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世芳的“世界末日”歌單,能否治愈你?
原創 馬世芳 看理想
為了增添工作日的趣味性,我們專門為大家準備了一期“世界末日”歌單,希望用音樂對沖周一的毀滅性,好讓下一個周末快點到來。
本期歌單來自主講人馬世芳,此前,他曾推出,大獲好評。但“世界末日”有些不一樣,畢竟是“最后一天”,總要聽聽那些最貼近自己內心的、最珍惜的音樂。
收聽快樂。
講述 | 馬世芳
來源 | 《耳邊風:馬世芳的音樂時光機》
(文字經刪減編輯)
01.
《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帶
假如剩下的時間還夠我聽幾張完整的專輯,首先要完整再從頭到尾聽完一遍的,是我個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作品,1986年陳明章和許景淳為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做的電影原聲帶。
1986年陳明章和許景淳在錄音室里完成了電影配樂,侯孝賢只拿了其中短短幾分鐘放在電影里面,就讓《戀戀風塵》的配樂成為臺灣第一次因為電影配樂而拿下國際影展獎項的作品,當時是在法國的南特影展。
當時侯孝賢沒有用到的配樂,那些美麗絕倫的音樂,要等七年之后才終于正式發行原聲專輯。要不是侯孝賢的攝影助理陳懷恩留了一份母帶備份放在自己家,這個世界差一點就要永遠失去這些我心目中最動人的音樂了。
1993年,許景淳邀請已經是大師級的音樂人陳揚擔任這批七年前的錄音的后期制作,把原本音質不太理想的工作帶變成了發燒級的唱片。在電影上映之后七年,這張原聲帶拿下了第五屆金曲獎的“最佳錄音”和“最佳演奏專輯”,而陳明章和許景淳還有陳揚,共同拿下了“最佳演奏專輯制作人”的金曲獎。

《戀戀風塵》
說真的,這些獎項的肯定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甚至于我會覺得,這些音樂已經遠遠越過了侯孝賢的那部經典電影里面的那些經典鏡頭。這些音樂,它自成一個世界,那個世界里,有風有雨,那個世界里,一切的悲傷都是圓滿的。
02.
Keith Jarrett 1975年演奏會實況
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聽完了《戀戀風塵》這張專輯,還要再聽一整張的專輯的話,我會從唱片架上拿出美國爵士鋼琴家Keith Jarrett 1975年的演奏會實況錄音。
這是爵士音樂史上最暢銷的獨奏專輯,當年發行的時候,黑膠唱片有兩張唱片的篇幅,全長66分鐘。是的,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會非常樂意挪出66分鐘給這張了不起的專輯。
1975年1月24號接近午夜,已經兩天沒睡覺的鋼琴家Keith Jarrett,也沒吃任何東西,餓著肚子走上了德國科隆歌劇院的舞臺。他的心情壞得不得了,因為這場音樂會的主辦人是一個17歲的學生,他搞錯了Keith Jarrett指定的貝森朵夫鋼琴。
現場只有一臺比較小的鋼琴,是平常拿來排練用的,那臺鋼琴年久失修,狀況不太理想,不但鋼琴的音沒有調準,琴鍵相對比較薄弱無力,而且踏板也壞掉了。
本來Keith Jarrett看到這個狀況根本要罷演,都不要上臺了,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在這種條件之下給出任何像樣的演出。但是那天的門票全部賣光光了。左思右想,他最后決定還是不顧一切地上臺:我們看著辦吧。

《海上鋼琴師》
這天晚上,直到坐在鋼琴前面、伸出雙手之前,他都不知道接下來會彈出什么。他用盡了一切手段對付這臺該死的鋼琴,有時候溫柔地撫摸它,有時候兇暴地攻擊它,他在有限的空間里回旋、攀升、飛翔、蕩開、落地,然后再一次地回旋、攀升、飛翔、蕩開……一個多小時之后,他完成了這一場演出,也完成了一場爵士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即興實況之一。
多年后的現在,他在科隆音樂會即興彈出的這些段落,不但出版了各種各樣的樂譜,被一再地翻玩、改編、致敬,用不同的樂器重新詮釋,也變成了每一個爵士鋼琴家的必修課。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1975年1月24號晚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Keith Jarrett他在對付那一臺糟糕的鋼琴的時候,居然就這樣進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度,能夠逼視靈魂最深最高的地方的光芒。
03.
