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啟功先生誕辰110周年 | 俞寧:啟大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者父親俞敏先生受“運動”影響,無法時時管教自己的小兒子(即作者),于是就請同事兼摯友啟功先生(字元白)幫忙代管,作者因此走進啟先生的家。啟先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成了作者最珍貴的記憶。作者先后寫下了數篇文章,平實真切地描述了啟先生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的生活狀態及其人格風范。作者說,由于青少年時期受啟先生濡染,啟先生不知不覺便成了他心中的“角色榜樣”,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父親。
茲選《吾愛吾師》中的《啟大爺》一文,以見作者與啟功先生深厚情誼之一斑。
啟大爺
文|俞寧
“還不快叫人?”父親說。
我站起來看著笑瞇瞇走向我的圓面男子,微鞠一躬,說:“啟大爺,您硬朗??!”

啟功先生
“大爺”這個詞在北京話里頭至少有兩種讀法、兩個意思。一是重音在“大”字上,意思是父親的兄長,是一種親屬稱謂。二是重音在“爺”字上,意指富家子弟,闊大爺。當時我聽那人管父親叫“叔遲三兄”,而父親叫怹“元白大哥”。心里迷惑,如果父親年長,就該叫怹叔叔;如果怹年長,就該叫大爺。猶豫了一下,我按北京習俗,不清楚時,撿大的叫——當然是把重音放在大字上。
怹拉著我的手說:“別鞠躬,別鞠躬!”然后放低聲音說,“除了對著偉人像的時候,鞠躬算四舊?!闭f得我們仨都偷偷地小聲笑起來。那大概是1969年底或1970年初,母親剛剛下放干校,我初學做飯,很難吃,不得已才到外面買。上面的那一幕就發生在鼓樓前,路西,湖南風味的馬凱食堂(“文革”前叫馬凱餐廳)。母親是湖南人。父親和我想她,就去馬凱食堂吃湖南菜,常常被母親的“家鄉風味”辣得眼淚長流。那天“啟大爺”,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啟功先生,湊巧也到那里吃飯。遇見怹,我們居然笑了起來。難得,故可貴,以至終生難忘?!皢⒋鬆敗边@個稱呼,我從那時一直用到現在。今后還會用下去。只可惜怹聽不見了。
我在美國生活了三十多年。由于是在大學里教美國人美國文學,一些華人鄰居、朋友們誤認為我是“美國通”,常常對我訴苦,說她們的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希望我跟孩子們談談。說“她們”,是因為那些家庭的父親們多數還留在中國發財,把妻子兒女移到美國或加拿大定居,而自己做“空中飛人”,隔上幾個月才能回家探望一次。我和孩子們的談話漸漸深入,了解到其中男孩子的心理糾結其實比較簡單,就是希望父親能夠常在身邊,作為他們生活中的“角色榜樣”。這個詞是我根據英文“role model”杜撰出來的,意思是孩子們有樣兒學樣兒,生活中如果有一個品行端正、樂觀向上的成年男子做榜樣,他們就能順利地成長為品行端正、樂觀向上的小伙子。由此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不免納悶兒:“文革”期間父親經常被關在學校里交代問題而不能回家,斷斷續續地很多年,回家時間短,離家時間長,而我卻沒有這些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原因何在?后來想通了。