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二舅”作者衣戈:創作背后是他永遠無法擺脫的精神內耗 | 鈦媒體焦點
原創 李程程 鈦媒體

“衣哥猜想”的二舅
▎“二舅”作者“衣戈猜想”,向鈦媒體App還原了他的創作過程,及其擰巴的心理變化。

鈦媒體編輯丨李程程
“衣戈猜想”說,自己從來都是一個擰巴的人,也一直在尋找一個平衡——在出人頭地和過好自己生活之間。他的這種狀態在今天,有一個比較新潮的詞,叫“精神內耗”。
這兩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全網刷屏式爆紅之后,視頻背后的創作者UP主“衣戈猜想”也出了名。
鈦媒體App找到了衣戈,試圖了解到這部作品背后更多的故事,以及當下創作者的生存狀態及所思所想。
衣戈的確是擰巴的。作為一個UP主,衣戈最享受的就是滿屏的彈幕,讓自己的內容被更多人知道,但他卻又害怕過多的打擾,當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視頻的熱度趕緊消失掉。
就連取標題,他都在糾結,最開始就想取《我的二舅》,就是這么簡單質樸,大家愛看不看吧。但隨后一想,又換了個帶流量的詞,“精神內耗”。
而就在初次接受媒體采訪之后,各種聲音洶涌而至,在今天,他又把所有的接下來的安排的采訪都推掉了。
衣戈對鈦媒體App說,“有人拿我跟一些余華一樣的文學大師來做對比,這個我刷到了得有幾百條這樣的評論,每一條我都簡直要笑死,我都覺得不能拿我這樣的東西來去侮辱這些名家的作品。”
這種擰巴,或許有自身性格因素,也與當下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有關。一個讓公眾輿論敘事話語感興趣的點集中在“衣戈”身上的是,他之前是某頭部在線輔導機構的高中歷史老師,頗受學生歡迎,被稱為“寶藏老師”,還有很多教學片段被剪輯在發布在B站上。
翻開他B站的視頻列表,作品多數發布于“雙減”政策落地之后。而有意思的是,當衣戈在整個互聯網爆紅之后,鈦媒體APP觀察到,7月26日午間,港股教育股板塊突然直線拉伸,雖然這其中或許不一定有什么關聯。
某種程度上,衣戈的的經歷,也是一個在大時代下產業變革之下,一個“勵志”轉型的小人物故事,就像視頻中“二舅”那樣。
但衣戈無疑是幸運的。職業生涯之中,從在估值最高的在線教育公司任大班課教師高中歷史教師,到后來轉型成為UP主,在“二舅”視頻之前,作品的播放量就已經很可觀,而在“二舅”視頻爆紅之后,目前“衣戈猜想”已經收獲了205萬粉絲,視頻也已經收獲了2246萬的播放量。
而不幸的是,衣戈最擔心的情況已經出現,知道二舅的人越來越多,多到讓他感到不安,他已經讓家人將二舅和姥姥從視頻中的小山村接走了。他說,“希望大家對二舅的所有的關切就簡單的起于線上,止于相望,渺渺神交一場”。
以下是“衣戈猜想”接受鈦媒體APP等采訪內容,經編輯(有刪節):
這不是一個合格的視頻,文案應該“說人話”
我做創作很多年了,差不多七八年了。我最近一兩年開始兼職做自媒體,突然間有了孩子,一直沒有時間回村。兩三年了,第一次回到村子里面,正好借這個機會就做了一下。
我之前也不是完全科普區的視頻,我的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會被莫名其妙的各種點給吸引住。所以我有時候會做自然科普,有時候會做社會類的東西,有時候會做搞笑類的東西,甚至做鬼畜類的東西,歷史類的東西,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哪個區的一個UP主,所以做這個也挺符合我的風格的。
我回家了之后,因為我沒有團隊,有人幫忙的話,就是我媳婦兒,文案的話是我自己寫的,拍攝的話是我跟我媳婦兒一塊拍的。她買了個手機云臺,我不會用,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她在拍,我們也不會,你會發現鏡頭拍的特別的粗糙。
回家之后,大部分時間在帶孩子,然后抽時間拍拍,我用了兩晚上的時間就寫了寫,就寫出來了。