專輯《輕快的生活》
就算先不去想世界末日的問題吧,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迷茫和焦慮的時候,會經歷憂郁和低潮,有過倉皇失措的感覺。我常常說,音樂沒有辦法幫我們解決什么人生的問題,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但是音樂可以讓你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你自己懂得這種倉皇失措,不是只有你經歷過這種迷茫和焦慮。
音樂不見得能夠像很多人說的“療愈”,真的能夠治療什么,但是音樂有時候可以是非常有效的陪伴。音樂有時候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卻能讓我們愿意面對問題。

《戀戀風塵》
每次碰到這種焦躁不安的時刻,我總是會像反射動作一樣,找出2011年阿美族歌手以莉高露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輕快的生活》,從頭到尾聽一遍。
2012年,這張專輯在金曲獎拿下了“最佳新人”、“最佳原住民語歌手”跟“最佳原住民語專輯”三項大獎。但是就跟我剛才說的一樣,這些獎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這張專輯,我認為是21世紀臺灣原創音樂歷史上,可能最讓我驚喜、最讓我感動的歌手出道的專輯。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聽這張專輯,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以莉高露的這些歌,像是在悠悠地唱給自己聽,我們倒像是闖進她夢里的不速之客。一遍一遍按著PLAY,一面窺探著一幅一幅埋在記憶深處的風景——那是開天辟地之初才能有的天真和敞亮。貌似清淺,其實靜水流深,令人敬畏。”
經過了十多年,現在每次聽這張專輯,都還是好像跌進了一條夢里的河,一條閃閃發光的河,就讓河水這樣帶著我漂啊漂啊,漂到自己心里最深最深的那個地方。
是誰在唱歌 這樣的微弱
我看著你的臉 什么也沒說
點燈的路人 打擾黑夜的寧靜
你說 只是路過 只是路過
是誰在敲門 陌生的臉孔
我看著你的臉 什么也沒說
迷人的花香 在指尖上停留
你說 只是路過 只是路過
不要再問 不必再說
我的世界 你的生活
不要去想 不要去懂
全部都拿走
——以莉·高露《路過》
04.
《Surf's Up》
接下來我要放的音樂是一個短短的兩分鐘的片段,但是是我最珍惜的聲音記錄之一。
1967年4月25號,美國的CBS電視臺播出了一檔一個小時的節目,節目名稱叫做《Inside Pop: The Rock Revolution》,大概可以翻譯成《深入流行音樂:搖滾革命》。
這個節目由當時年近五十歲的指揮大師伯恩斯坦主持,這位德高望重的古典樂界的巨人,他居然來主持一檔探討搖滾樂的電視節目,這個真的是破天荒的事情。而且這個節目是美國的電視歷史上第一次用嚴肅的、認真的態度,把橫掃青年世代的搖滾樂當成一門新興的藝術創作形式來仔細地探討。
節目里有一段畫面,是攝影小組去拍攝The Beach Boys的主唱兼團長Brian Wilson在錄音室里彈著鋼琴,自彈自唱一首他剛寫好的歌。當時Brian Wilson正在制作他的下一張專輯《Smile》,原本預計要在1967年發行的《Smile》專輯,出版時間一再延后。
盡管每個聽過這張專輯半成品的人都說,那是他們聽過最最美麗的音樂、最最了不起的作品,但是最后Brian Wilson放棄了這張專輯的企劃,而且,他自己因為過于巨大的壓力而精神崩潰,甚至不止一次。
未完成的《Smile》專輯,從此變成了西方流行音樂史上的傳奇。沒有想到,要再過37年,到了2004年,Brian Wilson終于完成了《Smile》,而且大獲好評,大獲成功。Brian Wilson戰勝心魔、完成這張專輯的故事,是流行音樂歷史上最讓人感動的故事之一。
回到1967年, Brian Wilson當時在錄音室里彈著一臺鋼琴,唱他剛寫好的這首歌,歌名叫做《Surf's Up》,意思就是“不再沖浪了”。
