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澤湘:新制造與“高校經濟”
·高科技產業、科學中心、科創經濟……這些需要的資源主要來源于高校,“高校經濟”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國內的大學科技園還普遍存在人均產值較低、利潤少等問題,這說明我們這條路還沒有走通,還需要繼續探索。
·由年輕人主導的C端產品創新將引領傳統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
李澤湘被稱為最懂創投的教授,他不僅創辦了固高科技,還投資孵化了多個獨角獸企業,其中最為大眾知曉的便是大疆科技。作為香港科技大學工程與計算機專業的教授,他多年來不斷探索產學研結合之道。2014年,李澤湘聯手其他兩位教授在廣東松山湖創立 XbotPark機器人研究院,希望通過鏈接內地、香港及全球高校、研究所、企業、上下游供應商資源,從源頭開始系統性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目前已經孵化出云鯨智能、海柔創新等多家硬科技企業。
下文節選自李澤湘近日在XbotPark活動上的演講,澎湃科技獲授權發布。
“高校經濟”將引領未來產業
在我們這邊土地上,過去40多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民營經濟的發展是這些變化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2001年中國加入 WTO 后,各地利用資源優勢全面招商引資,開啟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展。到了今天,我們也都直到過去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期,后面怎么走,該用什么模式來實現持續發展?這些年我去了國內很多地方,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大家都在探索未來20年該如何進行產業布局,其中有幾個關鍵詞,包括高科技產業、科學中心、科創經濟等,而這些需要資源主要來源于高校,所以我用“高校經濟”來概括,我覺得“高校經濟”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用毛主席當年分析中國社會階級的邏輯分析現在的高校人員,我們會發現:我們發展高校經濟所應當依靠的最扎實的群眾基礎,其實就是人數最多的研究生與本科學生。在他們之中,選擇升博的只是少數,更多的人會選擇就業或創業。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成長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國家也十分重視相關問題,從1991年至今,全國范圍內已經建立了169個國家級高新區,而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也有百余個。為貫徹“十四五”規劃,科技部與教育部更提出探索“學科+創新+產業”的創新模式,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基礎,開展未來科技產業園建設試點。國家對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高校經濟停滯不前的五點原因
但目前國家高新區的發展實際上還存在著很大的改進空間,以深圳高新區為例。深圳高新區形成“一區兩核五園”的發展格局, 共占地159.48平方公里,2020年GDP達7063億元,其中不乏出色的高校、研究所與企業。但他們之間的聯系較為薄弱,缺少互動。與國外發展成熟的斯坦福研究園相比,依舊相對落后。
同時,國內的大學科技園還普遍存在人均產值較低、利潤少等問題,這說明我們這條路還沒有走通,還需要繼續探索。雖然我們也看到近十年來大學生自主創業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但創業領域大多偏向教育、文娛與零售業,硬科技方向相對較少。
有些高校在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真正注冊公司、存活、走到A輪之后的公司卻寥寥無幾。同時,意在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互聯網+”大賽也有著同樣的問題。舉個例子,六屆金獎項目最終注冊成立企業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更勿論成為成熟公司的企業數量了。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五點:
一是學生生活閱歷不足,只停留在學校,對市場把握不夠,缺乏深度調研的機會,抓不住有市場價值的問題,有些是在實驗室里拍腦袋想出來的;
二是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撐,沒有形成自己的技術壁壘,同時沒有完整的供應鏈,產品迭代困難,好不容易定義了自己的產品結果別人山寨了,也不知道怎樣利用供應鏈去將產品落地;
三是無法長期組成一個跨學科的,多方面兼顧的團隊,學校是分專業培養學生,學生們只有在準備比賽的時候才會和不同專業的同學在一起,比賽結束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專業,該干啥干啥;
四是沒有一個沉浸式的環境讓學生真正接觸創業,依舊停留在學校之中,我們說要在一個聽得到炮聲的環境下才能訓練出好的士兵來;
五是缺乏能引導、陪伴學生,讓學生融會貫通的導師團隊,導師團隊需要既有教學研究經驗,還需要有產業企業經驗。
新工科教育的實踐探索
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高校經濟”的路上,從1992年香港科技大學創立的自動化技術中心(3126實驗室),到后來的深港產學研基地與固高科技,我一直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2014年,我和高秉強教授、甘潔教授在東莞松山湖創立了XbotPark機器人基地,就是希望讓有夢想、有創意的年輕人在這里探索怎樣創辦自己的公司。
至今,這里已經孵化出了60多家硬科技創業公司,其中15%已經成為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涵蓋智能家居產品、寵物智能用品和智能運動產品等多個領域,總市場估值超過了800億,其中包括首創了「掃拖一體機」品類的云鯨,日本智能家居產品線上銷售第1名的臥安,天貓“戶外電源”TOP商家EcoFlow,倉儲機器人知名品牌海柔創新等。
經過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大灣區制造業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供應鏈,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C端產業產品創新能力不足,B端產業利潤空間有限的問題,由年輕人主導的C端產品創新必將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但培養硬科技創業人才要想真正取得成效,需要從新工科教育開始。新工科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打個比方,用現代的眼光看黃埔軍校,它實際上很不像個軍校:學生只讀幾個月,也沒有這個很完整的一套教育體系。但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學了馬上就用,邊學邊用。學生學了幾天,就直接去打仗。這樣的模式在今天被稱為“項目式學習”,這是新工科教育的根本。
再借用“農民運動講習所”來打比方,當時它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訓練一班能領導農村革命的人材。如果我們跳出當時環境再來看,會發現農講所的教化方式實際上就是找到一群適合干這件事情的人,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去提升他們的能力,這樣因材施教的方式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在1925年底時,毛主席針對湖南當地農民運動的一次深度分析。如果能把這套思維運用到商業之中,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客戶調研來尋找、發現問題,會成為設計思維的一次非常出色的應用。
富蘭克林歐林學院是美國馬薩諸賽州的一所私立本科工程大學,致力于培養未來工程界的領軍人。它所實行的新工科教育,正是項目式學習、因材施教、深入調研的集合。我也希望把歐林的新工科教育運用到國內,借此解決中國未來20年發展中遇到的挑戰與問題,用新工科教育結合XbotPark的科創支持體系,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端到端科創生態體系,從而幫助更多有創業理想的年輕人達成愿望,促進我國硬科技創新創業發展。
(作者李澤湘,系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固高科技董事長、XbotPark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創始人。本文由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授權發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