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海粟美術館推互聯網藝術:鍵盤塑盤古,鼠標造大禹

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 中華創世神話是我們祖先在認識世界、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出的獨特文化形態,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如何重述中國神話、如何深化神話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課題。特別是如何在比較視角下汲取神話資源,重構中國神話,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本次展覽的第一篇章以“混沌”為主題,走入展廳,似乎來到了天地混沌之時的黑暗之中,藝術家從遠古神話中提煉出“水”、“光”、“電”、“木”、“聲”五個意象,構成五個故事單元,進一步衍生出五組思辨話題。五組身份各異的青年藝術家站在現今的時代語境,秉持思辨的態度,以新媒體技術為觸媒,對主題進行深入的解讀和探討,最后形成個人獨特的形式語匯,搭建起一座關于“遠古與當下”對話的橋梁。
混沌之“水”,以盤古開天辟地為創作基點,藝術家朱雁羽引入“澄明—混沌”話題,以水寓意萬物的載體,同時結合磁流體元素,進行命題創作,把實體的運動存在賦予鮮活抽象的生命韻律;混沌之“光”,以伏羲畫卦為寓,藝術家余家璐與楊溢引入“矇昧—啟蒙”話題,利用實時燈光及影像交互技術,試圖還原伏羲畫卦的過程,從而給予人一種沉浸式的交互體驗;混沌之“電”,藝術家劉科靈將精衛填海的典故予以視覺化的語言,引入“毀滅—生存”話題,依托影像交互,演繹出精衛與大??範幉⑴c之重生的故事;混沌之“木”,藝術家岳光與沈鈺以倉頡造字為靈感來源,引入“巨象-螻蟻”話題,藝術家借助龐大的裝置體量,以宇宙星宿,山川鳥獸為基本元素,通過數字圖像再現宇宙萬物和人類原始文明的浪漫?;煦缰奥暋?,以鼓為載體——以“遠鼓”呼應“遠古”,引入“有形—無形”話題, 藝術家於闐利用音畫交互的手段,將無形的聲音轉化為實時的有形圖案,探尋一種最原始圖騰象征及生命意義,達到一種粗獷原始生命的歡騰。

展覽的第二篇章以“神游”為主題,以游觀回應《山海經》。這個展廳中,一直有一條無形的魚等待觀眾用數字設備去發現和體驗,這條可見但不可觸碰的魚在虛擬和現實的畫面中游動,觀眾在展廳中似乎展開自己的游歷經驗,發現伏于山間的“奇異事物”:兀自旋轉的一對動畫瓷罐、山林間偶現神怪的寫意小品,折疊空間的山水畫卷、鉆入就會跌進另一重時間的井、我們從未親眼見過的生物的X光片,以及由死去樹木切片構成的宇宙影像……不同代際的藝術家,從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與視角出發,在創作中展開對神話的想象與提問,探討形象、時空、地理、歷史、生命等諸多議題,審視其與自身、社會、時代的鏈接與關系。

湯柏樺的《夏蟲國》被呈現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中,這組來自《莊子》的作品包含了先民對人與自然和天地萬物的思考。藝術家從自身經驗入手,以傳統巖彩繪畫為原圖制作而成影像作品,而展廳呈現的除了作品之外還有開幕當日的現場繪畫。另一位年輕藝術家丁世偉的《隕歌》將一棵枯樹的樹干、枝條,逐一截面切割拍攝,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在巨大的屏幕上,由此展開從誕生到歸去的想象,自微塵看星光。

第三篇章 “創世”中,藝術家們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新演繹了中華創世神話故事。以AR、VR、3D打印、多媒體影像等新技術弘揚改天換地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和后羿一起射日,和女媧一起補天,和神農一起嘗百草,在這里因為互聯網而變成可能,觀眾對于神話又了更豐富、生動的互動體驗。此外,即將上演的多媒體3D舞臺劇《創世神話漫游記》將在展廳中以動態鏡框展示全息影像,與其他幾件巨制一起為觀眾一一展開中華上下五千年創世神話的長卷。

此次展覽中,“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發現,如今的互聯網藝術,已發展成為以計算機為載體,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和周邊設備在網絡及移動網絡終端進行藝術創作、展示、傳播與接受、欣賞與互動等活動,這是一種與傳統藝術范疇完全不同的新的藝術形式或門類。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中華創世神話——互聯網藝術大展”總策展人朱剛認為,當今時代,“互聯網+中華創世神話”無疑是創作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效形式。今天,藝術要保持生活溫度,服務人民群眾,就需要走進網絡世界,這是繁榮發展藝術的題中之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