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度書單︱六位史學博士生:從圣經考古到絲綢之路
【編者按】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的小編邀請六位博士生對自己2017年讀到的歷史類好書進行了一個盤點和分享,做成了一份書單,以饗讀者。藉此祝各位讀者新年如意。
高原(復旦大學文博系)
1.理查德·A·弗羅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譯:《跟著圣經去考古》,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3月

但《圣經》對于西方世界的意義并不是一般歷史文獻可比的,在西方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里,《圣經》等同于科學。于是,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疑問:“關于《圣經》與世界,我們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我們怎樣看待我們的認識?”當我們跟隨作者一步步去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時,也不知不覺間領略了“圣經考古學”的精彩。
所以,無論你是科學的追隨者還是上帝的追隨者都可以在這本書里發現新的世界。
2.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吳長青、張莉、彭鵬 等譯:《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很多中國的學術材料到了外國學者手里,即便其不懂中文,也能憑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這早已不稀奇。那么,請暢想一下一位精通漢語和古漢語以及西方考古學理論的外國學者會用中國的學術材料做出怎樣的成果?《宗子維城》就是這樣一本書。
對于很多專業人士來說,這根本不是一本新書,畢竟,它的英文原版2009年就獲得了美國考古學會頒發的最佳圖書獎。但這本姍姍來遲的中文版絕對值得這么久的等待。最新的考古學資料、作者本身非凡的中文造詣和學術功力、考古學專業學者擔綱翻譯和校對工作,這三方面為這本書的質量提供了保證。
無論是誰,只要是對青銅時代那段歲月稍有興趣,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獲得出乎意料的收獲。
3.鄭嘉勵:《考古的另一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鄭老師這本小書當屬2016年公眾考古領域的明星讀物了。其內容、文筆已有多位知名學者推薦,我就不再狗尾續貂了。我想講述的是,如果你不是一個考古文博領域內的讀者,你可以在這本書里看些什么。
那些文獻、墓志、古人筆記云云你完全不用都要讀懂,知其大概,保持閱讀的流暢性帶來的快感更為重要;那些人名、地名、官名、書名等等你也不用非要都記住,只要它對你有那么一點點的啟發已經足矣。
最好,你能從這本書里看到一個真正的考古人是如何工作以及看待他自己的工作的。這些文字除了能告訴你考古過程中遇到的故事,也可以讓你看到考古人是怎樣的一個群體。雖然并不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都有鄭老師這般的文筆和才情,但是對待文博事業和考古學,卻是每個人都一樣的。
如果你能從鄭老師給的這面鏡子里看到考古人的真面貌,你就真的看到了考古的另一面。
4.孫機:《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文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8月
這并不是一本新書。
2005年,臺灣東大圖書出版公司曾出版過一本《孫機談文物》,書中匯集了孫先生發表過的論文四五十篇,涉及文物門類之廣,筆觸言語之精煉,視角之獨特皆非其他泛泛而談的文物研究著作所能相比。但這本書大陸讀者多無緣相見,故有十一年后這部《從歷史中醒來》的出版。
這又的確是一本新書。
書中所論之問題,所用之方法,所談之觀點從未過時,常讀常新。例如對于茶、酒、劍、燈等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符號意義的文物進行的論述,既邏輯清晰又有理有據,是非常值得反復研讀的。對于剛剛步入文博行業的從業者、初涉文博專業的學生以及那些對文物、對考古、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應該是必讀書目之一。
葉山(賓州州立大學 歷史地理)
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圖上的世界歷史》)
Jerry Brotton (2013)

2.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棉花帝國:一部世界史》)
Sven Beckert (2014)
棉花,這種輕柔無比的作物,卻擁有推動歷史車輪的巨大力量。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棉花是怎樣將世界不同地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怎樣引發了工業革命,怎樣促進了資本主義,又怎樣將世界各國領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同時在這些看似偉大的事件背后,那些負責種植、加工棉花的奴隸和勞工們,又是怎樣被壓榨和剝削的。
3.Hidden Figure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lack Women Mathematicians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隱藏的人物》)
Margot Lee Shetterly (2016)
美國的太空計劃總是吸引眼球,從阿姆斯特朗到費曼,從阿波羅計劃到航天飛機,太空總署留下了一個個令萬眾矚目的名字。然而除了航天員和一線項目負責人以外,每一艘飛船的升空,其背后都匯集著成千上萬默默無聞的人的奮斗,這其中包括了許多少數族裔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故事少有人知。這本書挖掘了二戰以后及美蘇爭霸期間,為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一群“人肉計算機”的人生故事。她們是黑人、是女性,在平權運動之前,她們是社會地位最低下的群體。然而憑借著她們的數學天賦和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們成為了太空總署的宇航項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用鉛筆和草稿紙進行著精確計算,確保著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從她們的故事中,我們不僅能讀到美蘇太空競賽帶給那個年代的瘋狂,也能讀到這些原本處于社會鄙視鏈底端的少數族裔,為空間探索、為科技發展、為平權運動做出的無可替代的貢獻。
4.The Witches: Salem, 1692(《女巫:薩勒姆,1692》)
Stacy Schiff (2016)

