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透視軍隊基層衛勤分隊改革:從衛生隊到衛生連一字之變的背后
夜已深,北上的列車一路馳騁,唐正虎卻沒有一絲睡意。
此刻,對著一份皺巴巴的駐訓方案,作為第74集團軍某旅衛生連首任連長,唐正虎陷入了深深思索。他手中的紅筆,不時在紙上來回勾劃,留下了許多圈圈點點和密密麻麻的小字。
此次野外駐訓,是檢驗衛生連衛勤保障融入作戰體系的試金石。成立才幾個月,他們就和其他建制連隊一起遠赴西北戈壁駐訓,這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比賽——
在演兵場上經受重重考驗的,不僅包括全連官兵的醫療保障專業技能,還有適應戰場生存的戰斗技能。他們的腳步能跟上嗎?
“從衛生隊到衛生連,一字之變的背后,是一場嶄新的沖鋒。”唐正虎說,在全新的編制體制運行下,衛生連官兵的日常作息、工作節奏、精神狀態已被調到“頻道”。
唐正虎堅信,這是通往未來戰場的必經之路。
從半訓的保障分隊到全訓的建制連隊,思維轉變的“攻堅戰”,打得激烈而深刻
當全旅官兵的目光像聚光燈一樣,聚焦到衛生連時,最先感到不適應的,是連里的一些軍醫老同志。
與衛生隊時任務輕、節奏慢的生活大不一樣。衛生連官兵在位率、出勤率、衛勤保障水平、訓練考核成績……這些就像一個個嶄新的標簽,烙印在每一名官兵身上。
記者翻看連隊人員編制表發現,盡管保留了軍醫的編制實力,但以往由軍醫擔任的技師崗位全部改由士官擔任,這大大強化了戰場救護的編制力量。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軍醫的落編也不再定到崗位,而是直接定到了職能更為明確的諸如重傷救護組等各個戰斗小組,人員戰斗職能更加明確。這意味著,每名官兵,既是衛生員,更是戰斗員。
成立沒幾天,唐正虎便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中的話引起唐正虎深思:“衛生兵做好醫療保障任務就行了,現在白天值班晚上站崗,苦點累點無所謂,可我覺得這種辛苦沒必要……”
“作風稀拉也好,抱怨苦累也罷,這都是老舊觀念在作怪。如果不能從思想認識上轉變過來,那么從衛生隊到衛生連,也只是新瓶裝舊酒。”曾3次把作戰連隊帶入先進行列的優秀指導員丁雙龍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和唐正虎的想法不謀而合。
基層衛生工作經驗豐富的唐正虎坦言:一些慣性思維和觀念,早已深入到一些官兵的思想深處,支配著大家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絕不可能隨著編制體制的調整就自動消除,當務之急必須來一場深刻而徹底的“思想突圍”。
很快,一場圍繞“衛勤兵的新樣子”的大討論在衛生連展開。這場持續數日的大討論,還引來了旅政委劉文彥到場傾聽。
聽完一輪又一輪發言后,劉政委說:“衛生連官兵不僅要提升醫療保障的專業技能,更要提升適應戰場生存的戰斗技能,這也是從半訓的保障分隊到全訓的建制連隊的區別。戰場上子彈不會繞過衛勤兵,如果連自身都保護不好,又何談跟得上、展得開、搶得下、救得好、送得快呢?”
一場接一場的討論,不斷沖擊著衛生連官兵腦中的慣性思維,刷新著他們的思想觀念。
“無論司機還是文書,均編入了各個小組,我們的第一業務被定性為衛生員,其次還是戰斗員。”最先進入情況的是連隊文書林子博。他說,自己如今一人身兼三職,既當文書,又當槍械員,還是衛生員,連隊成立3個多月的工作量,相當于以前大半年的工作量。
女衛生員于換境入伍前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到衛生連一個月全裝戰備拉動,她克服畏懼將手榴彈實彈投了出去。
“從起初的不適應,到如今的正規化運轉,大家的轉變就像是蛻了層皮一樣深刻。”干了7年衛生員的王勁說。
從機關的直屬單位到獨立的決策單元,體系的高效運轉,得益于補強“腦子”與減輕“身子”
談起一件往事,唐正虎至今心有余悸。
兩年前,一名連長在集訓考核時中暑,血壓迅速下降,病情急速惡化。
情況報到時任衛生隊隊長唐正虎那里時,他正在前往機關簽夾子的路上。一番馬不停蹄的協調后,這名連長被連夜送往上級醫院。接診的主治醫生說:“幸好送診及時,如果再晚兩個小時,后果將不堪設想。”
聽到這名連長轉危為安的消息后,唐正虎既欣慰又內疚:“如果當時我在場,如果能得到正確的緊急處置,就不會這樣危險了!”
