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我們做的書能幫到人 | 編輯的話

如果家人得了癌癥該怎么辦?如何選擇合適的醫院、醫生?怎么跟醫生有效溝通?怎么照顧癌癥病人?看病帶來的經濟壓力要如何應對?最后的臨終關懷要怎么做?
這些問題或許在困擾著突然面臨困境的你。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是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的王興醫生寫給病人家屬(尤其是癌癥病人的家屬)的醫學科普書。這本有溫度的書,給予了很多癌癥患者家屬一份實實在在的幫助。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在年初上海疫情爆發期間,《病人家屬,請來一下》連續加印了兩次,并且入選“得到2022年年度書單top10”,又榮獲“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科普類推薦圖書”。
王興醫生甚至收到一封來自監獄的信,本書輻射之廣,讓他感到吃驚。本書的營銷編輯王琢某天在辦公室感慨道: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我們做的書能幫到人。”
今天與大家分享本書責任編輯劉宇婷的編輯手記,一起跟隨她了解這本書的誕生過程——

“這是我第一次
覺得我們做的書能幫到人”
文 | 劉宇婷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責任編輯
這篇編輯手記原寫于2021年年底,當時壓了一下沒有發表,不久就迎來了上海疫情大爆發。從3月中旬居家辦公開始,到6月正式復工,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憶起來像隔了一層屏障,不太愿意去回想。
上海靜默期間,我接受了《子夜書社》的葉沙老師的采訪,問這段時間給我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什么影響以及最開心的事兒。整個上海不受這次疫情影響的人恐怕寥寥無幾,但過去了就過去吧,多想想開心的事情。
我最開心的莫過于《病人家屬,請來一下》在入選“得到2022年年度書單top10”之后,又榮獲“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科普類推薦圖書”,并且在疫情爆發期間連續加印了兩次。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是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的王興醫生寫給病人家屬(尤其是癌癥病人的家屬)的科普書,告訴大家“如果家人得了癌癥該怎么辦”,從如何選擇合適的醫院醫生、怎么跟醫生有效溝通、怎么照顧癌癥病人、看病帶來的經濟壓力要如何應對,講到最后的臨終關懷要怎么做。
雖然王醫生的工作很忙,但他精力旺盛,書出來之后我們一起做了一系列的推廣活動,包括各大媒體的采訪、錄制了播客、做了直播對談,其中就有葉沙老師的一場采訪,當時是我和王醫生一起在第一人民醫院接受的采訪。

王興,北京大學腫瘤學博士,先后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
葉沙老師跟譯文社很熟,所以她見到我就問:
“譯文怎么會做這么一本書?”
很奇怪嗎?是有點。上海譯文出版社給讀者的印象一直是:上海譯文=世界名著。很多第一次見面的朋友在得知我是上海譯文的編輯時,都會說:“我是看你們的書長大的。”
覺得榮幸的同時,也覺得我們編輯室需要更努力,讓更多的讀者知道,上海譯文除了文學,還有社科。最近比較有知名度的“譯文紀實”就是我們社科室做的。
2021年,編輯室推出了一個新的書系——“譯文科學”,是一套有關“關心人的來處、現狀與未來”的人文類科普書系,我們希望做一套“有溫度”的科普書。《病人家屬,請來一下》是這套書系的第4本。

“譯文科學”是2021年起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推出的新書系。這套書以人為本,關心人的來處、現狀與未來,科學亦有溫度。本書系已出版“裸猿三部曲”(《裸猿》《人類動物園》《親密行為》)《病人家屬,請來一下》《獨一無二》《黑猩猩的政治》。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還是一本本土原創書,又跟譯文社一直帶給人的印象不太一樣,譯文社95%的書都是引進版權的書。
做原創書和做引進書很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引進的書籍都是完整的,是經過國外市場檢驗的;而判斷一本原創的書行不行,要靠經驗和直覺,很難找到強有力的數據來支撐。當然好處也很明顯,作為編輯我可以提前介入到作者的寫作當中去,這就是做原創書有趣的地方,你是在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
2020年,從本土版權代理行距那里獲得了《病人家屬,請來一下》的書訊,讓我眼前一亮。當時給的資料只有目錄和2萬字的樣張,我需要去想象這本書成形后是什么樣子,預判它能不能受到讀者歡迎。
最后,我們判斷下來,可以嘗試。

圖源:《病人家屬,請來一下》作者王興微博
簽下《病人家屬,請來一下》后,我跟王醫生碰了個面,就約在上海書城旁邊的質館咖啡。搬到七寶后最懷念的就是人民廣場密密麻麻的咖啡館了。
第一次見面,雙方都比較拘謹,客客氣氣地談了對這本書的想法。不料,因為雙方想法一致,10分鐘就談完了工作,開始進入閑扯時間。
王醫生稱贊質館的咖啡好喝,并開始講自己一個土生土長的老北京為何要來上海發展。他說博士后站的老師全力支持他做科普,并不覺得這影響了他的本職工作,他還談了在科普工作上的長遠規劃。也講了很多其他的生活方面的事情,房子啊,孩子啊,完全不像第一次見面。

