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野調研手記:生機盎然的浙江鄉村
原創 走南闖北的社長 行業研習
第一次聽說“暑期調研20天”是在林老師的口中,記得當時,老師說在工作中要每年都有20天的時間出去集中調研,為此還進行了“談判”,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理解所謂的調研是什么,這20天的調研到底有多大的魅力,直到我自己真正參與其中,才發覺20天所能帶給一個人的成長和改變的力量是極大的,這種力量在20天不斷萌芽和生長,直到有一天發覺自己已經蛻變,不再是昨天那個需要人推著走的孩童,而是可以自主選擇與規劃人生的大人,這感覺實在奇妙!

這次調研的地點是浙江省的Z鎮L村,在即將接觸到新的事情時,我總是有點緊張和畏懼,也有點期待和向往。從家鄉到浙江,我坐了8個多小時的高鐵,在這漫長的8個小時中,我心中閃過無數個問題:帶隊師姐會不會很嚴格?小組成員是不是都是超級厲害的學術人?我的水平是不是太低?浙江的農村是什么樣子的?訪談會不會被人轟出來?我想啊想,旅途的勞累侵襲了我的大腦,我在空調溫度很低的車廂里,慢慢閉上了眼睛,直到鬧鐘鈴聲響起,才發覺天色已晚,我也即將到站了。沒有意外,我在這個地方度過了忙碌、疲憊、困倦而又充實、歡樂和暢快的20天!

充滿活力的鄉鎮
從人口與經濟發展來看,浙江Z鎮有著4萬多戶籍人口,2.5萬常住人口,2500外來人口,全鎮有規劃的工業園區3000畝,企業9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20多家,上市企業2家,從這一個鎮的人口和產業數據看出,浙江的鄉鎮在經濟發展上充滿著活力與自主性。雖然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企業的專題調研,但是通過20天在鄉鎮的實地觀察,看到工業園區密集的企業,并且外來人口如此之少,也就能夠想到鎮域內部的活力是積極強大的,正是因為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所以人們可以在本地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即發展多種形態的就業,但也由于這些企業的性質多為經過十幾二十年發展的小微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不高,相應的薪酬待遇就不會很高,也就不會吸引過多的外地人進來打工,因為外地人在Z鎮的生活成本很高,Z鎮的物價也不算低,鎮上的房子一平都要2萬多,一份普通的排骨面也要18塊錢,加幾片菜葉子又要另加6塊錢,如此高的生活成本著實讓很多外地人都望而卻步。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鎮上經濟發展活力強,外來人口卻涌入少的原因。
//


從鄉鎮內部的工作來看,Z鎮政府內部的人員的工作狀態也讓我這個沒有見過什么世面的治理小白大為震驚,我本以為,鄉鎮的工作人員應該是喝喝茶、看看報、打打資料聊聊天的悠閑生活,結果見到的卻是每個人都異常的忙碌,以至于我們在訪談的時候都很難找到有足夠時間的工作人員來做。后來了解到,忙碌是因為工作確實很多很細碎,有無數個數字化的系統在推動和監督工作的落實,繁多的考核壓力讓工作人員時刻處在忙碌的高密度工作之下,也就造就了我所看到的快速運轉的鄉鎮工作。
那為什么如此忙碌的工作和這樣大的壓力之下,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還是很高呢?除考核要求之外,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且具有特殊性的是鄉鎮內部晉升渠道的暢通,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之間不再有明顯的壁壘,晉升的所謂“天花板”被打破,這就讓想要奮發向上的人可以看到晉升的希望,有希望就會有動力,努力工作的人有著極大的晉升可能性,而不愿意努力的一部分人,則被調到無關緊要的部門,去做一些不影響大局發展的工作。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現,整個鄉鎮就像是流動的“活水”一樣,整體工作也是以事為導向,因事設人,流動的運作機制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就呈現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忙碌且充滿活力的狀態。

