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妖貓傳》:碧瓦朱甍,摛章繪句,不見長安見塵霧
有人說《妖貓傳》用大場景拍了個小格局,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妖貓傳》只是一個小故事,而不是一個小格局。
《妖貓傳》的好,一句話是概括不出來的。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妖貓傳》足夠美,不僅是視覺畫面上美,藝術價值上也美。
美有很多種。有恢弘壯闊的宮闕萬間之美,有氣吞山河的鐵馬金戈之美,有天蒼野茫的北風胡馬之美,有攝人心魄的絕代佳人之美,有流芳千古的絕世文章之美,有物是人非的黍離故園之美……
極樂之宴上,李白醉酒吟詩,華麗的燈光和絢爛的色彩,卻一點也不讓觀眾覺得突兀,反而會在心中非常接受這樣的雍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面對著安祿山叛軍和浩浩蕩蕩逼死楊貴妃的唐軍,都采用了航拍的辦法,不拍人頭,只拍夜幕下舉著的火把,一個火把就是一個人,一眼看不到邊。
為了表現這種美,劇組專門組建美術團隊駐扎襄陽,花費六年時間按真實比例還原長安城,在兩位美術指導的帶領下翻閱大量古籍史料,將襄陽的550多畝園地從藕荷沼澤變成了一座恢弘唐城。除了參照真實長安城的規制以外,一草一木也都注意透視關系,種植每一棵樹工作人員都要跑上至少兩萬步,去遠近測量它與建筑之間的位置。
——直到樹長大了,《妖貓傳》才開機。影片里大量的畫面并非CG特效,而是實景拍攝。

陳凱歌沉浸于給觀眾講道理已經很多年了,早在《邊走邊唱》里就有跡象,到了《無極》和《道士下山》時更是變本加厲,幾乎道理讓位給故事,這兩部電影里無論是滿神、傾城、無歡,還是何安下、崔道寧、周西寧、彭乾吾和查老板,幾乎每個角色都說著自己不該說出口的話,闡述著陳凱歌想表達的哲學。當然,《無極》的影響更為巨大,某種意義上它和《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共同開啟了網絡自媒體去中心化時代,這里不再贅述。
觀眾是不買賬的,因為你故事沒說好,哲學怎么表達得到位?陳凱歌也不服輸,他就是覺得自己這么做沒錯。所以至今雙方依舊對立,沒有和解,而《霸王別姬》與《無極》也便成為陳凱歌電影的兩個“標桿”,觀眾每每在評價陳凱歌電影時,都會以這兩部電影來衡量他。
拍《妖貓傳》時,陳凱歌不再神神叨叨了,他沒有想著去表達自己的半吊子哲學,只是在講一個故事?!@反而讓《妖貓傳》更具有解讀空間。
在陳凱歌以往的電影里,他總是交代得特別多,多就容易飽滿,飽滿就容易把可解讀的點堵上,只留下一堆觀眾看不懂的似是而非。而《妖貓傳》看似宏大,其實只是在說一個非常小、非常個人的故事,觀眾卻能從不同角度在這個故事里找到自己想要的。
為什么小故事反而能多元呢?這不免讓我們想到陸川《王的盛宴》。
實話說,《王的盛宴》和《妖貓傳》都是在改編歷史?!锻醯氖⒀纭犯木幜锁欓T宴上的故事,《妖貓傳》則對楊貴妃身殞進行了再塑造,但《王的盛宴》里劉邦、項羽、蕭何、韓信等人之間的互動,以及故事最后劉邦逼著史官把歷史修改成現在的模樣總讓人覺得擰巴,陷入歷史虛無主義。

這反而落了下乘。
《妖貓傳》則不然,盡管它也重構了歷史,但它的價值表達是隱藏在故事背后的,而當觀眾只看到故事時,就自然會有多重解讀。
故事開始,是日本僧人空海隨著遣唐使來到唐朝,這里的一切都隨著空海的視角讓人新奇,繁華的街道、擁擠的人群、享受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兼容并蓄——在朝廷當官的,有許多是外國人,有西域的,有日本的。
比如李白的好朋友,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就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p>
觀眾以為這就是《妖貓傳》中的唐了,但是很快陳凱歌親手把這個絢麗至極、如癡如醉的美雕刻的唐給砸碎了。
盛世之下,安祿山反了。
盛世之下,金吾衛陳玄禮發動了政變,要求殺死楊貴妃。
唐玄宗不能不殺楊貴妃,不殺的話金吾衛不答應;李隆基也不能親手殺楊貴妃,殺了的話,陳玄禮會擔心李隆基日后報復。這時李隆基、高力士還有一個幻術師合謀了一個讓人作嘔的陰謀,這個陰謀使得盛唐的華彩里出現了膿瘡,最終腐蝕了整個大唐。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p>
這是陳凱歌的解與結。
于是有人不懂了,他們不理解這為什么要拍成一部電影。他們覺得花了那么多錢、耗了那么多精力,最后拍的為什么不是政治而是一個愛情?
拍的是愛情,看到的不是愛情。
電影的切入視角有二,一是日本和尚空海,一是大唐詩人白樂天(即白居易)。白居易負責的是建構,他不斷跟空海描述著盛唐的偉大,懷念著三十年前(歷史上是五十年前,為了故事更加緊湊修改了時間線)的極樂之宴;空海則負責解構,他不斷將白樂天心中的那個盛唐撕開外衣,讓白樂天看到冷酷的君王的愛情,只會是主人和寵物般的愛戀,絕不浪漫。

