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能放下你的手機,看看我嗎?”
原創 甄米粒 新周刊
大家好呀,歡迎來到《新周刊》的“碎片收發室”。
上周,我們發布了圖文征集活動,在這期間收到了不少有關“手”的鏡頭與故事,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里描寫過賭博者的手:“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揮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謀深算的人兩手安靜,思前慮后的人關節跳彈。百般性格都在抓錢的手勢里表露無遺。”
根據這一期對“手”的觀察,能感受人們豐富的內心:持著畫筆的手,越專注越輕盈;敲擊鍵盤的手,甚至比旁人的腳步更加匆忙;進入地鐵的手,被自己當作枕頭來獲取片刻停歇;沾滿污泥的手,在搶險救援時托舉起無數生命。
以下是20個關于“手”的情感敘事,或許看完你會發現,原來手上沾滿了我們與人間相愛的味道。

《記錄》
/ @斯壯 /

講座臺下,當所有人都在用手機拍照紀念,唯有一位阿伯在手寫記錄。

《拙》
/ @水水 /

去年九月,自己在家里完成了一幅寫實的素描作品。
沒有什么美術基礎和天分,但還是經常喜歡涂涂畫畫。即使手拙也喜歡,那就繼續畫吧。
這手畫得雖然不美,但夠真實。

《比心》
/@kTm /

在松花江邊吹著秋風欣賞落日的時候拍下了這張照片。
江邊有好多人,有父母帶著小孩,有老爺爺老奶奶,還有成雙成對的戀人。
遇見一對情侶正在江邊記錄著屬于他們的時光,我拍著他們,他們拍著手,手比著心。

《鋼筋結》
/ @尼尼桑 /

手腕翻轉間,箍筋與主筋的交接處都被細小的鋼絲牢牢捆扎在一起;汗水流下,“鐵手”編織城市筋骨,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致敬高溫天氣下仍在一線作業的建筑工人們

《奶奶的手》
/ @mimi /

那天中午,太陽很溫暖,奶奶搬了個小板凳坐在院子里,靜靜地不說話,看著我拿手機拍來拍去。
我突然想到還沒拍奶奶,于是自然而然地握起了她的手,她的手跟我的手放在一起,對比是那么強烈。
想起了奶奶五十多年來操勞著農活家務,眼睛不由一酸,就拍下了這張照片。

《良夜》
/ @蒖蘢 /

在武漢的一家livehouse,甚至已經記不清樂隊的名字,卻記得那天聽我們說演出已經開始便一邊加速一邊喃喃自語計算著時間的司機,和主唱說“我會用命來唱”然后唱到破音、大家也仍然喝彩的樣子。
離開前決定拍下最后一張照片,回去再看看是什么二維碼,恰巧這時攝影師上臺為大家留影,前方的人紛紛揚起手來。按下快門的瞬間,一個歡欣雀躍的剪刀手闖進畫面,二維碼被擋住了。
不過有什么可遺憾的呢?這才是我想永遠擁有的夏日的良夜。

《“手”次見面 多多關照》
/ @小補/

這是寶寶出生第一天我的手,一雙欣喜卻緊張的手,一雙痛苦卻快樂的手,一雙茫然卻嫻熟的手。
如今寶寶已經三歲了,腳丫已經超過了手掌,但是每一天都給我初生時的喜悅,希望這雙逐漸老去的手能永遠庇佑你的周全。

《“疫”只手》
/ @雷侯亮/

去年夏天廣州經歷了一波疫情,大家緊繃的神經一刻也不敢松弛。
圖為上班高峰期間,擁擠的地鐵車廂里,一位阿姨用塑料袋包裹著手“撐”在門框上。

《見證友誼的時刻》
/ @四月的十三 /

2020年12月2日,我去一家工廠,院子里有一只金毛犬,第一次去它就會圍著我轉。那天我友好地向它伸出手,它也靦腆地把手靠了上來。于是就有了這張照片,見證了我們的友誼。

《生命之手》
/ @雪花糖 /

圖中的手是姥姥在村里廚房做飯時、雙手放在挑火的撐子上等待鍋里水開時的掠影。七十年以來,姥姥的這雙手幾乎從未停歇。她悉心地用手勞動,用身體勞作。滄桑的手雖滿是泥濘、褶皺以及黝黑的紋路,但它們是姥姥生命長河的見證者。樸素低調,卻也美麗高貴,且充滿生命力。