意氣風發的村莊
除鄉鎮之外,我們還在L村進行了7天的深入調研,僅僅是村書記,就花了三個半天的時間來訪談,但仍然覺得意猶未盡。L村目前在全鎮的排名大概中間偏上,在并村之前,屬于L村的M村總是排在倒數幾名,并且在村內存在著復雜的派性斗爭和賄選狀況。L村在經歷了2006年和2019年兩次合村之后,呈現出不斷向好的發展趨勢。
從村莊治理來看,L村在合并之后,村莊治理逐漸高效,其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力量是村書記。書記個子不高,卻有著天然的權威性質,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都讓人欽佩,長時間交流下來,發現書記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去思考如何去爭取一個新的項目來讓農民增收,如何解決張三李四兩家因為5公分的土地鬧出的矛盾,如何將班子成員領導好,調動積極性,如何去選一個可靠的接班人……書記為什么能夠帶動村莊的發展,讓原來最落后的村變成如今排名中上了呢?
不可忽視的是書記本人及其所帶有的附屬品,也即我們經常講“富人治村”的合理性,在L村也是如此,書記及領導班子成員的經濟狀況在當地都是非常不錯的,除擔任村干部之外,基本都有著自己的靈活兼業,家庭經濟收入不以坐班工資為主,這樣村干部在村莊中就因為經濟的富足而具有了一定的權威性和示范效應;其次是村莊社會內部的事務多是以不規則的形態出現的,很多事情如果按規則來辦是無法解決的,這時一些外溢的需求就需要村干部犧牲一些私人利益來解決,這樣如果村干部是個富人,則就能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最后村莊這種熟人社會中,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富人往往對面子更加重視,讓這些具有公心的,利益在村的富人來治理村莊,能夠對其起到一定監督作用。
從鄉村兩級的互動來看,L村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村書記具有極強的主體性,能夠在對上與對下之間采用不同的邏輯,對上書記積極去爭取資源,選擇性地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來達到將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對下書記也善于發現村莊中的積極分子,動用這些人的力量去發展村莊,真正實現自治;其次村級主體自主性還來源于村一級不需要依靠鄉鎮來獲取多數的發展機會,村集體掌握著一定的資源比如土地等,可以自由地實現經濟的發展,自然也就有更多的自主性;除此之外,鄉鎮一級對村一級靈活的和底線型的考核標準,自上而下地賦予了村一級自主空間,才不斷促進了村集體自主性的發揮。
從農民的生產生活來看,L村的村民大多數呈現出“半工半耕”的就業狀態,“工”主要是在鎮上的產業園區做工人或是一些零散就業,諸如泥水工和電工、木工之類,“耕”則主要指種植獼猴桃和葡萄,這種半工半耕相結合的模式,將時間合理利用,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比如早上和晚上天氣涼快的時候去田里照看獼猴桃和葡萄,在白天時去廠里工作,既不耽誤打工,也不耽誤種植,這種就業方式也就體現出了浙江農民所具有的獨特的“經營性質”,包括在十幾二十年前,很多浙江農民都外出包田做老板賺錢,而后回來再進行農業生產,真正做到了“精打細算”,具有很高的發展意識和謀略。
//


從代際關系來看,L村呈現出相對獨立的代際關系。目前在村的多以老人為主,如果把60歲以上的人劃分為老年人,只要是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大多數都選擇與子女分開吃住,生成了一種獨特的勞動秩序,表現出更高的對生活質量和獨立空間的追求。無論是種獼猴桃,還是進廠打工來獲得獨立的經濟地位與生活空間,甚至聽聞有一個80多歲的老人還在某個工廠里做清潔,這無疑是令我非常震撼的,每個人都在積極參與到市場中去,他們不需要依靠子女,不會成為子代家庭的負擔,不對子代家庭造成資源消耗。真正實現了自養,并且這種自養大部分是較高質量的自養,表現在他們不像中西部地區的老人一樣將所有的家庭積累全部轉移給子代,自己過著底線型的生活,維持基本需求;而是更多追求個人的獨立自由和生活品質,比如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社交行為,維持對自己生活的支配權和掌控權,所以,這一部分人更像是在過“高質量的老年生活”。除此之外,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還部分承擔著子代家庭的支持作用,主要是經濟支持和照料支持。
L村的大多數中青年呈現一種“早出晚歸”的工作模式,白天去鎮上或是市區工作,晚上返回村莊居住,當地豐富的就業機會和便利的交通使得子女不必要外出到很遠的地方奮斗,不需要為了家庭的發展諸如買房、教育等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幾乎不必要依靠父母極大的經濟資助,所以二者之經濟的獨立生產模式造就了獨立的代際關系。
從無勞動能力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來看,通過入戶訪談和觀察,發現以L村為例的浙江農村出現了一些熟人社會的半市場化居家養老模式,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請保姆。但這個地方的特殊性就在于保姆基本上是本村六七十歲的,身體健康的老年人,這些保姆一般主要為老人做做飯,陪老人聊聊天,大約一個月3000塊的費用,如果是需要更多的照料內容及更高質量的服務,則價格在5000-6000左右;這一照顧費用主要由子女承擔,多數是多個子女平攤費用,老人居住在兒子家樓房的一層。造成這種養老模式出現的原因,首先是多種就業方式的互補,有助于降低家庭風險,維持家庭資源的積累,這樣,用于老人養老的錢在家庭總支出就不是一筆很大的經濟費用,如果兒女多,實現市場化的非正規居家養老則更加容易。
其次是相對收縮的社會空間,從這個地方的一些人情往來和對村內家庭之間相互的了解程度較低看出,呈現一種收縮形態的社會空間。這種收縮的空間就使得整個村莊的輿論氛圍不濃,選擇請保姆來照顧老人也就不會產生一些輿論壓力,認為不親自照顧老人就是不孝。
最后是熟人之間的信任基礎,正是因為保姆都是本村人,相互之間的了解程度較高,保姆為了自己的收入和在村莊的名聲,較少發生對老人照顧不周的狀況,能夠得到雇傭方的信任。這一系列的條件就催生了熟人社會內部的半市場化的居家養老模式的出現和發展。

