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北這個小鎮生產的包包,橫掃了全球女人的衣櫥


“南義烏,北白溝”,這是流傳在商貿圈里一句話。
義烏作為我國著名的小商品市場基地,在世界范圍內都赫赫有名。而地處河北省保定市的白溝鎮,則以箱包產業而聞名于世。
這個距離首都北京一百多公里的小鎮,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來,爬坡過坎,櫛風沐雨,發展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

圖源/白溝和道國際箱包城
目前,白溝鎮已經擁有原材料、輔料供應,設計研發,電子商務及倉儲物流等完整的產業鏈條。區域內從事箱包相關的企業1萬多家,輻射周邊從業人員共150萬人,年交易額1200億元。
每年,從白溝鎮產出的箱包多達8億只,占全國箱包生產總量的40%以上,產品遠銷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箱包,從白溝鎮出發,跨越山河,漂洋過海,到達全世界人民的手里。
01
小白溝,大市場
二十世紀70年代末,因著地理優勢,北京、天津的一些自行車生產企業找到白溝鎮的人,為其縫制自行車座的皮套,一些人便在這時學到了皮質商品的制作手藝。閑暇時,他們還會回收一些舊的皮具,自己加工成小配件拿到集市上去賣。
改革開放后,這些有著獨門手藝的商人,憑著敏銳的嗅覺,發現經濟發展起來了,跑市場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大家對手提箱、手提包的需求很大,做這個正是時候。于是,這一批人紛紛依靠著自己制作皮具的手藝,轉行做起了箱包。

小小的村鎮里,一個帶一個,親戚帶親戚,越來越多的白溝人參與到了箱包的行業里來。
白溝鎮的箱包產業,開始萌芽。
剛開始,沒有名聲,大家做好了箱包,便由自己家人拿著樣品去周邊城市的商場進行推銷,有人看中了,就拿著訂單回來開始批量生產。
一時間,“家家倒商品,人人搞推銷”的情形在白溝鎮風行。
漸漸地,白溝鎮的箱包有了名氣,很多外地客商自發地來到這里看貨,下訂單。那時候,人們大多都在石橋坑擺攤,后來延伸到附近的8條街巷,形成了小規模的專業化市場。

圖源/人民日報
當時的“一坑八街”有多火?
孫宏建回憶起小時候自己常去的一家汽水店就在石橋坑附近,市場的紅火帶動了周圍的小店鋪,生意好的時候,店主專門雇了10個人幫顧客開汽水瓶。
那時候,白溝鎮的大街旁,停滿了來進貨的大卡車,數下來不少于一百輛。
石橋坑一連火了10年,直到1993年,由政府牽頭,白溝箱包交易城拔地而起。

現在的白溝箱包交易城 圖源/遠川出海研究
在白溝箱包交易城,你能看到110個大類、4000多規格、1萬多種的不同包包,比如化妝包、經理包、西服包、文件包、學生包;迷你包、月牙包、太陽包等等。
白溝鎮地處京津冀腹地,不僅交通方便,市場信息也四通八達。只要國內有新款包包上市,白溝人必定能拿到第一手消息,當天這款包包就能在市場上看到。在白溝箱包交易城,不管是廣州、香港,還是深圳的流行款式,都能找到。

此時,白溝箱包已經在全國的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都打開了銷路,在北方地區更是有壟斷地位。在白溝鎮,也已經出現了原材料、輔料商販,以及印花、剪裁、設計等工種的鋪面,有了專業的銷售隊伍。
從單一的制造和銷售,到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白溝鎮箱包的這一次跨越,非常成功。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憑著多年良好的口碑和各大博覽會的宣傳,白溝箱包走上了世界舞臺。
02
網絡和直播,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沒有人記得白溝鎮的第一家網店是什么時候開的。
2003年7月7日,淘寶推出。2004年,白溝就已經有了網店。
趙志剛2005年來到白溝,在一家箱包加工廠呆了一段時間,熟悉了運作流程后,趙志剛招來20多名工廠,自己辦起了加工廠。剛開始的那段時間,廠里的訂單都來自線下渠道。后來白溝開網店的人越來越多,趙志剛的加工廠也接到不少來自淘寶商戶的訂單。
最初,白溝很多加工廠對網店不信任,不敢接單,直到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海外訂單驟減,每家工廠都囤積了不少的貨物。為了盡快把積壓的貨品消耗掉,許多加工廠主動聯絡網店,開始合作。
那時候,淘寶火遍大江南北,網店的生意也十分紅火。白溝的箱包雖然去不了海外,卻在淘寶上風生水起。網店的訂單不僅彌補了白溝缺失的海外市場,還使許多加工廠的訂單暴增。
2013年時,趙志剛的加工廠一年產值300多萬元,其中有一半的訂單都來自網店賣家。

拉鏈生產車間 圖源/保定日報
依靠著自身的優勢,白溝鎮也在慢慢轉型,從“過去家家戶戶做包,現在家家戶戶賣包”。2013年時,白溝鎮就有網店幾千家,統統在賣包。銷量好的店鋪,每天的訂單有時候能超過5000件,單日銷售額最高10萬元。
郭少華是位“包二代”。父親從1997年開始從事箱包行業,主要做的是線下市場。2009年,郭少華開始接手家里的生意,便把目標定在了電商平臺。經過4年的摸索和發展,郭少華家里的箱包訂單,有三分之一來自網絡電商。

