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周報|上海博后計劃要注重與重大戰略鏈接
7月27日,上海面向全球發布5157個博士后崗位,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久前,2022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資助申報正式啟動,經評審入選“超博”計劃的博士后人員,由上海市促進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按照每人每年15萬元、共資助2年的標準予以資助,設站單位對獲得此項資助的博士后人員,應給予不低于1:1的配套經費。
為實現高素質頂尖人才集聚,上海近年來就博士后群體出臺各項政策。自2018年“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資助實施以來,受資助的人數顯著增加,由2018年264名上升至2021年525名,四年來,累計資助博士后1675名,資助金額約5億元,超級博士后成為上海尖端人才的代名詞,豐厚的待遇也吸引尖端人才匯聚上海。成果方面,博士后設站數量和招收規模在全國均位居前列上海自1985年博士后制度建立以來,累計培養2萬余名博士后,目前上海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覆蓋除軍事學以外所有學科;在158家企事業單位和科學園區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在站博士后7305人。
本次博士后崗位招聘規模較大,上海博士后數量擴容近一倍,除了面向國內其他地區大幅引才之外,更是一次提升中國博士后制度更具國際吸引力的上海實踐。本次博后招聘,面向在美國、英國、德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分別投放3228、2887、1416個崗位需求,不限國籍。在此之前,各類人才計劃吸引資助了多名海外背景的人才,浦江人才計劃已累計資助留學人員4437人,資助總額近9億元。2022年起,超級博后計劃將加大對外籍博士后的引進培養力度,每年資助外籍“超級博士后”不少于50人。據統計,目前來上海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累計達20萬余人,每年引進數量從1997年的全年200人增加到2020年的逾20000人,“十三五”期間累計引進留學人員6.7萬余人,比“十二五”期間增加了一倍多,截至2022年6月底,外籍、港澳臺和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占全市博后數量的24%。
除此之外,本次博后招聘以流動站博士后為主,企業博士后招聘規模仍然較小。博后是指在獲得博士學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學科研究的工作職務,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動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進行研究的人員。可依據招聘單位性質不同分為流動站博士后和工作站博士后,其中流動站博后依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一級學科之下,而工作站博后則依托于企業、科研生產型事業單位和特殊的區域性機構內的博士后管理機構。以本次招聘來看,96%崗位集中于博士后流動站,僅4%的博士后工作站崗位(232個)。相關報道表明,許多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需求比較迫切,希望新設站工作能更加靈活便捷,但從整體來看,企業博士后現有招收規模仍然較小,全國28萬博士后只有4.1萬人在企業,所占比例僅為七分之一,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誠然上海博士后培養取得較好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出站的博士后中,有9人當選為兩院院士,200多名入選萬人計劃、杰出青年、國務院特殊津貼等國家級人才計劃,在肯定博士后群體已經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主力軍,引領著各領域前沿技術的探索和創新的同時,也需要正視博后急速擴張過程中可能的問題。當前博士后工作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重大創新平臺、重大工程項目仍缺乏有效銜接,博士后事業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還缺乏有效抓手。尖端人才在個別地區高度集聚無疑會加劇區域不平衡現象,如何提升中國博士后制度更具國際吸引力因此顯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絕大多數博士競聘博后崗位是在高校教職競爭日益增大背景下的無奈之舉,在現有博士后培養模式下,“消失的博后”屢見不鮮,截至2021年底,我國累計招收博士后28萬余人,出站僅16萬余人,存在人才資源未很好利用的現象。博后群體迅速擴張已成大趨勢,而高校教職增量則較為有限,基于國家需求和個人特質差異化培養,提前分流,完善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建設或為人才困境的破解之法。厘清供給需求側兩端,探索中國特色博士后制度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經濟
浙江經濟回歸穩進提質軌道
7月25日,浙江省統計局公布了浙江上半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其中一季度5.1%,二季度0.1%,上半年GDP增速定格2.5%。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到60%,實體經濟充分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3%。(來源:浙江日報)
安徽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快速增長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達99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3%。其中,出口678.5億元,增長13%;進口312.1億元,增長35.8%。(來源:安徽日報)
上海海關43項措施促外貿保穩提質
本輪疫情以來,上海海關在調研走訪中梳理了四大類37項企業訴求,先后發布6批43項惠企措施促進外貿保穩提質。其中“無陪同查驗”“聯合檢查”“綠色通道”等臨時性檢查措施便利和高效,受到企業高度認可和贊賞。為提升外貿企業滿意度和獲得感,這些臨時性措施將在上海關區被固化為常態化機制。(來源:解放日報)
多項上半年安徽經濟數據公布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
