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海關大樓迎來90歲:每日奏響東方紅,曾是滬上地理原點
此外,上海海關還將舉辦主題圖片展,講述90年來海關大樓的歷史風云,也展現上海海關90年來的發展歷程。
曾是上海地理位置原點
上海海關大樓座落于中山東一路13號,是外灘景觀的標志性建筑,大樓占地面積572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9162平方米,包括地下一層,地面十層以及大鐘樓。
走進大樓,正門底層大廳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天花板上的帆船壁畫和水晶燈光。壁畫由數萬塊彩色馬賽克鑲拼而成;天花板中心對應的地面上,安裝有水晶燈噴水裝置,燈光映射到壁畫上,這一裝置抗戰時期曾遭損毀,現按原樣復制還原。
水晶燈、天花板與鐘樓頂端旗桿位置連成一直線,是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原點。
大樓于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落成。大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工字鐵鋼骨水泥石面,正面外墻全部用花崗石壘砌,花崗石從蘇州一座山上開采,入口處為希臘多立克式門廊,門廊是4根多立克式柱子。
海關大樓主樓高度約120英尺(合36.2米),鐘樓高度約140英尺(合43米),大樓總高度約260英尺(合79.2米),是20世紀20年代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筑物。
大鐘重約6噸,奏樂也曾多次變化
與上海海關大樓一同成為傳奇的,還有那座每天在外灘敲響的海關大鐘。
1928年元旦,上海海關大鐘敲響第一聲,從這一天開始,每隔一刻鐘,海關鐘樓里的四口小鐘就奏響英國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報刻曲》。1966年,鐘聲以《東方紅》代替。1986年,英國女王訪滬,鐘聲恢復為《威斯敏斯特報刻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從當年6月30日零時起,海關大鐘停奏報時樂曲,只響整點鐘聲。2003年至今,海關大鐘重新奏響《東方紅》。
【上海海關小史】
上海海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海關之一,歷經900年滄桑歲月,在中國海關的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
上海海關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在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設置了市舶務(類似現今海關機構)。
之后,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縣設置市舶司。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在太倉黃渡(今上海嘉定區境內)設置了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松江府華亭縣漴闕(今上海奉賢區)設置了江海關,成為中國首批正式以海關命名的機構之一。
清咸豐四年(1854年),在英國人阿禮國策劃下,上海道臺(上海城市最高行政長官)吳健彰與英、美、法三國領事組成江海關關稅管理委員會,江海關行政管理權喪失,并自1859年起正式形成稅務司制度,遂推廣到全國海關,半殖民地性質海關形成。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江海關從此結束了屈辱的歷史。
1950年2月16日,江海關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