父親的角色是可以由其他的慈祥男性暫時代替的?;叵胱约荷倌陼r的情況,有好幾位先生無意間扮演了父輩的角色,比如北師大生物系教解剖學的包天池(諱桂濬)教授、教育系教心理學的陳友松教授,還有水電部工程師、北海少年水電站的設計者陳宏光先生,都對我的心理成長起到了榜樣和向導的作用。但是,一直有意呵護我,而且時間最長、最細致入微的,就是啟功先生。他們使我懂得了,真正的好男人能頂著壓力關愛下一代,能在粗暴的大環境里小心翼翼地為晚輩維持一個溫文儒雅的小氣候。美國國父之一富蘭克林說:“小小的蠟燭能把光明投射得很遠;濁世之中的善行像燭光一樣閃耀不熄。”啟大爺以及我通過怹而認識的老一輩學者又豈止是蠟燭!他們就像熊熊火炬,放射出知識與修養的光芒。

啟功先生
那次偶遇之后,父親帶我到西直門大街南草廠內小乘巷拜訪過啟大爺兩次。之后就是我自己登門。在那種大環境里感受到一種溫文的幽默,我自然是越去越勤;后來怹患上了美尼爾氏綜合征,蒙啟大媽委托(北京話稱大爺的夫人為“大媽”,即伯母之意),無論怹到哪里去,總得由我跟著,生怕怹因頭暈而摔倒。直到小懷兄、小葵姐和章五大爺從湖北十堰市調回北京,我才移交了這個任務?!敖煺叱唷?,跟隨的時間長了,我也開始在怹的督促下讀些唐詩,還寫寫毛筆字,甚至有一段時間干脆住在小乘巷,算是登堂入室了。有一次我在榮寶齋看到了一位王姓畫家畫的梅花,回到家中被要求仔細描述。啟大爺默默地聽罷,然后說:“這畫兒不大對?!蔽耶敃r覺得奇怪:畫兒有好看不好看、像不像之分。何來對與不對呢?怹大概猜到了我的念頭,接著就解釋說梅花兒多生長在江南,那里雨水多,所以梅花兒花心朝下,像雨傘一樣,不至于讓雨水浸泡花心而爛掉。王先生把梅花兒畫得朝天開放,成向日葵了。梅花兒哪有那么傻?畫畫兒不能出大格兒。我當時還篡改了張九齡的詩:“那就干脆說‘梅花兒有本心,不肯朝天開’得了。”直到后來我謄寫怹的《論書絕句》到了第九十八首方才徹悟怹的藝術立場:
亦自矜持亦任真,亦隨俗媚亦因人。
亦知犬馬常難似,不和青紅畫鬼神。

啟功先生畫作
任真不是“認真”,而是放任天真的意思,與“矜持”對立而統一,有時正襟危坐,有時天真爛漫。藝術當然鼓勵創新,但這創新應該以自然規律為依托,而不是胡亂涂抹些神鬼難辨的東西糊弄觀眾。后來我讀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知道生物人在扮演社會人的角色時,需要準備面具,人人如此。又讀《史記˙汲黯傳》,兩相結合,不由得想起了啟大爺的那段話和那首詩,覺得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平衡,不僅是微妙的藝術理論,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怹這種尊重自然規律的態度,也貫穿在唐詩的解讀當中。一次談到王績的《食后》一詩,怹問我楚豆是什么,我順口就說:“大概是湖北一帶的豆子吧?!睈Z用手指在我額頭輕彈了一下說:“就知道你會編?!比缓笞屑毥o我講解楚豆其實是牡荊的果實,不僅湖北,咱北京也有,叫荊條。葉子是一對兒一對兒的……我當時真是不懂事,不知道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反而覺得怹啰唆。怹看出我的心思,就苦口婆心,告訴我讀古代的文章和詩歌不能望文生義,因為語言不斷演變,要想弄懂原意,非得認真查閱字典、仔細看注腳。后來我努力克服自己的浮躁,慢慢地入了古典文學之門。
經怹耳提面命,我總算比多數的同齡人多認識了幾個字??上姨煨贼斺g,再加上半大小子多少有些逆反,奉命背誦唐詩的時候,常出些奇怪的錯誤,包括把杜甫的名句背成“聽猿實下三滴淚”。啟大爺聽了顯出詫異的神情,懲戒性地輕輕彈了彈我額頭,說:“三滴淚怎么流?左眼一滴,右眼兩滴嗎?”然后他翻出線裝的《水經注》和《樂府詩集》。哈,兩本書里都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我讀罷心服口不服,矯情地反問:“那三聲淚怎么流?人淚還是猴子淚?”啟大爺聽完笑得像個彌勒佛。這使得我在馬凱食堂之后又一次體驗到文雅的諧謔。

