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石磊:美國在回歸實體經濟,中國要注意虛擬經濟過度的問題
【編者按】
12月8日,在復旦大學舉辦的星空講壇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石磊為大家作了題為《中國發展不平衡的多因素解釋》的演講。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過四十年的高速增長,背后積累了一系列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面對這個趨勢,石磊教授認為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跨越經濟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口,積極在創新能力較強的領域尋求彎道超車,建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以下是石磊教授演講實錄: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一個個的關口,一點都不奇怪。正是由于這些關口的出現,促使人們不得不尋求改進。中國也正處在一個重大的關口,什么關口?就是中國長達四十年的高速增長背后有一系列的不平衡的問題。不平衡在發展,尤其是在大國發展過程當中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不能容忍這種不平衡長期累積,乃至最后影響現代化的步伐,所以我們要過這個坎。
過這個坎走向何處呢?走向高質量的發展。增長率太低不行,要適度較高的增長,因為中國的就業壓力大,人口規模大,一旦經濟失速,會帶來大規模的失業,大規模的失業會使社會穩定遭到影響,但是適度較快的增長一定不能以損害經濟質量為代價。因而,新時代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必須跨過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坎。
什么叫高質量的發展?討論這個問題,有一系列的背景因素。一個是新經濟。新經濟已經從不同的側面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這是1998年在瑞士召開的管理大會上,比爾蓋茨在他的主旨報告中提出來的,但他沒有給新經濟做一個完整的定義。后來大會的宣言里針對比爾蓋茨的新經濟講了一個定義,我從中抽取了一些關鍵詞,就是“new technology”“、“new market”、“new skills”。它講什么呢?新經濟對比于傳統的技術進步,它叫做顛覆性的創新,傳統技術進步是成本更低一點,性能更好一點,這叫“邊際改進”。而新技術延續到現在,它不叫邊際改進了,叫顛覆性的創新。
什么叫顛覆性的創新呢?比如大家用的智能手機,你看手電筒還有用嗎?你看小的數碼傻瓜相機還有用嗎?你現在出門還需要帶錢嗎?一個技術被發明出來后,一系列的產業被替代、被破壞,這就是新技術。面對新技術我們怨沒有用,只有跟進,只有創新。
新技術所建構起來的市場和傳統的市場不一樣了,傳統市場一提到競爭就你死我活。現在很多市場不是你死我活,是我們互不影響發展,甚至只有你我一起在共享平臺上才能共同互利。這叫什么?叫網絡正效應。凡是具有網絡性質的產業都具有這樣的共同特征,參與越多,效率越多,成本越低,你就越方便。
網絡共享把國與國之間的商業屏障拆除了,你在你的國家可以在世界市場買東西,我在我的國家也可以在任意一個世界市場買東西,我們對共享提供了一個服務器的服務,增大服務器容量可能增加了一些成本,但這個成本稍有增加我們的網絡功能就更大。你在網上把東西放到購物車然后成交,購物市場、物流市場、計算市場三個市場同時立刻啟動,所以效率高、成本低、價格低。
面對這些,所有傳統業態該當何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工藝流程的改進。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中國成立后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的代表新中國先進制造技術的第一臺大貨車叫解放汽車,幾十年沒變過。為什么呢?變不起。是零配件生產貴嗎?不是,是模具貴。每換一個零配件都要換一個模具,那如果換零件不換模具呢?數字柔性控制技術就成功地實現了這個輝煌的變化。所以現在汽車的價格才下降得這么快,這就是基于數字匹配技術的新工藝流程和區塊鏈。
第三,美國金融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催生新一輪產業革命。到2008年6月,金融危機對全世界,包括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非常明朗。我們發現美國的GDP當中,80%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第三產業當中70%是直接或間接的金融,而且這些金融基本上都是金融理財業務,因為傳統的三大金融是不掙錢的。這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錯綜復雜的金融工業鏈信用網絡,這么多的人全然不管財富從何而來,都集中在高度虛擬化的經濟世界里面,每個人都只管把錢弄進自己口袋里面。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危機一定會發生,因為在某一個環節上會導致信用性的阻滯,一旦發生以后多米諾骨牌效應立刻爆發。馬克思早就講過,生息資本徒有資本剝削的方式卻沒有資本生產的方式。過度虛擬化的資本就是生息資本呀,它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所以危機一定會發生。
這個危機對我們有啟發意義。一是沒有高質量的金融發展就沒有經濟安全,我們要破從數量擴張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關口,必須考慮中國的質量改革與創新如何走正路,不走邪路,離開實體經濟,金融就會走邪路。金融很重要,市場經濟下它是血脈系統,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因此我們就有一個重要的選擇,那就是讓金融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安全的通道,更便捷的工具,為實體經濟穩增長,優結構,惠民生服務。除此之外,金融沒有第二個功能。