5.Echoes of Chongqing(《重慶回聲》)
Danke Li (2009)
這是一部關于抗日戰爭時期,陪都重慶普通市民生活的紀實文學作品,一本從普通人的視角來全景式回顧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書。作者訪問了二十位當時生活在重慶的從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婦女,幫她們做了口述歷史的記錄。這里面有關于她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也有關于當時社會、政府和市場狀況的調查,還有關于重慶大轟炸的恐怖記憶。
張睿锜(英國利物浦大學考古學)
1.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
Edmund de Waal. 2015. Chatto & Windus.
中文譯本:《白瓷之路:穿越東西方的朝圣之旅》,梁卿 譯,2017,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De Waal在17歲時第一次得到了一塊瓷土,從此便沉迷于瓷器的制作,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藝術家之一。他的白色瓷器作品,從大容器到小罐子,有簡單的中國古代陶瓷風格,也有具有挑戰性的現代藝術風格。他的白瓷之路是一條讓人癡迷的旅程,帶著手工匠人的虔誠和狂熱,他到中國景德鎮、德國邁森和英國普利茅斯,完成了瓷器的朝圣之旅。
可以說這是一本傳記,也可以說這是一本瓷器史書。他并沒有給出任何關于瓷器的新認知,而是一個現代瓷人對他職業的傳統闡述,但也并不是枯燥的歷史書,是關于技巧和藝術的故事,當然也關于政治。他用現在時態進行寫作此書,用這種方法直接生動地描述了那些見證瓷器歷史的人,不管是數學家和煉金術士的故事,還是獨裁者下的幸存者。但他只要白色,不僅是瓷器的白,更是揭露社會文化背后的操作,他在書中透露出對白色癡迷的危險,對追求某種純粹東西的警告,是對白的一種諷刺,一種另類的含義。
此書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暢銷書。你可以把它當做陶瓷書籍、歷史讀物,也可以就只把它當做你的床頭故事。我幾乎愛上了這本書的每一個字,推薦給所有愛思考的讀者。
2.Silk Road: A New History
Valerie Hansen. 20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譯本:《絲綢之路新史》,張湛 譯,2015,后浪出版公司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是一種標志,它讓人想到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不斷前行的滿載絲綢、香料、珠寶的駱駝隊,往返在中國和羅馬之間。而在這段新歷史中,卻是不同的。Valerie Hansen探索了從西安到撒馬爾罕的7個綠洲,列舉了一些非同尋常的考古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這些貿易路線的理解。中國和羅馬帝國之間幾乎沒有直接貿易,中國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現代伊朗的人民;絲綢并不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金屬、香料、琉璃等商品和絲綢一樣重要……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傳播是思想、技術和藝術的交流。
它確是歷史書籍,是最新的絲路考古總結。但也可以把它當做是考古故事會,去體會中亞和中國之間錯綜復雜的迷人故事。推薦給所有讀者。
3.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Frankopan Peter. 2015. Bloomsbury Publishing.
此書和《絲綢之路新史》一樣,是這幾年關于絲路影響最大的暢銷書。此書是對世界歷史的重新評估,絲綢之路是連接海洋和大陸的網絡,是對帝國興衰的推動力,這條路上傳播著貨物、思想、宗教、疾病。這是一本令人上癮的可讀性很強的歷史書,講述的是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軼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價它的內容和它所描述的地理一樣廣泛,涵蓋了希羅多德和薩達姆·侯賽因、漢謨拉比和希特勒,無不展現他嚴謹的研究、深厚的學術技巧和揭露現實的能力。它會讓你開始質疑你之前所對世界的認知。
這是一本600頁厚的書,有100頁的腳注,這本書贏在了細節。讀史的人得到知識,獵奇的人得到故事,推薦給所有的讀者。
4.Lost at Sea: the Strange Route of the Lena Shoal Junk
Franck Goddio. 2002.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1997年,Lena Shoal沉船在菲律賓巴拉望島東北被發現,隨著船體殘骸出水了大量中國、泰國和越南瓷器等,為明中期中國和東南亞的海上貿易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此書是一部沉船發掘和研究報告,也是一部15世紀海上貿易的簡史。全書銅版紙印刷、大量的彩色圖片和考古繪圖資料,不僅提供了全面細致的文物信息,還提供了一種水下考古的方式方法。
雖然此書已出版15年,卻是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所有沉船類書目中最賞心悅目的一本,每翻之必贊嘆。推薦給考古學、沉船等專業研究者。
5.Sacred Landscapes in Ancient Egypt
Steven Snape. 2017.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對于古埃及人來說,整個自然界都是神圣的,他們不僅把自然界看作是由眾神創造的,也將自然界的每個部分看作是神:太陽、天空、尼羅河等,甚至把神作為他們所處城市的締造者。他們是技藝非凡的建筑師,將對神靈的崇拜和敬畏附著在各種神圣的建筑上,包括古墓和寺廟等。
Steven從事古埃及建筑研究多年,成果豐富。此書以拉美西斯二世為焦點,探索了古埃及的神圣景觀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包括自然景觀、古墓、寺廟、雕像等。推薦此書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翻譯并引用了大量古埃及象形文字,使得古埃及人的“聲音”能夠被聽到,這是對古埃及人如何對他們信仰的神靈做出反應給出一種啟示和新的探索方式。
推薦此書給埃及學研究者、對埃及文化和神秘事務感興趣的讀者。
莊成恒(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1.姜生:《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該書是近年漢畫研究頗具突破性的一部著作,對于理解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喪葬中鬼神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對當前漢畫研究及藝術史研究方法也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首先,在方法上他突破了一般考古學分區、分期、分類型的研究思路,將歷史文獻、考古學材料、思想史與宗教學視野四者緊密結合,交叉運用,從而揭示出漢畫類題材背后所蘊含的同一觀念——漢鬼,也即本書主題——作為漢代的精神遺產,是以儒家忠孝與道家升仙觀念的完美結合。其次,對于漢畫傳統題材,如“孔子見老子”、“西王母”、“庖廚”等題材,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釋,并且構建出了他們背后的圖象邏輯,尤其在像馬王堆帛畫的圖像邏輯與套棺之間的關聯上,更是在回應諸家論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第三,作者在有限的漢代文獻基礎上,通過六朝文獻,探求之間的傳承性,結合作為視覺材料的漢畫,相互印證,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早期道教的精神圖景。
2.李偉銘:《傳統與變革: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事考論》,商務印書館,2015年
該書通過近現代美術中的若干個案研究,展開對近現代美術的現代轉型與變革背景下的核心問題的討論,尤其是嶺南畫派及民國現代派藝術等重要史事的考證,揭示了在美術現代進程中美術與政治、社會、新舊文化的復雜關系。作者考證詳實,論斷嚴謹,行文渾厚而縝密,堪稱近現代美術研究領域的典范之作。
3.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該書為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宋代道教研究國際研討會”(2011年9月)論文集,收錄與會學者關于宋代道教方面論文13篇,內容涉及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箓等多個領域,代表著近年宋代道教研究領域的前沿思考和研究旨趣的新動態。
杜佳峰(北京大學歷史系)
1.鹽野七生著,田建華、田建國譯:《神的代理人》,中信出版社,2017年