上半年安徽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高于全省生產總值增速2.6個百分點。從區域看,多數地區實現增長,重點城市支撐作用顯著。上半年,全省16個市中有13個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增長,8個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池州、六安、蕪湖分別增長13.6%、10.2%、10.1%,增速居全省前3位。(來源:安徽日報)
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
上半年,安徽全省生產總值2176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78.8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9392.8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11092.4億元,增長2.1%。(來源:安徽日報)
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1.1%
日前,安徽省財政廳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省財政收支情況顯示,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934億元,剔除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性減收影響后,全省收入較去年增長11.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44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1%。(來源:安徽日報)
創新發展總指數增長15.9%
根據《安徽創新發展統計監測體系》測算,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創新發展總指數為115.9,增長15.9%,保持兩位數增長。分領域指數看,上半年創新環境指數為114.7,創新投入指數116.9,創新產出指數為116.2。(來源:中安在線)
消費市場延續恢復態勢
今年以來,安徽省扎實推進“皖美消費”行動,落實各項促消費政策措施。上半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2.4億元,同比下降0.3%,降幅低于全國0.4個百分點。其中,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0.6%,5月份降幅收窄至5.3%,6月份由降轉升、同比增長3.4%。(來源:中安在線)
項目
定海15個大項目集中簽約
7月25日下午,舟山市定海區舉行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總投資135.2億元的15個項目簽約,涵蓋制造業項目10個、油品自貿產業鏈項目3個、康養旅游業項目2個,為定海穩經濟保增長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來源:浙江日報)
36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落戶普陀
7月27日,“潮涌浦江 投資普陀”2022年普陀區第三次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舉行。36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落戶普陀區,招商引資落地的重點項目數量、質量再刷新歷史新高。本次簽約項目涵蓋了人工智能、網絡直播、金融科技等新經濟、新業態的標桿企業,同時也不乏來普陀投資興業的國際貿易企業、外資代表企業。(來源:文匯報)
上藥臨港醫藥產業園啟動
7月27日,上藥控股臨港新片區醫藥大健康國際產業園區項目在浦東機場南部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啟動。項目占地面積189畝,總投資約20億元,包括自動化立體庫等15.2萬平方米倉儲面積,將構建生命醫藥大健康醫療產業國際供應鏈,提供供應鏈平臺全生命周期服務,吸引國內外醫藥優質企業落戶。(來源:解放日報)
民生
“蘇崗貸”3個月穩崗擴崗超9萬
江蘇在國內首創普惠性就業金融服務產品——“蘇崗貸”,試行3個月來,已服務中小微企業1636戶,貸款余額66.09億元,穩崗擴崗9萬余個。人社部門運用一體化信息平臺,建立首批超過5萬戶企業名錄庫,年內安排信貸資金不少于200億元,企業單筆最高貸款額度可達3000萬元,平均優惠利率控制在4.00%以內,保證方式以純信用支持為主,無需企業提供質、抵押。(來源:新華日報)
上海20個部門聯合“紓困”
近日,上海市扶持個體工商戶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上海市扶持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幫助個體工商戶“解難題、謀發展”這一中心,多措并舉,形成了涉及減稅減費、強化保障、金融扶持、優化營商環境4方面共34項扶持措施,其中有13條政策是結合上海個體工商戶發展實際而制定的個性化新舉措。成為本市首個針對個體工商戶群體的專項紓困政策。(來源:上海發布)
浙江出臺12條舉措支持民航企業紓困解難
近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民航運輸企業紓困解難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共12條,涵蓋了金融貸款、財政補助、產業基金、專項債等,同時全力支持航空物流保通保暢、航線恢復,強化機場資源供給,優化疫情防疫措施,提高服務效能,為航空運輸穩定和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來源:浙江發布)
上半年浙企享受稅費紅包超2400億元
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合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2400億元。其中,共有1523.5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退到納稅人賬戶,是2021年退稅規模的1.87倍;新增減稅降費284.7億元;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繳稅費654.1億元。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精準落地,有力提振了市場主體發展信心。(來源:浙江日報)
“滬惠保”累計賠付超7.5億
作為上海市民專屬的城市定制型補充商業醫療保險,2021年度“滬惠保”理賠工作已滿一年。截至目前,“滬惠保”累計賠付金額超7.5億元,賠案數量21萬余件,平均每天賠款金額超200萬元,為數萬患者家庭減輕醫療費用負擔。(來源:解放日報)
合肥今年續建新建193個安置房項目
今年合肥市將續建、新建安置房項目193個,占大建設項目總數10.2%。計劃年度完成投資182億元,占全年大建設年度完成投資任務的18.2%。截至5月,合肥已安置面積約214萬平方米,在建安置房面積約4142萬平方米。(來源:安徽日報)
(鮑涵、呂磊為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