這也是最近一段時間總書記關注金融安全的問題,因為很多金融手段,金融工具不在實體經濟當中,這就有可能沖擊實體經濟。一段時期內,貨幣財富總量是有限的,實體經濟一旦少了,錢一定是到虛擬經濟當中去了,虛擬經濟過度會導致整個國家過度虛擬化。
第二個啟示,金融創新離開實體經濟的需要不可能有高質量的金融發展,這叫金融滋生。你只要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效益越高,實體經濟越安全,增長越穩定,結構越優化,金融本身也就越安全,金融的質量也就越高,這是良性的循環。
第三,脫虛向實。
第四個背景就是世界產業升級的趨勢和中國可貿易產品的結構性難題。世界產業為什么升級?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很多國家也面臨一個關口。美國奧巴馬退任之前提出要“再工業化”,就是特朗普現在講的回歸實體經濟,這不是簡單的回歸實體經濟。美國現在恨不得把全球的美元資產一股腦都搬回去,因為他要搞重大科技創新來武裝他的產業體系,重振美國制造業的輝煌。
這是他沒有向世界坦言的心計,但我們必須知道他想干什么。它不惜減稅,提高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寧可犧牲一點出口貿易的份額,來換取更多美元投資的回歸,因為他需要更多的資本來發展他的新興產業。當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發現美國的新興產業到底是什么,思路并不是很清楚,他只有第一步,就是把錢弄回來。
我們國家的思路非常清楚,需要錢,需要盤活社會資本,盤活了以后干什么?很清楚。德國基本上也是清楚的,工業4.0,智能化,特別是人工智能化。德國人的出生率比較低,所以他的勞動成本很高,勞動力供求失衡已經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因此只好用人工智能武裝起來的機器人來代替人。現在的問題更要重,尤其是中國對他的競爭,所以近期德國對中國這么關注,說中國這頭雄獅醒了。我說醒早就醒了,新中國成立就醒了,醒了沒跑,現在跑了,狂奔了。于是大家為之震撼,為之緊張,現在貿易保護就是要限制中國增長太快,因為他們跟不上。
這個重要的事實提醒我們世界產業升級在各個國家雖然非常不平衡,但是只要出現了這個趨勢,我們就不得不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畢竟我們不是跟低速經濟增長的國家去比。
我們努力在一些創新能力比較強的領域當中積極尋求彎道超車,技術水平越高的東西,產業程度越高的領域,越是可能彎道超車。過去一講到貴州,就是它經濟增長如何不行,告訴你,它現在就能搞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大數據、新材料、生物醫藥開發、纖維體轟轟烈烈,這些東西一不小心就成為世界一流,在這個大山里面照樣可以搞出一些現在最發達國家水平的產業。這就是現代技術進步的特點,也解釋了為什么幾個領域當中一出現的時候就是世界一流,例如量子通訊。
但我們不得不考慮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的貿易結構。如果不把我們的貿易發展轉成質量型的貿易發展,我們遭到的貿易報復,承受的貿易摩擦,以及由此帶來的損失會越來越嚴重。因此,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在談過關的時候,要考慮我們的貿易結構必須升級。過去我們聊以慰藉的是我們有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我們維系了低成本勞動力所支撐的出口貿易的優勢和創匯的優勢,于是我們有很多外匯盈余,這就是我們的成功。但是用這個成功長期支撐我們未來的增長不可靠,尤其是我們連續遭受了反傾銷和反補貼之后。
國家為什么這幾年下決心把不符合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發展要求的都停掉?因為它不符合國家發展的方向。忍短痛求長安,應該這么去理解國家去產能的政策安排。
第五個背景,國內諸多不平衡的因素已經嚴重影響了現代化的步伐,我們看胡煥庸線,這條線要表達的意思和我這里要借這張圖表達的意思是有很大區別,但是都基于這條線。世界六大城市群,兩個在中國,一個長三角,一個珠三角,這兩個城市群本來人口是不多的,這里聚集的更多是移民,我想說的是非平衡發展帶來的人口分布結構的變化。市場信號引導要素流動,這個太正常不過,但這背后卻帶來了長期非平衡發展可能累積出來的諸多矛盾,不是說一定要人為地把那些想出去的人留住不讓他們走,這樣不行,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主動去思考。
還有一個問題,過去五年,我們成功地消除了很多人的貧困狀態,他們不再絕對貧困了。但是每年無論我們解決了多少絕對貧困人口脫貧的問題,正常情況下都會有百分之四點幾的新增,比如因病致貧、災害致貧、教育致貧。因此,要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精準扶貧很重要。精準里面最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們的統計分析證明是因病致貧,那么精準扶貧的大政方針基本上就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來調整了,財政、社會救助體系用于扶貧,首先就要建立一個針對這種情形提供的大病統籌機制。
要想改變這些諸多不平衡的因素,適應第四次產業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發展格局,在很多重要的領域中趕超世界,我們都必須要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一個就是現代綜合服務業,它不是某一個產業了,是既服務生產又服務消費的服務業,代表了這個國家這個地區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綜合發展能級的,這就是現代綜合服務業。我們往高端走,不再過多強調數量擴張,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高質量就是某一些高技術行業,所有的行業都要走這條高質量路線,所有的行業都要過這道關口。
第二就是新型裝備制造與智能化制造。上一次高壓氧倉,一萬塊錢沒了。高壓氧倉進口的價格1億到1.2億,這里面包含了很多專利費、知識產權在其中,是集臨床醫學、材料技術、光電產業以及整個裝備制造于一體的東西,所以今后我們就是在這些領域當中通過集成創新,來解決進口替代的問題,從而降低醫療成本。
