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愛?

本文作者:魏小河
之前推薦了心理學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經(jīng)典之作《逃避自由》。
那是一本關(guān)于現(xiàn)代人根本困惑的書,作者試圖回答:一個人該如何對抗生活中的無聊、疏離、孤獨感和碎片感?
今天的內(nèi)容是那篇文章的后續(xù),要談的是艾里希·弗洛姆的另一本書《愛的藝術(shù)》。

這本書出版于1956年,寫作于《逃避自由》之后,書中繼續(xù)討論了他在前著中關(guān)心的問題,即人的生命力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衰靡,以致于沒有能力去愛。
艾里希·弗洛姆試圖在這本書里厘清到底什么是愛?為什么很多人缺少愛的能力?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愛?
這些問題很重要,但是我們平常并不關(guān)心。
大家可能更關(guān)心的是:男朋友和前任藕斷絲連怎么辦?老公出軌,我要不要原諒他?已經(jīng)沒有感情,該不該離婚?異地戀,有戲嗎?
以上問題,隨便打開熱門的情感類公眾號,就可以看到。關(guān)于感情問題,大家似乎充滿困惑,但是越過表面的問題,我們也需要關(guān)心核心的問題。
核心問題是:你是否知道什么是愛?而你是否有愛的能力?
很多人都誤會了愛情。
比如,大多數(shù)人認為愛情就是被愛。
比如,有些人認為愛很簡單,就是情感的勃發(fā),難只難在找到那個對象。
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愛并不只是一場火花,也不僅僅關(guān)于愛的對象,愛是一種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縱使你墜入愛河,也是虛妄。
下面就進入這本書,一起試著來回答前面的那幾個問題。
01
為什么我們需要愛?
人類永遠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克服孤獨感。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方法是把時間填滿,讓自己陷入工作和娛樂的循環(huán),以減輕對孤獨的恐懼。
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們很大程度上放棄了深思和反省,放棄了主體性。
在工作中,人們成為巨大機器的齒輪;在娛樂中,人們看一樣的電視劇,一樣的電影,聽一樣的歌,玩一樣的游戲,去一樣的地方度假。從星期一到星期日,從早到晚,所有行動都是千篇一律,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
一個被圍困在這樣的機械生活里的人,無法發(fā)展自我,他缺少生命力,只能被動行動。
愛也來自于克服孤獨的需求,但愛的能力并非人人具有。能夠愛,必須首先成為一個自足的人,一個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人。這和《逃避自由》一書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一個不完全的人無法過上真正的好生活。
只去關(guān)注愛情里的瑣事,而不關(guān)心愛情中的個人是否具備愛的能力,是本末倒置。

電影《初戀50次》劇照
02
那么,什么是愛?
可以先說說愛不是什么。
愛不是依賴。極端形式,如受虐癖。
愛不是控制。極端形式,如虐待狂。
愛不是交易。結(jié)成聯(lián)盟的婚姻,不是愛情。
愛不是激情。激情可能是一種表征,但不是全部。很多人把激情當做愛的全部,等到?jīng)]有激情時,就以為失去了愛。實際上,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愛。
愛不是犧牲。犧牲也可能是愛的一種表征,但不是全部。把犧牲誤以為愛,會走火入魔,無法幸福。
下面說說愛是什么:
——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這個觀點很好理解,但也很容易被誤解。
十分流行的解釋是把“給”理解為放棄,犧牲,但這是兩回事。“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通過“給”我體驗到了我的力量,我的充裕,我的活力。“給”比“得”帶來更多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xiàn)了我的生命力。
一個人能給另一個人什么呢?
除了物質(zhì),你還可以把最寶貴的東西,你生命的一部分給予別人。你可以同別人分享你的快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一切在你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你的“給”,你豐富了別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在愛情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夠具備“給”的能力,這取決于人的性格發(fā)展。
擁有這一能力的先決條件是人要有一種創(chuàng)造性傾向,他們克服了依賴、自戀性以及剝削別人的需求,找到了對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賴,和生活的勇氣。
如果缺乏這些特點,人們就害怕獻出自己,也就害怕去愛。
——愛情的基本要素是:關(guān)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關(guān)心不用說。
可以說說責任心。今天人們常把責任心理解為義務(wù),是外部強加的東西。但是責任心這個詞本來意義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愿望的答復,而“有責任”意味著有能力并準備對這些愿望進行答復。
尊重在愛情中,比前兩項要少見,因為我們很多人從來都沒有學會尊重。尊重這個詞的出處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
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上,了解才是充分的,有可能的。
——愛是一種能力。
愛首先不是同某一個人的關(guān)系,愛是一種傾向,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決定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不是同愛的唯一“對象”的關(guān)系。
如果一個人只愛他的對象,而對其他的人無動于衷,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有機體的聯(lián)系,或者是一種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私。
前面已經(jīng)提到,有些人非常期盼愛情,但其實并不具備愛的能力,他們認為只要找到愛的對象就行,別的東西會自然產(chǎn)生。但這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獲得愛的能力?請往下看。