啟功先生書法
1984年我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英美文學專業讀研究生,從導師周玨良那里聽到了西方形式主義文學批評理論。那時啟大爺已經搬進北師大的小紅樓(先生稱為浮光掠影樓),離父親的居所僅數十武之遙。我從北外回家,總要去看看怹。一天,怹神色疲憊地歪在床上,見我來了,說:“昨晚一夜沒睡著,今天一天沒精神。你說點好玩兒的,幫我解乏?!蔽翼樋诰驼f起了周先生課上講的美國的“新批評主義”。50年代時新,現在有點舊了。不過與其相關的“陌生化”“模棱”“反諷”等幾個概念還是很好玩的。說著說著,怹本來疲倦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忽然從床上一躍而起,拍著床邊說:“現在你知道三聲淚怎么流了吧?”我怔了一會兒才明白過來,原來我的幼稚與浮躁,一直都在怹心里裝著呢。一有機會,怹就會敲打敲打我,希望我克服性格上的弱點。在這次談話的啟發下,我發現西方的形式主義文藝理論對我們解讀唐詩真能幫上大忙。后來我還寫了一篇文章,用西方形式主義理論分析杜甫的《秋興八首》。啟大爺在天有靈,知道后會再次笑成彌勒佛嗎?
那幾年跟隨啟大爺,我不僅讀了些書、練習寫毛筆字,還接觸了一些可以作為榜樣的人。翻開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的《啟功日記》,能見到某年某月某日俞寧來,周振甫來,以及其他一些類似的句子。不了解內情的人或許會以為俞寧也是哪方大儒,萬也想不到其實是個十幾歲的懵懂少年。有幾位老先生我至今還印象深刻,例如中華書局的周振甫先生和唐長(zhǎng)孺先生。他們二位都戴深度眼鏡,都是江浙口音,而周老先生的口音似乎更軟、更糯。他常穿略微發白了的藍色中山裝,但收拾得干干凈凈??瓷先ゼ群啒阌秩逖?。多年以后我的岳父無意間談起一件小事,使我對周老先生的為人更加敬佩:一天周先生來到我岳父的辦公室,非要把一些錢交給他。我岳父不明就里,因而不知所措。周先生解釋說,前一天中華書局派車接他去某處開會,會后又派車送他回家。單位里用車有規定,某某級干部才可以。周先生自認為級別不夠,所以不可以用公車。既然用了,一定要繳納汽油費。我結合周先生平日的節儉,馬上聯想到蘇軾的《前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蔽议]上眼睛,試圖把周先生的高風亮節和他那口糯糯的吳儂軟語疊印起來,卻總是很難做到。

唐長孺先生
唐長孺先生到小乘巷來大概是1973年的事,因為連日陰雨使得啟大爺的東山墻變形,行將圮壞。當時啟大爺被借調到中華書局標點《清史稿》,而唐長孺先生好像是標點二十四史的工作中擔負某些協調責任,也許算得上是一級領導。啟大爺為屋壞寫了一首自嘲的詩:“東墻受雨朝西鼓,我床正在墻之肚。坦腹多年學右軍,而今將作王夷甫?!保☉{記憶,難免有錯,但大意如此。)拿給中華的同事們傳閱,作為笑談之資。沒想到唐先生知道了,先是寫了封信慰問——我依稀記得信里還有一首詩——后來還特地來登門探望。唐先生來時,我們已經把床挪到了西墻根,盡量遠離危險之地。我把椅子放在緊靠床的地方,也是盡量避開危險的意思。而唐先生卻把椅子挪到東墻附近,然后正襟危坐,輕言細語,大有晉人揮麈清談的風度。我先倒茶,然后垂手而立,一邊聽著兩位長者說話,一邊心里打鼓:萬一客人真成了王衍,我可怎么交代呢!