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科學觀|王思政:關于提升上海科創能力的幾點再思考
·我們的工作中心要從政策制定轉向制度建立。如保障自由的學術討論、企業家科學家創新失敗的容錯機制,嚴格的知識產權和財產權保護制度、鼓勵長期科創投入和科創收益向個人傾斜的稅收制度、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的資本市場等等。

王思政
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上海調研時提出,要求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8年多來,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社會各界的艱苦努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有了新突破,科創能力有了新提升。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學習研究,提幾點在思考的,與讀者一起交流討論,以使上海能夠進一步補好短板,促進科創事業再上新臺階。
1、傳承復壯上海科創基因
今年是中國科創先驅徐光啟誕辰460周年。徐光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以來睜開雙眼看世界第一人,首開東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先河。他采納西方的科學觀點,第一次提出地球是圓的。徐光啟開啟了中國17世紀的科學革命,他主張東西交融,互幫互學,是上海海派文化的鼻祖,為上海播下了科創的種子,植入了創新基因。上海徐家匯因徐光啟而得名,中國最早的天文臺、氣象臺、圖書館和慈善學校等都建在徐家匯。今天我們紀念這位先驅,就是要傳承他洞察世界大勢的胸懷、開拓創新的勇氣、知行合一的智慧。
2、人類科創成果開始顛覆人類知識來源
人類的知識來源,傳統上一直是兩大類,一類是書本知識。一類是科學實驗,但是70多年前,隨著計算機的發明,超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VI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的平均智商不再進步,出現了停滯,計算機帶來的顛覆技術正在成為人類知識的第三大來源,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替代前兩大來源。歷史上任何一次新的工具和新的機器的發明都是延伸人的四肢,但如今電腦的發明后產生的新技術開始延伸甚至替代人的腦力。2016年AlphaGo下圍棋,戰勝人類頂尖圍棋高手,三歲的“阿老師”超越了中國圍棋發明4000年進化成果,使不少圍棋大師感到不可思議。圍棋有361個格子,它的計算變化復雜程度達到了10的172次方,假設一臺計算機每秒計算一億次,那么一年可計算10的17次方,一萬年可計算10的21次方,一億年可計算10的25次方。難怪美國教育界發出感嘆,一切可以軟件化的知識都不是知識。你懂的再多多不過谷歌,多不過度娘。這對中國人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方法帶來嚴峻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學習理念和方法上加以改變,以適應從格物致知到建物致知的大變局。
3、知識經濟或創新經濟時代需要新的制度配套
在這個時代,經濟增長的惟一動力是科技創新,但需要建立不同于工業時代新的制度配套,我們的工作中心要從政策制定轉向制度建立。如保障自由的學術討論、企業家科學家創新失敗的容錯機制,嚴格的知識產權和財產權保護制度、鼓勵長期科創投入和科創收益向個人傾斜的稅收制度、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的資本市場等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跳不出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套新制度的改革建設沒有順利完成。
4、強大的穩態系統不利于創新
大院大所是上海創新的主力軍,為科創做出了很大貢獻。但這些機構大多是事業單位編制,有一套完整的體制機制,固化的工作流程,固化的人,固化的經驗,成為繼續創新突破的瓶頸。美國也有同樣的例子,IBM公司是世界上少有的兩次轉型成功的企業,擁有強大的競爭力,最早提出智慧城市,進入云計算領域,然而作為一家百年企業,機構過于龐大,決策程序繁瑣,組織不靈活,系統太過穩定,面對亞馬遜、谷歌和阿里巴巴的激烈競爭,再次創新轉型顯得力不從心。近些年來,全球初創企業人均專利擁有量已超500強大企業。
5、科創人才培養堅持走國際大循環之路
計劃經濟非常困難的年代,我國搞出了兩彈一星,總結出了“兩彈一星”精神,給23位元勛頒授了國家最高榮譽。新時代科創“兩彈一星”的精神仍要繼續發揚光大,但我們也要尊重一個事實,23位元勛中有21位是海歸人才,且以西方國家為主:美國有10位,英國有4位,德國2位,蘇聯2位,法國1位。如今美國拼命打壓中國,尤其是科創上要脫鉤,我們要排除萬難,千方百計在科創人才培養上走國際大循環之路。同時要看清,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各國更需要知識共創、交流合作。芯片制造工序有5000道,基本上每一道都是卡脖子,單靠一兩個國家已很難完成整個生產制造過程,美國也做不到,只有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緊密合作才能完成。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科創的發展實踐需要先進的發展理念引導,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理念,立足本土,開放合作,勤勞革命加智慧革命,上海的科創一定會更上層樓。
(作者王思政,系上海市宏觀經濟學會會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