這里面不光每一個字都是真實的,而且事實上,我還刪改了一些其實聽上去更具有傳奇性色彩的東西,因為我不想搞得過于一驚一乍的。
我是沒有一丁點想讓他火,我跟我媳婦兒是完全想規避流量焦慮做這個事情。因為我們以前做的視頻,都有一千多萬播放量的,我們預估的這個視頻只有10到15萬的播放量,我們是想了一個我們自己這么多年的一個心愿,一個心結。
我們其實還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漲粉的進度,希望今年年底能夠漲到100萬粉絲,我就跟我媳婦兒說,這個我們就一個粉都不漲,甚至有可能會掉一些粉,但是我們也要做。
因為前一天我熬了個大夜,所以定時定到早上8點發,很晚起來之后,一下子就火了,也感覺很不可思議。這個視頻它之所以爆火,其實我沒有想到。
我現在想通了。我們很多的90后和80后,都在背井離鄉,都在一些大城市里面工作,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小在農村成長起來的,他們其實是已經離開了農村,但是跟這個鄉土的中國還是有很深的連接。
他們可能和我一樣,印象當中的家鄉永遠是冬天,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的時候,可能感慨,農村確實是日新月異,變得越來越新了,但是老人是越來越老了。所以,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這個東西擊中了他們。
我的這個視頻就是沒有風格,單純從畫面來講的話,極其的粗劣不堪,因為我們全部都是用手機拍的,所以畫面非常的不完整,而且會有各種各樣的抖動,所以它是完全不合格的一個視頻。但沒有辦法,以后我們可能技術能成熟一點,但我們現階段,我跟我媳婦兒能力就是在這兒。
文案很多人說寫的很好,甚至有人拿我跟一些余華一樣的文學大師來做對比,這個我刷到了得有幾百條這樣的評論,每一條我都簡直要笑死,我都覺得不能拿我這樣的東西來去侮辱這些名家的作品。
視頻完全就是瞎拍,但文案來說的話,很多人評價說有一種冷峻的幽默感。一方面可能比較克制,我不想過于煽情;另一方面,又會可能有一點幽默的東西。
克制的、平靜的東西,應該可能都是從初中、高中時候我看汪曾祺留下來的,其實我已經很多年不看汪曾祺了,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已經看過了,但可能潛移默化的可能留下來了,就是盡可能的說人話,不要用各種堆砌的、浮華的一些詞藻??赡苡悬c幽默的地方我覺得就是是受王小波和王朔的影響應該是比較大的。
除了二舅這個視頻之外,我幾乎所有的視頻,我其實都是很功利的。一方面,可能確實我自己比較感興趣,但另一方面,我會提前比較功利的預想到,這個選題角度可能比較好啊,數據可能比較好啊,可能給我帶來的收益比較大啊。
在創作一個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可能做的比較多的就是搜集資料,我可能寫一個視頻,我寫作的速度可能比大部分人都會慢一點。
二舅這樣的視頻,我兩個晚上幾個小時就能寫完。但是,比如像“高考誰在作弊”,“如何科學地發出一場宮廷政變”,你要搜查大量的資料,甚至是古籍的資料,但是不同古籍資料講到了同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說法。
你又是個歷史老師,多少還有一點史料的潔癖,你又得去考證它。所以我可能10到15天,才能寫出來一個稿子,但是這10到15天可能有80%、90%的時間都是在查資料,瘋狂地查資料。
所謂的冷門,其實一點都不冷門,只是看上去冷門,其實很多人都會很感興趣,而且,我會選那些大家盡量很多人沒有講,或者說講的極其淺的東西,瘋狂的去搜集資料,講的非常非常的深,但是又要淺淺地講出來,所以可能有時候效果就會比較好。
我對二舅這個視頻算是最滿意的嗎?好像也不是吧。我只能說,在我最喜歡的這幾個視頻里面,二舅的播放量是最高的。大部分,我最喜歡的視頻播放量都會非常的低。