幸而不久送客,照例是啟大爺送到院門,我送出小乘巷西口,指給客人看,順南草廠往北,出口就是西直門內大街。那里有27路公交車和5、7、11路無軌電車,以方便客人回家。送客回來,我問啟大爺客人為何一定要靠著危墻坐。先生說,唐先生雖然算是負點兒責任的人,但并無什么實權,因此不能給同事解決實際困難。心中無奈,所以親自來看望并故意坐在危墻之下,以表達與朋友共患難的意愿。這樣一解釋,唐先生在我心中立刻高大起來。他坐在那里的音容笑貌,仿佛是對托名李陵詩的現場演示,“溫聲何穆穆,因風動馨香”,使我再也忘不了。后來我讀《世說新語˙德行》,里面說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腦海中馬上就浮現出唐先生斯斯文文的大丈夫氣勢。大概從那時起,我心目中的英雄就不再是叱咤沙場的戰士,而換成危墻下輕言細語的學者。周、唐二位先生的行為,成了我心中的模范。如果現在有人寫“新世說新語”,我會懇求作者把周、唐二位先生寫進“德行篇”去。
除了在小乘巷“何陋之有”的小南屋里接待來客,啟大爺也出去拜訪朋友。我記憶里比較清楚的,當數去東琉璃廠一帶拜訪李孟東先生。從小乘巷到琉璃廠,須乘坐7或11路無軌電車到廠橋換14路汽車。總算下來要四十多分鐘,下車后還須步行穿過小胡同,所以一路上時間富裕。啟功先生隨口說些歷史掌故、文人舊事。多數我都忘掉了,只記得提起過李孟東先生原來是裱畫鋪里的學徒,通過自己處處留心、勤問苦記,不但學了文化,而且慢慢地發展出了文物鑒定的本事。他和啟大爺交往,先是起源于裱畫,后來還在舊書店里為啟大爺淘過所需的書,而且是物美價廉。再后來才是交換文物鑒定方面的意見和信息。那天我們去看望李先生,是因為聽說他得了不容易醫治的病。他家的院子明顯低于小巷內的路面。我還觀察到那附近的其他院子都是如此,仿佛是一個院子一個坑。啟大爺解釋說,路面高于院子是因為舊北京垃圾回收業不發達,而北京人冬天都燒煤球爐子取暖。爐灰不能及時輸送出去,就近倒在胡同里。日久天長,路面越來越高,形成了現在的局面。1950年代以來有了比較現代化的垃圾疏散系統,這種情況有了改善。
李先生病中有人探望,很是高興,熱情招待,用吃飯用的粗瓷碗倒了兩大碗白開水。我一路走渴了,也沒客氣,端起大碗一飲而盡。啟功先生也喝了幾大口。然后問病情、吃什么藥、怎么將養,等等。李先生說現在條件比以前好了,每天都能吃“倆雞子兒”(兩個雞蛋)。談話間我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李先生,您府上是河北什么地方?”李孟東先生脫口就說:“衡水?!比缓蟛艈枺骸澳阍趺粗牢沂呛颖比耍俊彼@一問,我反而傻了。真的,我怎么知道他是河北人呢?啟大爺趕緊道歉,說這孩子沒規矩,您別往心里去。他隨他爸爸,有口無心,外加耳朵還挺尖。李先生問:“這不是您的公子?”啟大爺答道:“還公子呢!這么沒規矩。這是某某人的小兒子?!崩钕壬骰腥淮笪驙?,說:“原來是俞先生的孩子。難怪!聽說俞先生開會時,組里除他之外的四個人來自四個不同地方。上午開會,俞先生聽著。到了下午,他跟甲說甲方言,跟乙說乙方言……”我從來沒聽說過父親還有這種本事,更沒想到琉璃廠的裱畫師傅能知道我父親這么個人和這么段故事?;丶业穆飞蠁⒋鬆敵聊撕靡魂囎?,我以為是因為我失禮而生了氣。沒想到怹忽然對我說:“你寫字手挺笨的,可這耳朵辨認語音真靈!看來不能浪費你爸的遺傳,你還是好好學習語言吧!”本來我已經中斷了自學英語,是啟大爺這句話使我又重新開始。命運弄人,現在我竟然在美國教美國人美國文學和西方文論三十多年了!好的導師點撥學生就是一句話,好的學生報答導師的應該是一生的努力。