風塵仆仆的我們
20天的調研很快就結束了,在結束的一天,師姐帶著我們總結了這20天來的感受和思考,我想起在調研開始之前,我自己還有很大的畏懼心理,害怕自己不夠優秀而提出一些沒有營養的問題,害怕自己和別人相處不來,害怕自己因為身體的原因無法堅持下來等,到最后一天我才發現,我的恐懼源于未知,等到我真的經歷過之后,發現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很好,身上都有著我需要學習的優秀品質:杜姣師姐的果敢干練,蘇師兄的沉穩踏實,茜茜師姐的嚴謹認真,李青師兄的全身心投入,曉龍師兄的樂觀與擔當,東玥妹妹的單純與努力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大家的包容、信任與支持都讓我不斷成為更好的人。在這短短的20天當中,我看到了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每個人也都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顯得分外可愛與漂亮。
//

調研中每天的日程安排得都很滿,白天的訪談和晚上的討論都讓我從中受益頗多,我在反思自己在調研中的表現,認為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
首先是要保持一邊訪談一邊思考的習慣,即使自己不是主訪者,也要全身心投入進去,而不是簡單的做一個“記錄員”,沒有任何思考,那這就不是高效成長的表現。如果能夠做到在別人進行訪談的時候,自己也時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不斷去思考主訪者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是如何將上一個問題與下一個問題自然地銜接和過度的,從而不斷敦促自己去盡力發掘能夠刺激到自己的點,在別人的問題意識里發現自己有感覺的問題,那這就使得我們在參與調研中能夠得到更多和更快的訓練與成長。
其次是在晚上的總結和討論中,要集中精神去把白天刺激到自己的點能夠串聯起來,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哪怕是對經驗現象的歸納總結和概括,也要盡量做到去思考,使自己的表達清晰且有說服力,也許我們現在還提不出什么很好的理論命題,但是能夠做到將經驗解釋清楚也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理論性的東西,或許在我們經過多次調研形成一定的經驗質感之后,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和寫作的刻意訓練,可以慢慢地提出更加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理論命題。因為我自身讀的書不算多,所以很難用一些專業化的學術詞匯將一些概念講出來,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大白話的階段,雖然老師說這個不是很著急,但如果想要更加快速且扎實地成長,我需要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更快地朝著“大表述”的方向發展,而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規范,所以我還是要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盡力去閱讀更多的經驗性書籍和高質量文獻,不斷地去培養自己的“學術氣質”。
最后,我很感恩能夠與一群純粹、善良又可愛的人共同度過在浙江的20天,在這20天里,我們有過很多的歡笑,也有過淺淺的抱怨,有過激烈的討論,也有過安靜的傾聽,有過每晚的“西瓜分配”任務,也有過“領導心里有數”的玩笑,有過在烈日中行走,也用雪糕來犒勞自己……總之,在這里我不僅僅收獲了知識,更是收獲了友誼和情感,路上的那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中有理想,有信念,并且長效發揮作用,辛苦就成為開出希望之花最好的土壤和養料,這花也必將更加芬芳,更加鮮艷。
那就讓我記住這一次,期待下一次,永遠在路上吧!
//

行業研習社
?本期作者:趙穎,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
?本期編輯:卷心菜
?圖片拍攝:趙穎
?關于我們:我們是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師、博士生,以及從事具體行業的業余研究者,擁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知識背景,有豐富的田野調研或行業經驗,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和大家一起繪制中國行業的圖景。
原標題:《趙穎丨生機盎然的浙江鄉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