所以,我如何評價一個很好的視頻,你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當然就是數據,要從自我的角度來講的話,最好的視頻就是,我開心就好了,我不在乎,完全不在乎數據,但其實,現在我的收入還不能讓我做到這么的硬氣。
所以二舅這個視頻,第一,我非常喜歡,第二,很多人也挺喜歡,甚至有一點觸動,對一部分人,起到了一點點幫助的作用,這點上確實就我還滿足了。
我現在算是半全職吧,因為我半年之前剛從一個單位離職,現在處于一個還沒有想好以后做什么的一個狀態,偶爾做做視頻,帶帶孩子。
我很少會去關注整個行業的發展,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比如說,大家比較關心的內容行業,直播、電商,可能會關注的比較少一點。但是因為大家都在說,其實自己也能夠感覺到一點,整個的自媒體的生態應該都是比較卷吧。
在追求數據和保持自我之間追求平衡
我做自媒體以來,就是一直比較擰巴,其實,所有的自媒體都比較擰巴。在數據和保持自我,或者說用我自己的話術來說,就是能夠比較酷一點之間做一個平衡,你一味的追求數據就不夠酷了,你一味的自己酷,追求數據就不夠了。
二舅這個視頻爆火了之后,我是完全不會趁熱打鐵,再去找一個人去農村接著采訪。我這30年,我就認識這么一個二舅,我不知道再上哪去找這樣的故事。接下來,我還會去做各種神神奇奇的各種各樣的選題,也會去追求一下播放量,總之,就是能夠做一個平衡吧。
邀請(拍電影)是挺多的。但是,實事求是來講,二舅這個故事可能撐不起一個90分鐘時長的一個電影。因為電影里面慣常的沖突和矛盾,二舅也不是沒有,但是他不夠多,不夠密集,所以,這部電影拍出來之后,我覺得可能效果不會那么的好。上午我有幾個編劇還有一個導演在跟我聊,但是,我整體來講也不是很熱心對這件事情。
像差不多我學生這么大一個群體,據我的了解,他們大部分人是在城里長大的,絕大部分人基本上都從來沒有在農村長期的生活過的經歷,除了旅游去農家樂那種之外。所以有一些從小生活在農村的80后、90后,有些感慨,我非常理解。
他們現在的學生,也在那兒瘋狂的發朋友圈。他們思考的不是城市化的問題,不是我們這個國家時代轉型的問題,不是鄉愁的問題,他們把二舅的這種東西,投射到了自己高考復讀,投射到了自己考研失敗,投射到了自己容貌焦慮,投射到了自己身材焦慮身上。
所以,這個我是沒想到的,但是這個我也還沒跟二舅說的,但是我估計我跟他說了,他應該能挺開心。
二舅最開始的態度就是拒絕,因為他覺得他不值得拍嘛,他覺得只有明星才可以拍視頻。后來我說,有可能對我的一些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他就同意了。
同意了之后,有兩個地方是反對的。第一個,他做了竹簽給人算命這件事情,他是免費的隨便給人算算,但是他這是在社會上提倡搞封建迷信,他比較介意這件事情。后來,跟他說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才同意。
最介意的還是,他跟那個女人那一段。在我這種年輕人看來,好像我沒有覺得是一件多么不堪的一件丑聞。二舅他沒有說不讓我們發,他是根本就不告訴我們,但我們整個鄉鎮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全都知道這件事情。
我也曾經想要不要不放這一段,這個倒不是考慮流量的原因,是因為我如果不放這一段的話,好像把二舅塑造的就是除了他的身體不方便之外,他好像成了一個完人,我覺得這個好像是不真實的。
所以,我想呈現一個更真實的、義氣的一個二舅,所以他抽煙,我就讓他隨便在鏡頭里面抽。因為二舅平時從來也不上網,他也不知道B站是什么,所以估計他也看不到,但是我其實還是有點心虛的。
后來,我跟我媳婦兒給他打了好幾次電話,告訴他很火,但是B站啊、熱搜啊、排行榜啊、微博他都聽不懂,他咿咿呀呀的,其實我也聽不明白他到底說了啥,他好像沒什么感覺。
整個村子就很平靜,可能很多人在瘋狂的刷朋友圈,但是老人們都是六七十了,七八十了,也不用微信,所以,整個村子我估計可能知道的人就他一個,他也沒感覺有什么。
自媒體會收獲很多負面,沒有當老師好
我的職業經歷沒什么可介紹的,我大學畢業之后就來北京,來北京之后一直就當老師到現在,就很平淡。