電影《情書》劇照
03
愛的形式
博愛。
博愛就是對所有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guān)心、尊重和了解他人的愿望。
母愛。
因為母親一直把孩子看成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愛很可能是滿足自戀的一種途徑。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他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能真正是愛孩子的母親。
性愛。
一種觀點認為性愛完全是兩個人的吸引力,這種觀點自浪漫主義,經(jīng)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已經(jīng)越來越流行。
另一種觀點是兩性之間的愛是意志行為,比如傳統(tǒng)中對婚姻的看重,在這里愛不僅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
弗洛姆認為這都是正確的,真理既不在這一邊,也不在那一邊。
自愛。
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也必定愛自己。真正的愛是內(nèi)在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
要分清:利己和自愛絕不是一回事,甚至是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他看上去非常關(guān)心自己,實際上只是試圖通過對自己的關(guān)心掩蓋和補充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利己者沒有愛別人的能力,他們也沒有能力愛自己。
母愛有時候會發(fā)展成這種形式。母親之所以對孩子那么憂慮重重,不是她太愛孩子,而是因為她要以此來彌補自己缺乏愛孩子的能力。
在母愛的表現(xiàn)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忘我”“犧牲”的傾向,這也是病態(tài)的。
在這樣的狀態(tài)里,母親沒有能力去愛,也沒有能力使自己快活,在她的“忘我”背后隱藏著一種很強的常常是自己意識不到的自私性。
這種“忘我”的愛,并沒有讓孩子感到幸福。他們一個個膽小緊張,擔心受母親責備并想方設(shè)法滿足母親的愿望,他們在壓力之下,活得如履薄冰,沒有自信。
神愛。
這里不展開。

電影《人工智能》劇照
04
為什么愛情在當代社會會衰亡?
愛情問題,首先是人的問題。艾里希·弗洛姆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異化觀點。
他認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需要的是人一方面能感覺到自己是自由和獨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權(quán)威、原則和良心,另一方面又準備執(zhí)行命令,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wù),服服帖帖地進入社會這部機器中去。
這樣一種現(xiàn)象的結(jié)果是現(xiàn)代人對自己、對同代人和對大自然產(chǎn)生異化。他變成一種商品,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力實際上是一筆資本,這筆資本的目的是在既定的市場條件下要給他帶來最大的利潤。
按照這種觀點,人們成為了自動機器,而自動機器是不會愛的。他們只想做一筆好買賣,或者只求性的滿足。
人的異化,愛情當然也要生病。下面列舉幾個愛情病理學的顯見癥狀:
1)媽寶男。
有些男人在情感的發(fā)育過程中始終停留在同母親的聯(lián)系上。這些男人從來沒有斷奶,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孩子,需要母親的保護、母愛、溫暖、關(guān)懷和欣賞。他們需要無條件的母愛。他們同女子的關(guān)系,是尋找母親的替身,他們唯一的需求是被人愛。
在更病態(tài)的愛情形式中,男人同母親的聯(lián)系更深,也更缺乏理性。這些男人除了一些侮辱女性的表面關(guān)系外不可能愛別的女子。他們不能自由和獨立,而只能是一個殘廢者或者是一個罪犯。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媽寶男。
2)歇斯底里。
如果一對父母互不相愛,但為了孩子不離婚,不爭吵,同時也不流露真實的感情。這會導致孩子心中充滿混亂和害怕的情緒,他永遠不知道父母的感受和想法,生活中始終存在著一種不可知和空虛的成分。
他會回避。最終導致一種受虐癖的傾向,長大后,常常愿意和伴侶吵架,而不是理性的相處,他們甚至會不自覺的激怒伴侶,以結(jié)束折磨人的感情上的空虛。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人的發(fā)展不完全造成的愛情上的問題,他們沒有成長為一個充分的人,沒有習得愛的能力。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愛呢?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劇照
05
愛的實踐(如何去愛?)
一以貫之的,弗洛姆不是直接告訴你怎么戀愛,而是先要求你成為一個自足的,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
成為這樣的人,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
1)自律。
沒有紀律,生活就會七零八落。不要把紀律看做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應(yīng)該成為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如果只是外部強加的紀律,終會廢弛。
2)專注。
能獨自一個人待著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guān)系同愛情無關(guān)。
專注還要求清醒,要察覺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為自己找借口。為了能清醒的面對自己,必須有一個設(shè)想,要知道什么叫做健康的、活躍的,充滿人性的生活。
3)克服自戀。
自戀傾向也是一種態(tài)度,具有這種態(tài)度的人體驗到的現(xiàn)實只是內(nèi)心活動,主要是他們自己的貪婪和恐懼。
同自戀相反的是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抱有開放的態(tài)度,能實事求是的看待事物。
一個例子:一個婦女打電話給她的醫(yī)生,告訴他她很想當日下午去他那看病。醫(yī)生說,他下午沒有空,明天下午才有時間。可那個婦女卻說:“醫(yī)生,可是我住的地方離您那才五分鐘的路!”這位婦女不能理解她雖然住的近卻不能節(jié)省醫(yī)生的時間,她是完全從自戀的角度看問題的。
綜上,愛的能力往往取決于我們本人的成熟度,以及在我們同世界的關(guān)系中能不能發(fā)展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傾向。要使人具備愛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發(fā)展作為目標。
讀完全書,也許你還是會對具體的感情問題充滿困惑,但是你會獲得一種眼光,重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為。而擁有這樣反省的,創(chuàng)造性的,不斷發(fā)展自身的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終究,這本書告訴我們,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度無關(guān),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永恒的人生經(jīng)典
“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人之一
艾麗西弗洛姆經(jīng)典作品系列

《愛的藝術(shù)》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劉福堂 譯
ISBN:9787532779901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11-01
內(nèi)容簡介
愛是一門藝術(shù)嗎?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艾里希·弗洛姆
在《愛的藝術(shù)》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guān),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shù),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shù)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在這里,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并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xiàn),要發(fā)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并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作者簡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他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chuàng)造了大量學術(shù)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愛的藝術(shù)》《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原標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