第三,新型健康產業,總書記說今后我們公共政策的重點是向健康領域傾斜,經濟增長的質量,社會發展的質量就包括了環境因素、健康水平、醫療衛生水平,包括旅游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包括我們吃的東西是不是安全,這是大健康的概念,公共政策向健康領域傾斜就是向這些傾斜,這就是一個追求高質量的社會所包含的應有的選擇。
第四就是新材料,過去一直擔心新動力車沒有前途,因為電池解決不了續航里程300公里以上,理論上現在500公里都可以了,一個石墨烯技術很快把這個給突破了,這些年來,我們材料工業發展非常快。
第五,環境產業。環境產業在中國有非常大的空間,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每一個人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這都是廣義的環境產業。國家說了,今后凡是與環境治理相關的重大公共基礎設施一律用PPP的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投資、私人投資共同參與治理好環境,光靠政府投資捉襟見肘。利用好社會資本,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降低門檻,進得來;第二,持續發展,留得住;三,科技進步上得去。
第六、新動力車進行配套體系。恕我直言,中國的傳統動力車好景不過十年,甚至不過五年。為什么這么判斷?一、歐盟已經通過立法,把傳統動力車停止使用的時間規劃在2030年,正常使用周期如果是十年,那么往前推十年,2020年就要停止生產,所以沃爾沃把生產線賣給中國了,現在在大慶。第二,大家注意看上海,牌照不知從何時起,綠顏色的拍照占比越來越高。
第七,量子通信。量子通訊的用途非常廣泛,比如金融風險發現的機制,以及國家安全整體保密系統的問題。中國科技大學在上海有一個分校,有一幫人在搞這個,我就跑去看。搞出了一個初期的東西,讓我看到了它的前途,但是真正讓我震撼的是他們的團隊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這就是德國緊張的原因,德國在這個行業里面平均年齡60歲以上。這些人學習能力非常強,將是我們國家未來進一步發展的一只非常可靠的力量。
最后就是先進農業,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里說,必須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的把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中國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你不能把吃飯這件事交給別人去處理,所以糧食安全構成了中國國家整體安全中的一個基礎性安全,因此必須要建立一個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生態化的先進農業。
過這個關口不是說幾句話,有一個十九大報告就能解決的,但是十九大報告里提到的內容確實很重要,也比較全備。一個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政府首當其沖。這里面政府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二改善自己的服務方式,提高自己的服務效率,降低自己的服務成本。
第二,質量型的社會,微觀基礎是企業,企業的產品和勞務品質不高,叫空談國家的質量型社會。
第三,市場。市場供給兩樣東西,一公開公平競爭的機制,二是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機制,因此十九大報告里說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講的就是這個。讓市場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改善對消費者服務的態度,提高企業競爭的效率。
第四,改革行業組織,政府只有從過去太多的商業業務中退出來,把一些行業規則的制定交給行業協會、工商聯、商會,形成一個自律的機制,才有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投入到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環境保護等這些帶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事業上去。一個有效率的社會,一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國家,必須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分工。
再就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的微觀基礎是企業組織,企業不能連續性的創新,從而強化自己的品質和效率,怎么可能有國家創新體系呢?
第三,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它是整個農村社會要鄉風文明,要村容整潔,要生活富裕,生產要持續發展,要讓生活在農村的人照樣要過上體面富裕闊綽的生活,鄉村振興里面就包括這些自然條件生態的恢復與保護。
第四,區域協調發展。
第五,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后就是全面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不等于全面開放,但是一帶一路是新時代全面開放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它彰顯的不是中國有多少對外擴張的能力,而是中國主導與全世界追求和平發展的各民族,一起共建人類文明共同體的能力。
這就是一個以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為基礎的,建構國際合作體系,借助現代化經濟體系來促進中國轉型發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也強化我們全面建設小康、以及全面建小康以后,進一步讓這個國家先是初步完成現代化,最終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構。今天我就講這么多。
(本文根據現場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演講人審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