我轉型是因為我以前我在當老師的時候,偶爾兼職自己表達欲比較洶涌澎湃的時候,就會偶爾發發。后來,從上一個單位離職了,可能發的頻率稍微的高了一點,現在的收入來源就是發視頻也會有一定的收益啊。
因為我的數據還算是看得過去,所以也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沒有以前在單位的時候工資高。從心態上來說的話,還是當老師好吧,做自媒體從心態上來講,完全沒有當老師好。
當老師的話,你接觸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多好玩啊,你永遠跟18歲在一塊,無論你今年是20歲還是30歲還是80歲。因為我一直教高三,永遠跟18歲在一塊,你自己也會變得比較年輕。
如果做自媒體的話,還是會有很多負面的這種評價和私信。我感覺,B站已經算是一個非常友好的平臺了,但是整體來講,免不了還是會有這種聲音,但有的時候你越解釋,就會反而適得其反。從心境上來說,當老師還挺好的。
我覺得不應該拿我跟董老師(鈦媒體APP注:新東方在線直播間老師董宇輝)比。因為董老師他這個是有可持續性的,他一直能給人啟迪,特別好,能給大家帶來物美價廉的一些好貨。
我以前一直是做亂七八糟的、各種莫名其妙的選題,二舅的這種打動人心的選題,我是做的很少的。所以爆火一兩天之后,就歸于沉寂,我接著去做我其他的視頻去,所以,我肯定跟他是沒法比的。
當老師幫助還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被要求從別人設身處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你當了十年老師之后,就已經養成了這種思維,你在講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腦子里面永遠沒有裝著自己,永遠想的是對方在想什么。
我講的那些高考試題,我都做了多少遍,我快背下來了,我當然知道了。每一次你都得想,如果他是一個基礎非常差的學生,他在想什么,如果他是一個水平非常高的一個學生在想什么。所以這個長期的一種訓練,對我做自媒體,可能也有一點點的幫助。
我其他的學科學的都不怎么樣,我從小到大就歷史比較的好一點,也比較感興趣,可能也比較擅長把一些枯燥的東西講的稍微有意思一點,所以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
因為我是一個老師,所以老師在本質上是一個翻譯者的工作,就是把一些相對比較晦澀的一些知識翻譯給學生,所以我很適合當一個翻譯,我跟二舅說的所有的話都是他能夠聽懂的一些話。不會跟他說精神內耗這種非常難以解釋的詞。
單位受到了“雙減”政策的影響,我沒有受到“雙減”政策的影響,我在以前那個單位其實還做的挺好的,所以沒受到什么影響,我總是會做一件事情做的很久了之后,就會覺得想再嘗試一點別的東西。
我剛剛度過30歲的生日的時候,我可能比較大的震動,一下子感覺自己30歲了,而立之年,應該立起來,所以就莫名其妙的,一時沖動就離職了。
我看的比較多的還是賈樟柯的那幾部電影,《小武》都看了多少遍了。我當然喜歡賈樟柯了,但其實,賈樟柯的生活并不是我從小生活的生活,因為賈樟柯的生活是縣城的青年。他大部分時候都是灰蒙蒙的縣城的青年,但是我從小是在農村山村長大的。
我的生活的地方在物質和精神上要比他更加的貧瘠一點,但是賈樟柯這個人,好多時候拍一部賠一部,然后拍的這些玩意,也不嘩眾取寵,拍的這些東西還老讓我哭得稀里嘩啦的,所以我就很想給他磕個頭。因為我覺得我做不到他這么酷,他實在是太酷了。
我沒有想過放棄,因為我從上一個單位離職了,然后你又來干這個,開弓已經沒有回頭箭了,你再混不下去了,回老單位有點灰頭土臉,其實是面子上覺得有點掛不住。
我在B站發布視頻之前,是在所有平臺都發布視頻的,但是發了有幾個月的時間,發現好像在B站發是更好的。因為它的社群文化特別好,很多也都是一些年輕人,所以就很多獨立的思考,然后和UP主的黏性比較強,而且也非常非常熱心。
我發的視頻,我總感覺一兩分鐘講不清一件事情,發了很多視頻都是八分鐘、九分鐘、十分鐘,所以我也只能在B站發,要不然我去哪兒?
