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雨季,如何“智”防內澇
對于中國人來說,千百年來,與水的“博弈”從未停歇。大禹治水、李冰修都江堰、王景治理黃河就是最好的印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城市面積迅速擴張,城市內澇早已成為城市發展中繞不開的難題,幾場暴雨就能讓不少城市一夜之間成為“澤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巨大,給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當前,全國防汛工作進入“七下八上”關鍵期,7至8月,北方地區和華南、西南等地降雨偏多,洪澇災害偏重。南方地區前期汛情較重,水毀工程多,后期仍有較強降水和臺風影響;北方地區防災基礎薄弱,多數未經受大洪水考驗,必須高度警惕。防汛工作面臨南北雙重壓力,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越是極端的天氣越是考驗城市治理能力,很多安防企業也經關注到極端天氣給城市帶來的危險,并提出解決方案,安防圈也涌現了一批防災減災案例。人力之外,高科技產品正擔任安防重要角色,在極端天氣中,默默的守護我們。
安防監控助力城市管理 緩解城市險情
每當出現最強局部強降雨天氣,各大城市部分道路和低洼易淹區出現積水,個別區域發生局部內澇,給市民的安全順暢出行造成嚴重影響。為進一步做好強降雨天氣道路交通應急疏導保障工作,不僅要求各級交警單位做好應急準備,更應該突出城市監控網的作用。
一直以來,安防監控是“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給安防行業帶來新機遇。而高清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普及,使得智能監控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在實際救援中,監控與通訊相結合,給整個工作帶來極大便利。城市設施管理局的監控指揮中心是在防汛防澇的過程中最關鍵的神經中樞。通過大屏幕對城區的各個監測點進行實時監測,通過畫面可以看出,易出現積水的重點監控路段路上有沒有積水。同時監控交通道路的情況,是否因為積水發生交通擁堵現象。
目前的市政設施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同時實現與防汛辦、氣象局的實時視頻對接,從而快速及時地對市政防汛隊伍進行調度指揮。
部分地區已率先實現物聯網實時監控雨情,比如一桿式水文站集成了水位計、雨量筒、報警燈等設備,可以在涵洞、低洼處監測水位、雨量數據,當水位超過安全界限實時告警,為防汛工作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和智能提醒。這些傳感器就像是政府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它們在現場"盯守"著實時的雨情,并隨時上報情況。一旦發生降雨預警,工作人員在辦公室里就能實時觀測到橋下的情況,針對問題立刻部署應急措施。傳感器是物聯網重要采集設備,可以應用到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比如智能交通,城市橋梁監測等。
工作人員可通過視頻圖像,實時監測易積水路段是否積水。為城管部門準確把握城區內澇,及時調度指揮,以及交管部門獲取信息幫助公眾避險,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
水務監控,推動“海綿城市”工程
對于城市中雨后積水問題則需要通過國家現在推行的“海綿城市”工程才能有效解決,以此緩解城市內澇和熱島效應。
雖然擁有完整且立體化的建設模式,但是多年來國內幾個試點城市依舊會出現嚴重內澇。設施相互之間沒有連通性導致現在某些城市的雨水生態收集反而成為了"臟水溝"。面對這種情況,數據可視化對積水進行實時監測,利用采集的數據和地理空間信息,對不間斷的對水流量進行監控。液位檢測儀和流量檢測儀的應用,可以得知排水管網的水流量有多大,為后方決策提供依據。同時通過智能井蓋,能及時了解井蓋傾斜、浸水等情況。這些數據通過智慧管網系統實時傳輸到后方,幫助工作人員判斷管網堵塞情況,并及時通知一線防汛人員前來排查疏通,做到地表與地下流量數據互聯共通。
準確的數據反饋,讓決策者輕松掌控整個城市的水循環,并且能對災害做出準確的預估和判斷。根據實時動態采集到的各類數據,通過分析、關聯和處理等方式,呈現海綿城市的總控制效果和目標,實現城市排水、水環境、用水以及水體監控的智能化管理。

建設預報預警機制
建設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是有效防范城市內澇的方式之一。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建立包含空間數據、屬性數據和動態實時數據的城市內澇基礎平臺,開發城市內澇智能化管理所需的業務處理和專業分析模塊,形成包含積水監控及預警、指揮調度、視頻會議、城市內澇模擬等主要功能的城市內澇立體監測與預警指揮系統。
科技抗澇普及率如何?
當前,在智能防汛方面,涵蓋有諸如城市內澇檢測預警系統、投入式水位計、智能防汛變電站、智能防汛墻、便攜式智能排污泵、5G無人救生船等設備與解決方案,然而在實戰過程中,往往發現在洪澇災害嚴重的地區,很難發現這些物件的影子,人們往往還是靠救生船、排污車來進行搶險救災作業。
這就揭示了智能防汛的難題:成本過高。
據調查,這些設備目前報價十分昂貴,對于湘、黔、川這樣三線城市居多,鄉鎮分布密集,且暴雨頻發的省份來說,想要大范圍部署是比較困難的。目前可以看到的優秀應用案例,多集中在省會等二線或以上城市。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快速將智能化設備下沉市場,降低使用成本已經成為我國防汛防澇的重要事項,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讓更多城鎮應用多樣的智能防汛設備,提高基層防汛水平,更好的防患于未然。
對于企業來說,解決方案下沉基層市場可以讓智慧防汛市場變得更為火熱,但想要降本增效,無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小結
從洪澇受災的區域可以看出,對于排澇建設完備的大城市,即便是常年遭遇臺風、暴雨等強降水天氣,依然很難形成洪澇災害。而是那些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容易因為汛期而毀于一旦。
作為安防企業,除了要看到這當中蘊含的發展機遇,也應該看到安防資源的分配問題,隨著市場的不斷下沉,如何鋪設好縣鄉一級的分銷渠道,真正把服務延伸到能支援的地方,讓這些技術幫助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值得每個人去思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