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代地王,爬進ICU

作者:云潭,編輯:小市妹
曾經豪擲百億拿地,如今1.88億都還不起。曾經風光無限,獨占鰲頭,當下卻令投資者在風中凌亂。
融信創始人歐宗洪是千億房企掌舵者,是斜刺里殺出的地產黑馬,同時也是中國單價“地王”制造者。如今,卻成為房企“暴雷”名單中的一員。
融信迅速崛起和赫然墜落,因“地王”起,也因“地王”衰。這位莆田商人,在房地產浪潮的沉浮起落中,譜寫出一部“地王血淚史”。
【專拿“地王”】
作為閩系房企的佼佼者,融信堪稱“地王收割機”。
2016年8月17日,備受矚目的上海靜安區中興社區地塊競標開拍,由于地處核心位置,周邊配套優越,這幅地塊吸引了萬科、仁恒等“十八路諸侯”競相角逐。
經過多達400輪的競價后,融信依舊敢于出價,最終以110.1億元擊敗各路豪強,順利拿下這塊土地,其至今仍保持著10.03萬元/平米的中國單價“地王”紀錄。更令人震驚的是,其自持部分樓面價更是達到14萬元/㎡以上。
坐鎮后方的歐宗洪,帶領融信一戰成名,聲名鵲起,而110億的總價,幾乎是其2016全年銷售額的一半。此后,融信馬力全開,2017年一年,又拿下78塊土地,耗資近400億。
其實,在剛剛進入房地產江湖時,歐宗洪就是個愛好大場面的人物。2007年,他以15.5億元總價、9953元/平米的樓面價斬獲當時的福州單價“地王”。要知道,當年福州商品房成交均價才6802元/㎡。
靠“地王”名氣刷聲量,展示實力秀肌肉,歐宗洪一番操作下來,融信“地王收割機”的名號不脛而走。
伴隨著瘋狂拿地,其銷售額也迅速攀升,從2015年的100億出頭躍升到了2018年的1218億,成為新晉“千億黑馬”。
2021年,土地“兩集中”政策開始實行,恰逢疫情后地產銷售回暖之際,歐宗洪再次開始他的豪賭之旅。
在杭州首次土地集中出讓中,融信聯合濱江拿下7宗地塊(3宗單獨獲取、4宗聯合獲取,后期主要由濱江操盤),總面積30.74萬平方米,花費228.53億元,拿地金額和地塊規模均位居開發商首位。

一時間,殺瘋了的融信頗有“地王”再來的豪氣,愛場面的歐宗洪高調宣傳,烘托氣氛。據說當時拿到一塊地,企劃部門就寫一封信,大肆傳播。但在一心一意、梅開二度、三生有幸、志在四方4封信之后,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高調拿地,實則是在刀尖兒上跳舞。土拍過后,有投資者向濱江集團董事長戚金興提問:“凈利潤能有幾個點?”戚金興十分坦率:“要努力做到1%-2%的凈利潤水平。”

一時間,這番言語在地產圈炸開了鍋。其實,他在2020年底就公開表示:“濱江集團利潤5%已經算高了,其他兄弟單位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數字 。”
濱江集團是杭州地產一哥,況且要努力才能做到1%-2%的凈利率。而按照融信獲取的土地金額和面積計算,其樓面價高達7.4萬/平米,加上規劃、設計、建設、拆遷等等成本,售價至少要10萬-12萬才能盈虧打平。
考慮到當前杭州新房平均價格為4萬/平米,融信這些地塊后期的開發無疑將遭受高成本鉗制。
縱觀歐宗洪的地產發家史,他2000年從莆田起步,到福州拿“地王”嶄露頭角,再到征戰上海灘,擊敗各路豪強,創造中國“地王”紀錄,一路在地產最后的黃金期急速飛馳。
但這些高價拿下的地塊,也給融信埋下了禍患,最終將反噬自身。
【商海渡劫】
“我的人生經歷中,失敗是最寶貴的經驗。只有失敗的時候,才會去想自己為什么會失敗,會想怎樣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重新站起來。”
歐宗洪喜歡把自己比作一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人。這或許與他年少家貧,歷經諸多磨難有關,亦或者是他對地產周期的某種隱喻,他相信即便經歷過歷史上多次調控后,大筆押注地產依然可以高歌猛進。
潮起時用力過猛,而潮落時卻不知收斂,閩系商人的激情和勇氣,帶領他們登上巔峰,如今卻又墜入深海。
歐宗洪第一次拿下“地王”后,2007年9月,樓市調控政策來襲,令福州樓市成交量“腰斬”。歐宗洪不得不以損失7000萬元定金的方式,將地塊退回,以挽回損失。
一切皆周期,但歐宗洪似乎不信邪。2016年拿下的中國“地王”項目,后期因資金短缺,悄悄將其轉讓給萬科操盤,而相比自持14萬元/平米的樓面價,最終13萬/平米的售價,面粉價還高于面包,只能讓開發商“打碎牙齒往肚子里咽”。
萬科高級副總裁、上海區域首席執行官張海就曾表示,單價13萬元/平方米,這是個“不賺錢的價格”。
目前,該項目融信權益占比已降低至34%,且去化艱難,開發周期被迫拉長,沉淀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融信中國項目開發情況,來源:融信中國2021年年報
“我們一直想把激進這個帽子摘掉,一個地王就把我們搞得夠嗆。我們不是激進,我們還是很穩健的。”嘴上一套,但實際行動時又想豪賭一把。
2020年,史上最嚴地產監管政策出臺后,融信依舊大舉拿地,試圖抄底疫情后的地產復蘇。然而在杭州,相同的劇本又再次上演。
濱江與融信聯手斬獲的4宗地,融信后續退出了其中的3宗地。“濱江收回股權動作是被動的,聯合拿地后,合作方支付不出土地款,所以只能被動接手。”濱江方面頗為無奈。
拿地時風光無量,大筆押注;拿地后又囊中羞澀,無奈轉讓。徒有“地王”的虛名,卻無開發“地王”的實力。
幾番折騰后,可以看出歐宗洪的手法,通過高價拿地彰顯“實力”,霸占各類排行榜,提升曝光度,進而驅動銷售額快速膨脹。
但幾番折騰后,融信權益占比過低,高成長背后實則是“虛胖”。克而瑞統計的2021年房企銷售額排名中,融信權益銷售額占比僅64.7%。