我也認識一些B站UP主,可能大家最最看中的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播放量,當然就是彈幕。這個彈幕文化,我覺得真的是很能很能打動我們創作者本身。有的時候,你會反反復復的一遍一遍的看那些夸贊你的一些彈幕,被你的作品打動了,被你的作品給逗笑了的那種彈幕,這個可能比掙更多的錢更有成就感。
B站有一些不是頭部的UP主,不是腰部的UP主,粉絲非常少的,也堅持在B站為愛發電自娛自樂很開心,我覺得就跟它這個生態,跟他這個社區文化有很大的關系。
希望熱度趕緊下降,二舅的生活不被打擾
在這個時代,我覺得做事情沒有必要做得那么絕,榨得那么干凈,“花未開全,月未圓”,反正就是留點東西不好嗎,大家都安安靜靜的生活,非得看到那個不愉快的結尾才開心嗎。
以前,看過山東的大衣哥和拉面哥,尤其是那個拉面哥,全網爆火,整個他們村,整個鄉鎮被圍堵的水泄不通,現在沒一個月的時間所有人都走了,一地雞毛。我是非常擔心這個,所以,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二舅住在哪個村子里面,不想讓任何人找到他,我就希望他安安靜靜的。
如果有人說,要再給二舅拍個紀錄片,他還拍啥呢,我不都已經拍完了嘛?你要是拍的去了,那么專業的攝像團隊,浩浩蕩蕩的進村子里,大家不都知道二舅住哪了嗎?我對這個東西還是非常擔心的。
二舅沒有應對媒體,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曝光,突然被推到聚光臺下的準備,他會非常的驚慌失措。因為他不是一個喜歡侃侃而談在大家面前吹牛的人,這會讓他變得不自在。
“二舅”這個視頻,讓我收獲最大的,就是我感覺我有點認可我自己了,我感覺自己有一點點酷,因為,你打一開始就覺得他播放量非常的低,你還執意要做,你就站住了,你沒有跪下,結果,沒想到播放量還比較高,你又把錢掙了,你站著你還把錢掙了,所以,就會對自己有一點點心理上的這種自我認可。
以前的視頻,大家還是主要獵奇的心理點進來看的吧,但是我感覺這個視頻,我就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一種認真,很多人花了很長的文字來分享自己的生活,看的我很感動,內心甚至有一點惶恐,滿腦子就覺得我配嗎。
做這個視頻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想做,我從來沒想著來教育社會,教育大眾,我哪有那個本事啊,我也沒想著拿這個東西來教育我的學生。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不是完全的純潔無暇的,我還沒有達到經濟上能夠獨立到完全不在乎流量的那種程度,中間我也曾經動搖過一下。
因為我在這個視頻完全做完了之后,我的標題本來定的是《我的二舅》,我覺得一句廢話都不要有,就叫《我的二舅》,你們愛看不看。但是,最后那一刻我又有點動搖了,我的這種流量焦慮又起來了一點點,所以我又把這個標題改成了現在這個。
以前的人日子過的比較的窮,物質生活也非常的貧瘠,但是他們都生活在農村,一個非常好的人情社會,而今天的年輕人有一部分苦,是老一輩的人沒有吃過的,就是他到一個大城市,他去異鄉去漂泊,在這中間經歷的各種各樣的這種人情的冷暖,這種漂泊感,這種深深的鄉愁。我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也正在承受一些我們父輩所沒有承受的經歷過的一些苦。
我是完全完全能夠理解的,有些人選擇躺平。我只能說我不選擇躺平,我也會努力的讓我的孩子不要躺平,但是人各有志,我沒法去教化大家,我又不是菩薩。
我教了這么多年學生,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現在00后的孩子,你千萬別跟他說教,他根本都不搭理你。他哪怕表面上你是老師,給你點面子,暗地里他對你的這些說教是不屑一顧的。