人在高大面前都是渺小的。張藝謀用美麗的空鏡頭來表現渺小,陳凱歌用人物的無助感來表現渺小。
所以在這個故事里,李隆基是大唐、楊玉環是大唐、李白是大唐、阿倍仲麻呂也是大唐……所有的人加在一起,才是陳凱歌想表現的大唐。
白樂天會寫《長恨歌》,那里有自己想要看到的唐。他總是寫不滿意,但他最后不改了,因為他幻想了、夢碎了,又重新將它拼了起來。
空海會來長安,這里會有自己想尋找的唐。他來的時候,面對著死亡,背熟的經書通通忘光了,只剩下一個母親說過的一句話:“只要孩子睡了我就平靜了?!币驗檫@才是人性最原始、最本質、最世俗的情感。
李隆基為了討楊貴妃歡心、為了自己的虛榮,開了極樂之宴,這是唐。唐玄宗為了唐的基業,為了自己的皇位,犧牲了愛妃,這也是唐。
楊玉環面對著所有喜歡自己的人,只想得到愛的表白,這是唐。楊貴妃知道了真相,卻因為愛情,依舊義無反顧地往前走,這也是唐。

阿倍仲麻呂當官也是唐。他可以當大官,可以隨軍密謀,他還是個日本人,但唐不在乎。
少年們的怨恨也是唐,少年們的寬恕也是唐。
作為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國號之一,唐也有很多種。中國人往往喜歡說“夢回大唐”,因為唐作為一個國號,具有無比的榮光,政治上它是貞觀之治,經濟上它有開元盛世,文化上它能兼容并蓄。自唐天寶以后,無數中國人都在懷念著盛唐氣象。
在日本人心中也有自己的唐。但日本人的唐和中國人不太一樣,日本人對唐的感情是很復雜的。
面對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日本的姿態放得很低,為了學習唐的文化,他們多次派出遣唐使前往唐土。并帶回了唐的建筑、宗教和禮儀?,F在有很多人誤以為“唐朝在日本”,其實不然,日本只是有樣學樣地部分學習了唐文化,并在本國的基礎上加以改造,而這絕不意味著唐文化就在日本。
可日本也并不是全心全意地臣服,它總有些不服氣。在《漢書》與《后漢書》里,日本都被稱之為“倭”,相傳“日本”的名字正來自隋唐年間日本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在國書里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因日本在東方,因此自稱“日本”,《新唐書·日本傳》中也有記載:“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p>
越自卑往往就越自大,越自大往往就越自卑。因為日本一直以唐為參照物。
所以你看到的唐是什么,唐就是什么樣。
所以這不是真正的唐,無論是現在的日本文化還是小說《沙門空?!罚ā堆垈鳌吩├锟蘸μ频挠∠螅疾皇钦嬲奶?。唐文化是復雜的、多元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簽就能判定的。
所以沒有人想真正地重回大唐,只有充滿幻想的少年,才會不愿放下過去,在心中塑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唐。
寫出《少年凱歌》的陳凱歌會一直重構大唐,而老去的陳凱歌卻又想要親手毀滅掉這個唐?!堆垈鳌防锼泄适碌脑搭^,也是少年,源自少年對人世間運行規則的不服氣:憑什么是這樣?
妖貓死了但還會重來。你可以理解為人性,也可以理解為少年的執拗。
因此也注定會有很多人不喜歡《妖貓傳》,在他們看來,《妖貓傳》是空洞的、無趣的,不過是《無極》的升級版,不過是一個單薄故事的華麗版,覺得它矯情,但這次沒有人說看不懂了。
所以后來,長安城消失了,愛情消失了,才華消失了,怨恨也消失了。得知了真相的白居易決定不改詩了,尋尋覓覓的空海也找到了內心歸屬。
這時不妨引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用楊貴妃這個故事?回想那只貓、唐玄宗、李白、高力士、阿倍仲麻呂、白居易、空海、陳玄禮,他們所有人都圍繞著楊貴妃在轉,楊貴妃是很少開口的,但他們每個人對楊貴妃的贊美、癡迷以及摧毀都足以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楊貴妃來。

那些覺得《妖貓傳》矯情的觀眾他們忘了一件事:故事有大有小,愛卻是可以共情的。
在愛情下有人可以瘋狂,有人可以死亡,有人可以殺戮,有人可以在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后,依舊回望。
碧瓦朱甍,摛章繪句,“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作者孔鯉,微信公眾號“書林齋”(微信號:Kongli1996),微博@孔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