《專注》
/ @Flora fan /

喝咖啡時抓拍的。
咖啡師們的手,就是匠人的代表。

《手與手》
/ @Am Pm/

那年祖國七十華誕,同妹妹的班級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孩子們不僅呈現了精彩的表演,表演結束后還為老人按摩、修剪指甲。稚嫩的小手輕輕扶著另一只顫巍巍的手,兩個人的嘴角都蕩起一絲溫暖的笑意。

《這趟車我一定要擠上》
/ @孟不思/

廣州地鐵是出了名地擁擠,不僅是三號線。早高峰經常擠不上車,遲到可是件麻煩事,沒人愿意。
某一天,好不容易上了車,抬頭看到幾個乘客的手扶在門框上。排列在一起的三只手,我們努力生活的樣子,挺好。

《也無風雨也無晴》
/ @M /

我是一個今年考研的應屆生,按照正常的步調,暑假我繼續留在學校附近備考。在安心學習半個月后,一次不經意的檢查讓我發現身體里有一顆腫瘤。
這張照片是在我回家的飛機上拍的,那天的夕陽剛好照在我身上。我知道我即將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手術,我也知道這意味著考研進度也會因此被耽誤。惶恐、焦慮、不甘,各種情緒涌上心頭。我不禁攥緊拳頭,內心暗暗許諾……

《開花芒果》
/ @胡馬 /

“南寧開花芒果,五塊錢一個。”
“來一個。”
在南寧農院路夜市上,第一次用手吃一整只切開的芒果。
老板左手戴著一次性手套,右手拿起辣椒粉、陳皮粉,肆意地灑在那只開花的青芒上。
我很少注意到別人的手,在買開花芒果的時候,我一直看著老板的手部動作,好像這種小吃的設定就是只能用手來接過,然后品嘗。
每次看到這張照片,我都會想起南寧這座安逸、寧靜的城市,像這朵“芒果花”一樣酸辣誘人,兩只手忙著吃,用吃一只芒果的時間去品嘗這座城市的夜。

《減負》
/ @bodhi /

這是在協和住院的第一天。剛剛抽完血,人生辛苦過半,開始收拾自己被前半生消耗破損的零件,為有一個健康幸福的退休生活做準備。

《褶皺時光》
/ @Holiday /

在云南大理旅居,太陽很足,我在洱海碼頭邊拍完照,一位白族奶奶招呼我坐在長椅上休息,然后便親切地和我聊起來。
我說我在做一檔節目,想要挖掘普通人的故事和人與地域之間的關系,我也不知道奶奶有沒有聽懂,反正和我分享了很多她自己、他們村子的事,自己如何養育三個子女。奶奶八十二歲了,表達得很順暢,只是我并不能完全聽懂她的方言,但其實不影響我從她的身上和表情上感受。她是如此愿意敞開自己,對人有著如此信任。
臨走前,我說能不能拍幾張她的照片,她的臉、她的著裝、她的手,是不同于主流社會,僅僅屬于西南邊陲小鎮的淳樸縮影,讓人感覺到時間的力量,它讓這雙手充滿褶皺,也更有溫度。

《新鮮乳膠與手》
/ @炭烤小韭菜 /

太陽初升的橡膠園里,阿叔灌滿了三桶橡膠,將橡膠里的雜質打撈干凈就可以和商販進行交易。從雜質上滑落下的新鮮乳白色橡膠是大自然給予的美好禮物,布滿褶皺的雙手更是自然造就的產物,刻畫出歲月的痕跡。鮮嫩和滄桑碰撞出時間的味道,似橡膠滴落我的心頭。

《粗糙的手 綿密的愛》
/ @刺猬/

2019年年初,跟愛人和孩子一起回山西老家過春節,久未見面的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真是“嗨”瘋了,以至于兒子將衣服掛出三角口子都不知道。婆婆看見了,趕緊喚孫子脫下來,就著窗子外的光線給縫起來。那細密的針腳,那干了一輩子農活略顯粗糙的手,凝聚的都是愛,吸引著我趕緊用手機記錄下來。因為疫情,如今已經三年沒回奶奶家,這張照片就越發珍貴了……

《平凡的驚喜》
/ @Fine /

2022年婦女節那天,下班回家的地鐵上,和往常一樣低頭玩手機的我,打算抬起頭活動一下脖頸。
視野的前方突然就出現了這樣一朵亮眼的花,它的主人是一個提著通勤包的中年男人。
那時,我腦袋里浮現出一個畫面:或許有一位已經做好晚餐等他回家的妻子,會收到一個小小的驚喜吧。
這一點平凡時刻的驚喜,不知怎么讓我感受到了愛的存在。


作者
甄米粒
策劃 甄米粒
校對 黃思韻
封面 《周圍的事》
原標題:《“能放下你的手機,看看我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