▲融信中國資產權益情況,來源:融信中國2021年年報,單位:千元
作為首批三道紅線全為“綠檔”的房企,融信也曾令外界側目。但這離不開歐宗洪高超的“財技”,利用大幅提升少數股東權益,降低凈負債率,這是許多高周轉房企慣用的“伎倆”。
2021年末,融信中國少數股東權益高達339.76億元,而母公司股東權益竟然只有183.05億元,占比接近七三開。這才換來了“凈負債率進一步優化為66%”的“優秀”表現。
表面光鮮,真實情況卻是外強中干,隱憂無限。
去年底,融信現金儲備已不足以覆蓋短期借款,且還有一部分為受限資金。歐宗洪真正可動用的流動資金不到百億,而其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高達227.3億元。危機的征兆已然顯露。
正所謂“盈虧同源”,商海沉浮的玄妙就在于,人們能夠賭對周期,也會踏錯周期。
當下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恐怕已經比歷史輪回中的任何低谷期還要悲觀。地產周期走勢已經脫離中軸線,掉頭向下。
歐宗洪可以驚險趟過以前的地產低谷,但這一次,他的“成功恐怕再也難以復制。”
【跌落神壇】
曾經一口氣百億拿地,如今連不到2億元的利息都還不起。以前揮金如土般的豪氣消弭殆盡,空留股債雙殺的慘淡。

進入2022年,歐宗洪執掌的融信迎來多事之秋,境內外債券相繼暴雷。7月10日,公司公開表示,兩筆境外債共計2786.55萬美元(1.88億元)的利息未按時支付。
往前六天,融信兩筆總金額為21.5億元的境內債未按時兌付,展期一年。但接下來,歐宗洪還有更多棘手的問題要處理。
7-8月,2筆境內債到期,剩余本金合計29.5億元;10月,1筆6.88億美元(47億元)債到期,這將令他更加頭疼。而未來一年內,到期的境內外債券總額高達166億元,對于手中僅有百億現金的歐宗洪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除了債券,今年以來,公司共有5筆商票持續逾期,金額從幾十萬到近千萬不等。更何況融信還有283個項目需要建設,這應該是讓歐宗洪更加焦慮的事情。
6月中旬,上海嘉定融信海納印象項目的業主發現,工地大門緊閉,已停工超過7個月。更令他們震驚的是,項目預售資金監管賬戶余額僅6億元,而尚未發放的三四期貸款5.97億元,兩項相加也恐無法支撐樓盤完工,爛尾風險陡增。
“世人多為功名累,只有金銀忘不了。”愛慕“地王”的虛名,崇尚激進式擴張讓如今的融信深陷困境。股債雙殺,債權、股權融資受限;銷售端“供血”也是更加困難,今年上半年,融信中國合約銷售額僅387.37億元,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閩系房企一直是地產江湖一股奇特的存在,他們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如今盛席華筵終散場,他們又快速從山頂隕落。
歐氏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在地產上升期蒙眼狂奔,創造一個個從草莽到英雄的財富故事。然而,他們在地產大潮退卻的當下,迎來人生命運的轉折點。
歐家三兄弟中,大哥歐宗金創建福建歐氏投資集團,行事低調;二哥歐宗榮治下的正榮已經暴雷;三弟歐宗洪掌舵融信,如今深陷債務泥潭。
他們以驚人的膽識,敢于承擔巨大風險,在商海搏擊。通過債券股票貸款融資,靠“借錢”加杠桿驅動龐大的商業帝國,狂飆突進之后才發現是一座空中樓閣,危機終于在政策趨緊和行業寒冬期爆發了。
“地王背后都是一部血淚史。”在地產寒冬之際,融信這個“地王”制造者正跌落神壇,泯然眾人。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