3.克里斯托弗·達根著,邵嘉駿、沈慧慧譯:《劍橋意大利史》,新星出版社,2017年
克里斯托弗·達根(Christopher Duggan)是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專攻意大利現代史,獲得意大利政府頒布的最高榮譽勛章。此書是劍橋大學國別史的第三部,是一部簡明但不簡單的通史。意大利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自古羅馬之后長期分裂,只是一個地理單元。作者寫作主線是“意大利建國”問題,所以簡略地敘述了古羅馬和文藝復興的興衰歷程,詳細地敘述意大利是如何產生現代民族國家思想的?如何實現國家的統一?在現代化過程中面臨困境后,又是如何走上法西斯的邪路?以及戰后共和國的發展和新問題。它是一把幫助讀者打開意大利史的鑰匙。
4.大衛·阿布拉菲亞著,宋偉航譯:《偉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臺灣:廣場出版,2017年

王楷(復旦歷史系)
1.游博清:《經營管理與商業競爭力:1786-1816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元華文創,2017年5月
在詳細爬梳大量英文原始檔案手稿的基礎上,該著從企業運行的角度書寫東印度公司在華活動的歷史,全面討論倫敦、廣州、印度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中西貿易中的緊密關系。材料扎實,論述充分,是一部值得鏡鑒的研究著作。
2.徐堅:《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科學出版社,2016年
著者將中國早期博物館的產生、運作放置在不同時期特定的政治、學術思想背景下,呈現了中國博物館、博物學在早期發展中“多元格局”。其內容縱貫古今,且不落窠臼;讀來既頗具興味,又發人深省。
3.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魯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亞著,顧航、呂一民、高毅譯:《19-20世紀法國史學思潮》,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該書對年鑒學派的發展歷程提綱挈領,有助于讀者從浩如煙海的研究著作中抽身出來,把握其興起發展的脈搏。
4.蘇精:《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斯福齋,2016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5.馬立博著,夏繼果譯:《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環境的述說,15-21世紀(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9月
本書為全球史研究中經典的通論之作,從全球的、環境的角度重述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的重大主題,如國家建構、工業化、環境變遷等。敘述簡明流暢,具有啟發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