為什么歌名叫做《不再沖浪了》?歌詞完全沒有提到沖浪的事情。就是因為The Beach Boys這個樂團,早期他們的作品充滿了加州的陽光和沖浪的意象。但是隨著他們的音樂越來越成熟,歌詞主題也越來越不一樣,這首歌等于是告訴聽眾說,我們這個樂團不會再唱沖浪的歌了,我們的世界觀已經不一樣了。
這首歌的歌詞是Van Dyke Parks寫的,它的語言密度非常高,用的是一種像織錦畫一樣的意象綿密的語言。歌詞大意是說,主角參加一場演唱會,在音樂里得到了救贖,得到了靈光跟神啟的經驗。
在《Inside Pop: The Rock Revolution》這個節目里,Brian Wilson彈著鋼琴的時候,節目制作人錄制了一段旁白,盛贊這首歌,說它精巧復雜,盡管晦澀難解,卻美麗而詩意。
他還形容這樣的作品,能夠體現現在流行音樂潮流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面向,也是許多年輕音樂家都看見了的,它象征著我們即將迎接的時代的變化。他盛贊Brian Wilson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
這樣的盛贊,據說Brian Wilson看了這個電視節目之后,他發現眾人對他的期待太高太高,他真的承受不起。他的焦慮越來越嚴重,恐慌癥也發作了。這個節目給他的光環,居然變成促成他精神崩潰的壓力來源之一。

《爆裂鼓手》
Brian Wilson真的有一顆美麗而脆弱的心,他也是西方流行音樂史上最令人心疼的天才吧。幸好他最后戰勝了心魔,到現在這么大歲數了,還在持續地演出跟創作。
所以接下來我要播放的這段音樂,就來自1967年,電視攝影團隊在Brian Wilson的錄音室里錄下他彈鋼琴,自彈自唱《Surf's Up》這首歌的實況。這首歌要再過好幾年才會由The Beach Boys正式錄音發行。它確實是一首美麗不可方物的歌,但是這一段鋼琴自彈自唱的記錄,在我心目中是無法取代的。
05.
《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假如只能選一首歌來和這個世界告別,我心目中最合適的選擇,當然是Bob Dylan的《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這可能是假如你逼我只能選一首我最喜歡的Bob Dylan的歌,我大概沒有辦法,只好選這一首。
這首歌最早收錄在1965年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專輯里,但是我這些年聽了非常非常多Bob Dylan歷年來在各種各樣不同的場合演唱這首歌的實況錄音,Bob Dylan從來不會在舞臺上用完全一樣的方式重復演唱同一首歌,所以這首歌會在舞臺上變化出各種各樣原來無法想象的樣子。
我最喜歡的《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的版本,來自他1966年的巡回演唱。
關于Bob Dylan 1966年的世界巡回演出,現在已經是西方搖滾樂歷史上神話級的傳說。我曾經寫過長文章,也做過節目來介紹那個系列的巡回,以及它對西方流行音樂史乃至于西方青年文化帶來的影響。
今天,我只想請你聽一聽,1966年世界巡回演出系列來到了最后一站,也就是倫敦的皇家亞伯廳(The Royal Albert Hall)這個傳奇的場館,時間是1966年5月27日。
這場演出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因為在這之后他結束了巡回,回到自己的美國家種,短暫休息。但就在他打算展開下一個系列的巡回演出之前,他出了一場非常嚴重的摩托車車禍,躺在醫院休養了很長的時間,取消了之后所有的演出行程。當他再次要踏上巡回演出的舞臺,已經是1974年,也就是要八年之后了,所以這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沒有方向的家》
而且Bob Dylan要是沒有出那場摩托車車禍,他很可能會嗑藥死在巡回演出的路上,因為那段時間,他真的是好像沒有明天一樣地在摧殘自己的身體、透支自己的光陰。
所以不得不說那場車禍在某種程度上幫他保住了一條命,沒有讓Bob Dylan在25歲這一年就成為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殉道者,讓他可以活到現在,八十多歲了還可以全世界巡回演出,還拿了諾貝爾文學獎。