可能比較好的方法,是你自己做出個樣子來,去感染大家,所以,我也是通過主動靠近二舅去了解他,去扒開幾十年前塵封的這種往事,來對進行一次自我的一種治愈,自我的一種救贖吧。
二舅沒有根治我的精神內耗,他短暫性的治愈了我的精神內耗,我以后還會不會有精神內耗我也不知道,沒有人可以靠別人根治自己心理上的頑疾這種精神內耗。
我的精神內耗挺嚴重的。我有時候經常會瞻前顧后,會有很多的這種遺憾啊,甚至有的時候會有一些非常悲觀的這樣的一種態度。我從小我就一直在思考這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我從小一直有一種強迫癥,非要給我的人生加一個標準,就是我到死之前,我必須得活成一個什么樣。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曾經給自己小時候定了一個標準,我死之前我必須得掙夠一千萬,或者我死之前,我至少要讓中國50萬的人知道我的名字,那不就是名和利嘛,或者說,我死之前我一定要創辦一家公司,無論多小,我都要創業一次。
但后來,慢慢地,也是從二舅這個身上,終于找到了一個,現在這個階段,我認為比較好的一個評價人生終點的一個標準,就是飽滿嘛。
我當前的精神內耗就是,我生活在北京這么大的一個城市,我一直在平衡出人頭地和過好自己的生活,我一直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有的時候會偏向那邊一點,有的時候會偏向那邊一點,猶豫不決。
而且,我每天晚上都會在想,我今天晚上我睡著了,明天醒過來,我的爸爸媽媽,我的爺爺都會,我的二舅,我的姥姥都會離死亡更近一天,我其實睡覺之前,很少會想自己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想他們,十幾年了,一直會想這種事情,所以整個人生有時候就會比較的悲觀,我的精神內耗主要就是來自于這些方面。
年輕的時候,我會在自己某一個時間段給自己定一個格言,你比如說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太浮躁冒進了,就會在手機上自己做一個封面,做一個壁紙,上面寫著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然后有的時候做,一些事情沒想好我就開始做,做完了之后又后悔,又想放棄,就會寫一句謀而后定,行且堅毅。
其實我最想表達的四個字就是莊敬自強。生活當中有很多人你看他,他受不了了,他喝了酒,他就哭,他哭了之后他就鬧,他會找人發泄啊,但其實這樣的東西一丁點都不妨礙他在生活當中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照樣把自己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甚至對社會的責任扛在肩上。
我小時候沒有覺得二舅挺厲害的,一下子來北京工作了十年,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疫情連續三年沒有回家,然后,一下子回家之后,突然間感覺就不一樣了,就是有很長一段時間遠遠的離開他去看,又對比自己城里的一些生活,在職場當中遇到的一些人。
所以,一下子突然間感覺感慨就比較多,就感覺他這個形象好像跟以前不一樣了。然后又跟我媽跟我大姨問了很多二舅小時候年輕時候的事情,我突然發現,我以前完全不知道這些東西,一問原來是這樣。
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這個視頻的熱度以最快的速度下去,然后網上千萬不要有任何人爆出我二舅是哪個地方的人來,然后突然間闖到二舅的家里面。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李程程)
原標題:《對話“二舅”作者衣戈:創作背后是他永遠無法擺脫的精神內耗 | 鈦媒體焦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