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離開央視7年的張泉靈,如今怎么樣了?
原創 談心社社長 談心社

“你在領導面前哭過么?”
前幾日,這一熱搜話題引發無數職場人的討論。
工作中的公平問題、團隊合作以及上下級關系,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作為職場綜藝《閃閃發光的你》投行季觀察嘉賓,張泉靈給出這樣的回答:
“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情緒的第一關叫:我好可憐。下一關叫:都是他們的錯。
但其實真正作為一個職場人,要考慮的是:怎么辦。
這三關過得越快,你就逐漸成長了?!?/p>
理性而準確,幾乎適用于所有職場人。
在事業上歷練二十余年,張泉靈的身份經歷了從央視記者、主持人,到投資人、綜藝導師的轉變。
無論是對于社會現象,還是職場人的辛酸淚,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期談心社,張泉靈以資深職場人的身份出發,跟我們聊了聊她在《閃閃發光的你》投行季中的感受,以及對于畢業生和職場人的建議。
以下是她的自述。

比起“投資人”“創始合伙人”,很多人可能更熟悉我的“記者”和“主持人”身份。
其實成為記者,也算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轉變。
從北大德語專業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一家煤礦企業,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工作。
我有一個特點,就是有足夠的好奇心。
但凡是能引發我好奇心的職業,都會讓我覺得興奮。
記者這個職業就是如此,它能讓我去更多的地方,見更多的人,經歷更多不一樣的事。
對于一個職場新人來說,興趣通常是起點。
之后慢慢地,大家會開始在工作中尋找價值和意義。
當然,能在工作中獲得合理的薪酬,過上期望的生活,也是價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很多人還會尋求更多。
對我來說,記者這個職業就提供給我另外一種價值和意義,我感覺自己能推動很多事情的改變,能看到一個我希望看到的更美好的世界。
在媒體工作18年后,我又產生了新的想法,我想實現的那些更美好的世界,或許換一種模式也能推動,比如說用投資的方法給科技的力量加一層杠桿,讓事情發生得更加快速。
有人問我這些年工作、轉行,是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我想說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循著興趣和你想要的價值意義,你會慢慢發現自己想要看到什么樣的世界,希望在里面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閃閃發光的你》投行季擔任觀察嘉賓時,我也對“哪一個瞬間讓你找到工作的價值?”提出過自己的理解: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很多人往往被一件小事或很小的瞬間觸動。
自己做的事能夠幫助到其他人,哪怕只是一兩個人,一小群人,那一瞬間的滿足感也是非常珍貴的。

這次當觀察嘉賓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經歷。
因為我做投資,與投行有非常密切的合作關系,而節目中實習生需要為工作承受的壓力和工作本身的難度很高。
看著他們,有時就像看我們自己在開會,讓我有很強的代入感。
同時呢,這九個實習生都有各自的特點。
看得久了,我就像追劇一樣,開始為他們操心,擔心他們能不能接受這樣那樣的挑戰,也會為他們的超出預期的表現感到興奮。
這一切都讓我更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一季《閃閃發光的你》定位是“韌性前行”。對于“韌”,我的理解是一種可以讓人“走得遠“的特質。
不同的人有各自的基本素養,在職場里,有的人叫“跑得快”,可能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強,適應性好,所以進入職場時會比同期小伙伴進步得更快;
還有一些人,我叫他們“摸得高”,比如節目中的小叢,天賦很好,容易突破自己,會給人多一些的驚喜感。
但還有一種人,叫“走得遠”,九個實習生中,我覺得何拜亮格就屬于這一類,她的輸出總是很穩定,愿意學習,快速迭代自己。
她每次出現,你可能都會看到她比上次又往前走了一點。這樣的孩子,我覺得就是在“韌性前行”,在職場里也會很受歡迎。
我記得有人問我們觀察嘉賓:如果你跟九個實習生當中一個人互換命運,你最想選誰?當時馬東老師說,任何人都行啊,因為比我小30歲,誰不愿意再來一次。
所以在節目中我們常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年輕真好。
他們已經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在20多歲擁有了遠超我們當時的能力,并且還可以犯錯誤,還可以往前走。
第二句我們常說的是:他們得到的這個機會真好。
因為在真實職場中,一個實習生不可能在短短一個月內被如此密集地分配任務,也不可能有這么多教練和導師高強度地去教你。
雖然挑戰的過程可能很痛苦,但它會逼著人成長。