1966年5月27號的這場實況錄音,當年原始的盤帶可能沒有留下來,大概只有刻成唱片的試聽片,當時是大概留給內部去參考用的記錄。所以現在能夠聽到的錄音,也是多年后,前幾年才終于正式出土。它是單聲道的錄音,而且帶著炒豆子的唱片瑕疵的聲音,但是這真的不重要,因為那場演出實在太驚人了。
我自己是在這個演出實況正式發行之前許多年,就已經通過樂迷之間的社群聯結,找到了一張所謂的Bootleg,就是地下流傳的未經正式授權發表的錄音。我第一次聽那張Bootleg的時候,簡直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形容心中的那種震撼。
當時我聽到的錄音品質有非常大的回音的效果,而且聲音不是那么的清楚,顆粒不是那么的清楚。但是當Bob Dylan吹起這首歌里面的口琴獨奏,我全身的汗毛都豎起來。

《沒有方向的家》
Bob Dylan的口琴吹起來的時候,幾乎感覺到他一路要奔向文明的荒涼的盡頭。那樣的蒼涼,那樣的虛無,那樣的殘酷,但是又那么的美麗。
我們只能想象,25歲的Bob Dylan他蒼白瘦削的身影站在倫敦Royal Albert Hall的舞臺上,彈著木吉他,脖子上架著口琴,吹出這樣的聲音的時候,他的腦中到底看到了什么樣的風景?或許那不是我們應該看到的風景,或許那就是世界末日的風景,也不一定。
06.
《The End》
真的來到最后的時刻了,那么就拿出The Beatles的《Abbey Road》這張專輯吧,我會直接翻到B面,從大組曲開始放起,一直放到最后的這首歌《The End》。
我曾經深深地相信,The Beatles在《Abbey Road》B面的組曲,是流行音樂史上不可能超越的巔峰成就。當然,在我又聽了很多很多的唱片之后,現在不會這么肯定地說這樣的話了,我甚至不會說《Abbey Road》B面的組曲是完全百分之百完美的音樂。但是它仍然是深藏在我心里最柔軟的那個角落,最珍惜的音樂之一。
當時,這張專輯錄音錄到整個組曲的結尾,The Beatles自己心知肚明,這個樂團大概正在錄制他們的最后一張作品了,之后大概沒有什么機會四個哥們兒在一起繼續做音樂了。于是他們決定要給這張專輯一個華麗的結尾,他們要讓每一個團員都有一段獨奏的機會。

《披頭士樂隊:回歸》
我們知道,The Beatles的鼓手Ringo Starr是最討厭打鼓的獨奏的,所以哥們兒好不容易說服他,而且在他打鼓的時候還是跟著他一塊彈琴。Ringo那段鼓的獨奏,是后來把其他幾個樂手的吉他都拉掉,只剩下他的鼓,有點像是半哄半騙地讓他打了一段The Beatles唯一的鼓的solo。
接下來,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跟John Lennon,三個人背起他們的電吉他,輪流獨奏。三個人輪番獨奏,這樣車輪大戰了好幾回合,才進入整張專輯真正的結尾。
他們最后唱的這句歌詞,也是The Beatles他們在錄音室制作的最后一張專輯的最后一首歌的最后一句歌詞,也是整個The Beatles神話的句點: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我是這樣理解這幾句歌詞的:到最后,你所接受的愛就等同于你所創造的愛。
這幾句像神諭一樣的歌詞,從16歲那年就烙印在我的腦海,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在想,這幾行歌詞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呢?用love這個字來為世界送行,好像也不壞。
本文內容整理自看理想App節目《耳邊風:馬世芳的音樂時光機》第50講,小標題由編輯所添。內容有增刪,完整內容可移步看理想App購買收聽。
馬世芳新節目《耳邊風:馬世芳的音樂時光機》已經完結啦!
再一次,跟馬世芳一起,走進溫柔的音樂世界
音頻編輯:夏夏、小蒲
原標題:《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可哪有這么便宜的好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