2020年,被稱為“直播元年”,白溝鎮也在積極行動。
如今走進白溝的國際箱包交易中心,會發現里面每家店鋪都搭建了直播間。
雪晴是在2020年初開始做直播帶貨的,偶然因為一條短視頻的火爆,雪晴的店鋪一下子賣出幾千單。如今,雪晴已經是白溝箱包直播平臺TOP3的商家。
李佳直播的思路不太一樣,她沒有選擇光鮮亮麗的直播間,而是直接去了加工廠。
車間里的工人正埋首制作箱包,李佳則在一旁直播,向人們展示箱包的加工過程,讓粉絲們“云監工”。這一招,很打動當下的年輕人,店里的銷量自然越來越好。

圖源/紀錄片《親愛的包包們》
不管是網店,還是直播,白溝的箱包都從傳統的銷售模式,煥發新生,延綿不息。
03
白溝箱包產業鏈上的“隱形”冠軍
在家家戶戶都做包、賣包的白溝,還有人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宋鳳鳴,是一家人造皮革公司的董事長,在白溝的箱包市場打拼了幾十年。他不做包,也不賣包,他專門給做包的人提供原材料。
在他公司的樣品展示室里,兩層的大展架上掛滿了為國際大牌,如GUCCI、LV、MK等提供的皮革樣品,多達3000多種。
宋鳳鳴說,奢侈品牌對皮革的要求非常之高,一張需求單發過來最多的有30多項指標。所以,在宋鳳鳴的公司,質量,是第一標準。
“要想出品牌先要出質量?!?/strong>是宋鳳鳴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也因著高需求的品牌商,宋鳳鳴的公司在皮革的創新和研發上,下過很多苦功夫,得益于此,他們每年都能在合成革生產工藝中,獲得十多項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

圖源/昊明皮革官網
有人在原材料上使勁兒,有人在產品方面刻苦鉆研。
在眾人都往時尚消費市場擠的時候,李金祥的公司另辟蹊徑,選擇了主打樂器箱包。25年來,金川樂器箱包公司一直專注于此,樂器類的箱包占公司總銷量的80%以上,其高端類的民樂箱包在全國同類產品的占比達到50%之多。

圖源/金川樂器箱包官網
這源于,在箱包的設計上,金川經常會和國家級演奏和樂器制作大師合作,這使得他們做出來的箱包,更符合專業人士的使用需求,自然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
在國內,只要提到樂器箱包,可謂無人不曉金川。
李金祥說,在未來,金川會繼續努力,在世界范圍內爭取做到前三,讓金川成為世界樂器箱包領域的知名品牌。
我們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
04
從無牌到自主品牌
很長一段時間里,白溝鎮的包都沒有牌子。市場上哪個牌子的包賣得好,就拿來借用;市場上哪個牌子出了新款,買個樣品回來,稍加修改立馬投入生產。
那時候,還有人專賣各種商標,想用哪個牌子,應有盡有。
對于普通商家而言,要自主設計,打造品牌成本太高。而且交易城里,同類商家聚集,很容易就被抄襲了。直到現在,這種現象依舊存在。交易城里,很多商鋪的門口都掛著簾子,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左鄰右舍把自己的包樣抄了去。

圖源/遠川出海研究
其實早在1996年,白溝就提出了要做品牌的路子。40多年間,有成功,有失敗。
“三只鳥”的文字、圖案商標,是常艷平在2002年注冊的。她重金請了兩位設計師來操刀,丈夫則從銷售隊伍里抽身,親自去到車間里,對每一道工序都一一過問,仔細查驗。
十年砥礪,“三只鳥”的圖案商標終于在2013年獲批。這10年間,常艷平曾用一朵“五月花”代替鳥的圖案,卻沒想到當年訂單減少了兩成。
“老客戶就認準老標識。”這件事,也讓常艷平知道,品牌的重要性。如今,“三只鳥”已成為省內著名商標。在箱包行業內,也是名氣不小。

圖源/長城網
幾年前,楊洺從父母手中接棒,成為了家族箱包產業的主理人。身為85后的他,品牌意識強烈,接手后就一直在研究原創品牌。
偶然間他接觸到了工業設計,專門聘請了行業內的知名設計師來創立品牌。2019年,在河北國際工業設計周上,楊洺創立的C.LI品牌大放異彩,60余款原創女包都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極高評價。
在去年的一次網絡購物節上,C.LI品牌女包4小時賣出4000多單,成交額上百萬。
這,都是原創設計帶來的光芒。
從無牌到冒牌、貼牌,再到創立自主品牌,白溝鎮的箱包再一次飛躍。如今,白溝鎮有1500多個自主品牌,其中河北省著名商標37個、河北省名牌11個。

圖源/遠川出海研究
白溝箱包,正在從“白溝產品”向“白溝品牌”轉變。
即使前路布滿荊棘,小白溝也不懼困難,一定會有大作為,成為京津冀區域的一顆明珠,中國箱包產業走向世界的窗口。
超級鄉村研究所
白溝鎮綜合評分: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保定市白溝鎮:“中國箱包之都”40年的蝶變之路
[2] 受冷落的河北白溝:“箱包之都”傳奇如何續寫?
[3] 白溝新城:箱包之都 從“新”出發
[4] 人民日報 | 白溝跨過坎坷轉型路 箱包之都實至名歸
[5] 小鎮出海 | 白溝鎮何以成為世界包都?
[6] 【走訪淘寶村系列之一】河北白溝:箱包的大生意
[7] 白溝往事:疫情與直播漩渦之下的南北商業邏輯之爭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