在進入職場之前,很多畢業生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就業”。
這幾年畢業生非常多,我覺得大家都得在就業這個問題上早做打算。
先別想我一定要去哪個公司,要有怎樣的待遇,一定要專業對口,而是降一降底線,盡量先工作再挑選。
長期的gap year在現在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閑在家里可能會造成幾個問題:
第一,想要挑選更適合的工作,一定要有足夠的信息源,在職場里的信息源,一定比宅在家里要廣泛得多。
第二,找不到心儀的工作,會變得自我懷疑,我是能力不夠還是運氣不好?這樣會讓自己的心態產生變化。
第三,家里畢竟有家長,身邊有親戚朋友,會形成外部的不必要壓力,增添焦慮。
所以我的邏輯是,不管條件好與不好,只要進入了職場,從中獲得的信息價值和成長都會多一些,接下來的選擇面就會變得更大。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在大學期間就已經做過實習了,他們對于職場,對于如何規范地工作,比我們當年了解的多得多,要是再能進入一個好的平臺,他們的條件比我們當時更好。

如果說作為一個在職場里摸爬滾打20多年的人,要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的話,我覺得有幾件事情是值得說的。
我做記者18年,后來能成為讓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記者和主持人,其實一共就做對了兩件事。
大家能記住我是因為我經常出現在突發事件現場。
這樣的工作需要我有經驗,能夠應對突發事件的各種變化。
而電視直播又是一個需要團隊合作的才能夠完成的任務,要達成這些目的,我做的第一件事叫多舉手。
每次發生突發事件,我都會舉手說想去。
當然,我不會每次都被選中,但只要舉手,就有比別人更大的幾率,進而積攢更多經驗,比別人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有更好的表現,形成馬太效應。
第二件事,是永遠記住團隊最優比個人最優更重要。如果有一個鍋需要背在我身上,那我一定會接。
因為那說明,前面的每一道關都沒有攔住這個鍋,而我已經是直播里的最后呈現了,堅決接鍋,會讓團隊里的每個人都更愿意跟我合作。
團隊最優,多舉手,剩下的就是外部因素了,比如觀眾喜不喜歡我,領導是否重視我,都不重要了。
做到這兩件事,我覺得我已經贏了。
除此之外,可能由于我之前職業的原因,有人會問我“能說會道”在職場中的重要性。
這里的“能說會道”不是我們想象的,像主持人一樣的公開演講能力。
只要是職場,就意味著一定有工作的上下游,管理的上下級。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向他人清晰表達觀點,抓住重點,去打動說服別人。
這樣的“能說會道”,在職場也很重要。

我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強大的老板應該是好打交道的,能做到對事不對人。
但在現實職場中,新人在面對強勢老板時,還是很難打破自己的心理壁壘。
前幾天我們公司要做一個投資的行業報告,跟青少年教育領域相關。在周一的匯報會上,一個年輕同事例舉了一大堆研究數據。
因為我同時也在經營一家跟青少年知識服務相關的公司,算是熟悉這一行的業內人士。
我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直接來問我呢?
他說我有點怕跟你直接交流,怕我問的問題不夠專業,你會diss我。
我說,那你也應該來問,如果你不來問,我會覺得其實你沒能就近找到這樣一個合適的資源。
如果你來問我我正好很忙,拒絕了你,沒有滿足你訴求,等于我欠了你一次。
很多年輕人都有和我這個同事相同的顧慮。其實不要怕老板忙,怕被老板diss。
如果能用到老板資源的時候一定要用,真的去問了,會發現他們也沒有那么可怕。
過去幾期節目當中,我們在觀察室里也說起過這個問題,很多職場新人擔心犯了錯誤,會顯得自己不那么優秀。
這其實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我希望自己在別人眼里很聰明。

而另一種思維,叫成長型思維,如果我多經歷一些,哪怕別人能夠指出我的錯誤,讓我能夠在錯誤里有所收獲,那我就會比之前更棒一些。
以我之前說的“多舉手”為例,如果害怕舉手,那么新的機會,想要提出的需求,都不可能抓住和實現。
舉手至少提高了被看到的概率,讓自己有更多嘗試的機會。
最壞的結果是什么呢?大不了就是被拒絕。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損失。
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會露怯,但年輕人不應該害怕露怯。
在職場中,成長型思維是有復利效應的:今天比昨天好一點,明天又比今天好一點。
只要一個人能在嘗試和犯錯中有所收益,就已經比其他人跑得快走得遠了。
原標題:《離開央視7年的張泉靈,如今怎么樣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