從師醫院院長到衛生隊隊長,再到衛生連連長,唐正虎是公認的技術大拿。在衛生隊時期,唐正虎既要抓業務又要抓教育管理,還要參與與機關的各項業務往來。
“人不是在機關,就是在去機關的路上。”單是簽夾子一項,就耗費了唐正虎太多精力。在本次調整改革中,衛生機關干部的出現,讓他“渾身一身輕”。
從衛生隊到衛生連,其隸屬關系由旅保障部的直屬分隊改為了勤務保障營下設的建制連隊。在保障部內,新設立了衛生機關干部一職。
作為旅衛勤力量的“大腦”,衛生機關干部平時主要負責協調機關與衛勤分隊之間的各項業務,規范指導衛生連的各項建設;戰時則擔任后方指揮所的衛勤席位——統籌、計劃、協調、組織衛勤力量的戰場行動。
從軍醫大學畢業的陳俊志,之前是衛生隊里一名普通軍醫,常常覺得自己是“閑人”一個。如今,作為該旅首任衛生機關干部,陳俊志成了“大忙人”,常常加班至深夜,生活忙碌而充實。
“衛生機關干部的設置,就是從業務層面將衛生連獨立出來,讓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醫療水平、做好練兵備戰上。”該旅保障部部長李未介紹,“腦子”得到了補強,“身子”也更輕便,體系才能高效運轉。
上等兵孫威因訓練意外導致左腳腳踝骨裂,現場就得到了衛生連的緊急救治,當天便被送往部隊醫院治療。“以往,轉診最快也要3天,現在效率高多了,不會因程序繁瑣而延誤病情,大家沒了后顧之憂,訓練起來也更有勁了。”二營四連指導員陳清平說。
從平時的保障單元到戰時的戰斗集體,貼近實戰的訓練,錘煉出的是“戰保一體”的新型力量
2017年深秋,嶺南某地,一場實戰化演練激戰正酣。
指揮所接到緊急報告,一營官兵遭“敵”生化武器襲擊,需要立即派出醫療小組前往救治。衛生連官兵聞令而動,從奔襲前往到緊急處置、再到傷員后送,整個救治過程緊張有序,銜接順暢。
然而,剛成立時,衛生連的幾次演練并不順利。當初,認真研究制訂方案的唐正虎,本以為萬事俱備,可剛上演練場,重傷救護組就出了問題:人員體能不支導致協同救護不順暢,人員戰術動作不規范,缺乏敵情觀念……
成立僅半年,變化如此大。衛生連到底經歷了什么?
衛生員王勁拿出了他的兩雙作戰靴。記者細看,這兩雙鞋的鞋底磨損程度大不一樣。
“鞋底磨損不大的,是我穿了4年的。”王勁指著另一雙快磨透底的作戰靴說,“這是剛來衛生連時發的,這半年來跑過的路,都記在了鞋底上。”
王勁原來是衛生隊的司機,過去主要工作是開車。如今在衛生連,他的第一業務是衛生員,其次才是司機。
記者發現,衛生連的所有人都被編入了戰斗小組,這種戰備常態化考驗的是人員的各項技能水平。為提升戰場環境下的保障能力,衛生連一改往日“室內練專業”的方法,讓官兵在完成5公里武裝越野后,再開展衛勤保障訓練。
和王勁一樣,衛生連官兵全都憋著一股子勁,白天按照一周工作計劃安排,緊鑼密鼓地組織救護所的展開和撤收、院前急救等直接對接戰場的訓練課目,晚上則在課室里一幫一相互學習專業知識……
唐正虎的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10多本書,其中6本是關于組織開展戰場救護功能和能力訓練方面的。記者細看其中一本《外軍軍事作業醫學發展策略研究》,書頁的空白處,紅色的標注格外引人注目:要成為“戰保一體”的新型衛勤力量,必須做到“訓戰一致”。
從“衛生技術大拿”變成“衛勤訓練專家”,這是旅領導對唐正虎的期望,也是他上任連長時定下的目標。
每天16時20分,唐正虎會準點帶著官兵繞著營區跑上兩圈,一圈2.6公里。這個隊伍有些特別,有頭發半白的上校,有剛剛服役的列兵,還有咬牙堅持的女兵……
若在以往,其他連隊的官兵們都會以一種異樣的目光盯著這支隊伍看。但如今,這種異樣目光消失了。因為在他們心里,衛生連與他們已經沒有什么本質區別——都是戰斗分隊。
前不久,該旅組織建制連隊籃球比賽。盡管準備充分,可衛生連還是敗給了作戰連隊。返營路上,大家默默無語,幾名新兵還流了淚。站在隊伍前,指導員丁雙龍給大家鼓勁:“這一仗雖然輸了,但我們賽出了氣勢,請同志們為自己鼓掌。”
在唐正虎記憶里,那是衛生連成立以來掌聲時間最長的一次。
夜深人靜,唐正虎翻開了新一天的日歷。明天,衛生連將迎來新的訓練日;明天,衛生連將取得新進步。
(原題為《從衛生隊到衛生連:一字之變的背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