圖源:《病人家屬,請來一下》作者王興微博
彼時王醫生的書剛開了個頭,見面安排了初步計劃后我就把這書暫時放下了。但很快我就知道工作要提前了,因為王醫生開始動手寫書了,他以一天一萬字的進展向前推進,并日日來我這里匯報。
葉沙老師聽到這里,說:“你一定不是一個好醫生,一個好醫生哪里有那么多時間寫字?”
王醫生答:“當時我從北京腫瘤醫院辭職出來,還沒有入職第一人民醫院,住在青旅里沒事干就碼字。”之所以能寫得這么快,當然是因為這是他思考了一整年的結果。寫什么,怎么寫,心中有數。
書稿的整個出版過程都是順利的,雖然我們都做好了可能需要大改的思想準備,但非常好,王興醫生一稿過。
唯一卡住的地方是封面。很難做。我不想要傳統的作者白大褂照片加書名的做法,想更貼近這套書的口號“科學有溫度”。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最終封面
癌癥是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話題,怎么才能讓它“有溫度”呢?我抓住每一個能提供想法的同事,跟ta聊。這段時間我很抓狂,沒有想法,沒有思路,每天腦子空轉,孩子睡了之后我和王醫生在微信聊,各自出了很多不靠譜的想法。
終于,自營店的前店長簡老師給了我一個思路:畫一個處方單如何?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但有處方就意味著有治好的希望。
“處方單封面”這個方案出來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大家仔細看封面上的文案,這個病例就是書中與王興醫生通信往來的抗抗。抗抗在王興醫生這里得到了很大的幫助,我也希望這本書對其他病人家屬能有所幫助。
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忍不住告訴我的所有朋友:“這書實在太好了,不忌諱的話,出來后我送你一本。”
當你在做一本有關癌癥的書時,有關癌癥的信息就會匯集到身邊。編書的過程中,有朋友的媽媽查出早期腸癌,有同事發小的爸爸查出晚期癌癥,有同事得了甲狀腺癌。聽到這些消息我很難過,我把書送給了這些朋友,在他們驚恐失措的時候,給予我的一份實實在在的幫助。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書出版后,無論是從作者這里,還是從朋友那里,或者是各種銷售渠道、閱讀平臺,我們得到了很多《病人家屬,請來一下》的評論和讀后感。書里有一張書簽,印有王興醫生的工作微信。
王醫生曾開玩笑地說,說不定書滯銷,沒人加他。事實上,2021年的10月書上市以后,很快就加印了,在上海靜默期間,印務同事也努力促成了2次加印,現在已經快5萬冊了。

有很多讀者加他是為了得到幫助,更多的讀者則純粹是來表示感謝。王興醫生甚至收到一封來自監獄的信,本書輻射之廣,讓他感到吃驚。本書的營銷編輯王琢老師某天在辦公室感慨道: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我們做的書能幫到人。”
我們不遺余力地推廣它,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它。
多幫助一位病人家屬,無論是作者還是編輯,都會覺得做書,它始終是有意義的。

王興醫生收到的病人的紙條
家人得了癌癥,我該怎么辦?
一線工作10年、
上海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王興
通過近100個解答告訴你:
如果這一天來了,別怕!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
王興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1年09月
內容簡介
家人得了癌癥,我該怎么辦?
如何選擇合適的醫院和醫生?
如何跟醫生有效溝通?
要不要告訴家人他得癌癥了?
癌癥病人飲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階層該如何有效應對癌癥帶來的經濟壓力?
什么時候該放棄治療?
臨終關懷該怎么做?
本書是一名臨床經驗豐富的腫瘤科主治醫生為癌癥病人家屬寫的書,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故事,以幽默詼諧而不乏溫情的敘述,解答了癌癥病人及家屬廣泛關注的困惑和問題:如何正確就醫?如何與醫生交流?如何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錢?如何正確看待癌癥?怎樣調整生活方式和心態?掌握哪些護理技巧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早日康復?如果大限來臨,應該做些什么準備?……
作者不僅分享了科學、系統的醫學指導意見,便于病患和家屬查詢、借鑒,也揭示了很多“只有醫生知道”的行業內幕和醫學從業者的酸甜苦辣,富有親和力和實用性,增進了醫患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作者簡介
王興。北京大學腫瘤學博士。先后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多次受邀參加世界肺癌大會、美國胸外科年會等,并在大會發言。
長期受邀擔任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節目明星演示嘉賓。榮獲《健康報》2017年度“健康傳播影響力人物”稱號。
已出版作品有《肺話》《怪醫筆記》《癌癥病人怎么吃》《胸腺外科學》(英文版)等,其中《癌癥病人怎么吃》還出版了繁體中文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