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沒有書|書友故事6:從興趣到成績,內驅力是怎樣養成的
親愛的書友們,
歡迎來到樊登讀書的書友故事欄目——《如果沒有書》,
這里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從事于不同行業的書友,
將他們聚集在這里的是一份對于讀書的熱愛,
在這里,我們將會分享來自樊登讀書書友的真實故事,
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給你帶來啟發和力量。

如果沒有書,
悲觀無力時你會做什么?
迷茫焦慮時你會怎么選?
本期書友故事,我們邀請到了來自浙江杭州的書友黃海賓。
Q:如果沒有書,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A:對我個人而言,書籍使我智慧,給我幸福感。如果沒有書,我可能學不會對身邊的事物保持謙卑的心態,也沒法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而就大方面而言,如果沒有書,我們國家的整體水平可能也沒辦法得到提升,我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繼往開來,還需要全民閱讀。
高考完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就選擇了很多同學都不愿意主動選擇的專業——歷史系。我們學校的歷史系也是各種專業調劑的備選項,很多同學都是被調劑來的。但我一直對歷史學科很感興趣,喜歡閱讀一些人文社科類的書籍。
人文社科是學術領域里比較難產且無利的,但古往今來卻有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他們的精神到現在都被后世稱頌。對我來說,人文類書籍所蘊含的最寶貴的精神就是給人幸福的動力。“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

可能正是因為受到這些精神的影響,畢業后,我在一所私立高中當了歷史老師,工作很忙,讀書的機會也更少了。但我還是很向往吸收知識的那種感覺,于是我在樊登讀書app上嘗試著聽了《宋仁宗:共治時代》。
可能我忙的時候看書的時間不夠,但漸漸地,我也能養成習慣。上下班開車途中,或者在學校備課寫教案的時候,我都會聽一些書,像《西方美術史話》《浪漫之魂》《萬物皆數》等等。
我能感受到,教科書里對一些歷史概念的解釋,比如文藝復興的定義,是比較有限的。但像《西方美術史話》這樣的課外書,能夠縱覽美術史,把很多概念串聯起來,給學生一些想象和提高的空間。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們學習到文藝復興時期,有一些比較開放的觀念是宣揚人性,把人從對宗教、對上帝的信仰中解放出來,因此那個時期的一些藝術作品都是表現人體的線條美。但是到了后期,思想家們和藝術家們表現得更理智,很多藝術品中的男神女神都穿上了衣服,表現得更加理智。
這些東西讓學生看,實際上對塑造他們的心智來說也是很有幫助。我們的課堂也變得更像是大家一起探討,抒發觀點的分享會。有時我甚至會發現,很多學生分享的觀點可能我都沒想到過。
這些所謂的課外書,不再只是給學生們羅列一些概念的條條框框,而是給學生們展示了一幅屬于那個時代的生動的畫像。同時,這些書籍中還有很多精美的圖片,對于我接觸到的很多學生,尤其是一些學美術的藝術生,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很多人在看美術生的時候可能會帶著有色眼鏡,認為他們是因為成績不好,不愛學習,才走了美術這條“捷徑”。但和學生們一起閱讀的經歷讓我發現,盡管他們的成績可能都不是特別優秀,但他們對學習、接受新的事物是很有熱情的。有時我也會和他們一起聽書,甚至在過程中和學生們辯論,和學生們保持亦師亦友的關系。對我的學生們來說,他們也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
就像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現在很多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一個科目。
我的課堂,看似少了很多嚴謹的概念,卻引導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興趣,所以我自己教的很多學生,包括班級的排名,在年級里都還是挺靠前的。我覺得,可能想要傳承一些東西,還是得先讓學生產生興趣。
如果能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了自我學習的驅動力,那么其他改變也就潛移默化地隨之而來了。
聽了黃海賓分享的故事,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
如果沒有書,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感想或故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者通過http://survey.dushu.io/vj/YrlSZug.aspx報名參與分享你與書籍的故事,讓更多書友見證你的成長,傳遞愛與力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