市追溯廢棄物,不斷整合、鏈接、編繪著廢棄物的意義之網。關于當地廢棄物治理的圖景日益完善、清晰。而這張圖的點睛之筆,來自一次與“地方”相關的對話。一次,我和我的導師林舟(美國人,來A市幾天探視我的田野)站在一張“A市垃圾組份”的餅圖前,研究廢棄物的環境工程師熱情地介紹,他們是如何連續數年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場采樣,分析A市垃圾的成分的。“廚余垃圾比例高。我們不像你們老外”,工程師對林舟點點頭,“你們只吃牛排、漢堡,我們A市的飲食文化豐富,廚余垃圾的內容也多!”林舟立刻皺了皺鼻子,笑了起來,微微搖頭表示抗議,意思是“我們‘老外’可不是只吃牛排、漢堡!”他當然不同意這一說法——不僅僅他們的食物要豐富得多,“他們老外”也根本不是同一群人!這個意外的碰撞對我來說極富啟示。我注意到,即使是科學家,也無時無刻不處于一種對于當地的文化想象當中。而正是這種想象,這種對于“我們”和“他們”差異的比較,這種對于地方建構(place-making)的持續努力,構成了其科學實踐的語境。隨后的田野中,我不斷地遭遇這種對于地方的構想。我注意到,人們在討論一個好的環境治理、好的環境技術時,實際上討論的是“適合于當地的”方案。而每一個環境抗議、技術爭論,總是暗含著對于“我們A市”的理解和再建構。環境行動總是發生在當地的意義之網中。也只有在當地的意義之網中,廢棄物及其治理問題才可以被真正深刻地理解。

垃圾焚燒廠灰燼當中未燃盡物
一般來說,人類學研究異文化,借助的正是一種“距離感”和“陌生感”,通過觀察他文化,反思自己所處之文化,乃至人類的文化,并不斷求索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邊界。在我的研究中,我研究的是“自己的社會”,好像是一種“家鄉人類學”,田野又是現代化的大都市,我喪失了文化敏感嗎?是,也不是。我不認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城市人、廣義上的中間階層,就共享著同一種文化。A市當地環保行動者,社會階層高、受教育水平高,和媒體、學界打交道多,國際經驗比我還豐富。說起來,他們比我卷入現代化更早、程度更深。而我也不是一個來自文化中心的學者,來探察當地土著的某種“地方性知識”。我的訪談對象,環保者和技術專家,他們有著國際化的環境文化、專業性的科學知識。我觀察像昆蟲研究所之類的實驗場,這樣的場所既是高科技的,又是地方的;這里生產的知識既是科學知識,又是地方性知識。因此,這絕對不是那種“現代”對“前現代”的探究、“中心”對“地方”的觀看。我更愿意用“多元相遇”來形容我和報告人在田野的互動。我和研究對象之間有疏離、有緊張,我喪失了以往針對農村社區、底層群體調研的那種習以為常的程式化和控制感。而正是這種張力和尷尬,使得我保有一種敏銳和警覺。對于田野中多元互動的反思,啟示了我對于“地方”與“全球化”之間、“文化”與“科學”之間的動態關系的再思考,而這正是大都會帶來的靈感與機遇。
(節選自《垃圾之戰》后記)
垃圾之戰:
廢棄物的綠色治理、科技爭議與環保行動
張劼穎 著
2022年6月出版/69.00元
ISBN:978-7-5201-9949-0
內容簡介
本研究呈現一個城市垃圾治理的圖景,分別從垃圾問題的社會根源、針對垃圾污染的社會行動、圍繞處理技術的科技爭議、垃圾分類作為新治理舉措等方面,呈現當代中國廢棄物如何成為社會/環境問題及其治理的一個切面。這幅圖景循著兩條線索繪制。一方面,這是關于垃圾的故事,研究試圖再理解垃圾,即回答:社會行動、技術設施、治理方案、生活實踐如何重新塑造和界定作為“社會之物”的垃圾。另一方面,這是關于一個城市的環境治理、環保行動的故事。本研究試圖以“垃圾”為棱鏡折射當代中國復雜的環境與社會現象,尤其是物質、環境、治理、行動之間的動態關系。
作者簡介
張劼穎,女,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農村與產業社會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兼任中國科技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農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作品《廢品生活》先后在香港、內地出版并再版,獲得“深港書評年度十大好書”等獎項和贊譽。著有《垃圾之戰:廢棄物的綠色治理、科技爭議與環保行動》。
目錄
1 導言
2 消費社會與垃圾污染
3 廢棄物處理的科技爭議
4 環保組織參與廢棄物治理
5 垃圾分類的人民戰爭
6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大都會發現“地方”
原標題:《新書速遞 | 垃圾之戰:一個城市垃圾治理的圖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