1977年恢復了高考。我報考英語系,落第。1978年再試,如愿以償。當初如果我選擇中文系,或許不用唱這出“二進宮”就能順利入學。但是我很害怕兩位父輩的影響力,不愿意在他們的領域里有人為我開綠燈,更不愿意走到哪里都被人說這是某某人的子侄而因此喪失自我?;貞洿髮W里背單詞、練聽力、練口語這些枯燥的功夫,如果進入中文系就會免此一劫吧?可是我現在并不后悔,因為這一路雖然艱難,畢竟是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來了,沒有依靠長輩的蔭庇。更何況現在的感覺是對美國文化的了解到了和對中國文化了解幾乎相等的程度,仿佛是一人兩命,同時從兩大文化中吸取營養。我生不幸,小學四年級還未結束,“文革”就掀起了滔天風暴,使我失去了接受正規中小學教育的機會;我生又大幸,因為正式的教育系統被打亂,反而獲得類似于私塾的學習經歷,況且是在國寶級大師家里和朋友圈中親承謦欬!這種經驗使得我在少年時代心理發育十分不穩定的階段,得到了優秀的“父輩角色榜樣”的引導。雖然社會環境迫使我和父親長期分開,但父輩的角色卻由啟大爺和那些人格高尚的前輩們扮演得有聲有色。對此,我深懷感恩之心,感謝啟大爺對我的收養與教育,感謝父親結交了那些正人君子,感謝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為我引導人生之路,感謝上蒼使我對中西兩種文化都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我今后的生命怎能不放在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之中?

1999年秋末冬初,作者回京探親時看望啟功先生
我最后一次見到啟大爺是在1999年的秋杪冬初之際。我回國探親,當然要去看望老人家。相談甚歡,也相談頗久。我欲起身告辭,怹馬上提起一個新的話題,于是坐下繼續交談。反復幾次,我雖木訥,卻也領會了怹戀戀不舍的心情。于是突然起了個念頭,問:“能否把您日常所用的硯臺送我?”怹二話不說,拿起案頭墨汁未干的硯臺,走到廚房清水洗凈,順手扯張宣紙擦拭干燥,放在一個大牛皮紙信封里,交到我手中。我又猶豫著看了看墻上掛著的“謝絕照相”的字塊。怹說:“摘!摘掉!”我滿心慚愧地把它摘下,請照顧了啟大爺多年的小懷兄為我們拍照留念。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人是站在廢墟中的神?!币馑际且坏┳叱鰪U墟,人就還原成真正的神。他還說:“宇宙的正氣循環往復,穿過我的身體,使我和上帝血肉相連?!痹谥袊莻€特殊的歷史時期,文化被改造成一片廢墟。而我有幸在那片廢墟里遇到了許多神一般的學者,他們的榜樣引導我走出廢墟,使我的精神逐漸與他們的血肉相連。有一本紀念先父的論文集名叫《薪火編》,意思是學問如火,學者如柴。火中續薪,薪盡火傳。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甘愿做薪,才把知識的火種傳到了今天!我們這輩學者,應該如先輩們一樣,呵護、感召年輕一代,使他們看到功利以外的人生美景。如此,他們就能順利度過心理的躁動期,成為品行端正、健康向上的好人。
著名學者俞寧先生的散文集《吾愛吾師》近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俞寧先生是當代著名語言學家俞敏先生之子,現執教于美國西華盛頓大學英美文學系。這部散文集匯輯了作者近年偶爾撰寫的文章,這些文章有些是回憶其父親事跡,有的是回憶父親摯友啟功、柴德賡、李長之等事跡的,有的則是回憶自己的師傅曹士元、導師周玨良等文章,內容都是作者所聞所見。




原標題:《紀念啟功先生誕辰110周年 | 俞寧:啟大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