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刊文評《自然》年度十大人物評選:人本標準是科學之根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2月19日)有媒體報道說,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周刊《自然》雜志,在其最新一期中發布了《自然》年度十大人物,這十大人物是從過去1年中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中遴選出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從量子通信和基因組編輯,到一場潛在核危機和美國環保政策的退步,該人物列表總結了2017年科學和科學家的成就與挫折”。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作為科學界的頂尖權威刊物,《自然》所評選出的年度十大人物當然有代表了當今科學發展潮流的前沿科學家,但是卻不唯科學家,像與白血病搏斗、鼓舞新一代癌癥療法的艾米莉?懷特海德(Emily Whitehead),氣候變化的懷疑者、美國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魯特(Scott Pruitt),致力于曝光問題論文、打造檢測造假論文工具的詹妮弗?伯恩(Jennifer Byrne),為核不擴散而戰、禁止核試驗偵查者、地球物理學家拉西諾?澤博(Lassino Zerbo),在性騷擾案件激增時致力于追究學術機構責任的律師安?奧利瓦瑞斯(Ann Olivarius)等5人,其當選年度十大人物顯然都不是以其科學研究成就的標準所決定的。
縱觀《自然》評出的年度十大人物,其選取顯然是以人本主義為標準的。而人本主義,其實正是科學之根。在一個主要以力量——實力、國力——進行博弈并決定序位的世界里,科學越來越容易被賦予功利和工具的角色,越來越成為實力甚至權力的化身。當然,在以力量論成敗的標準下,成亦科學,敗亦科學。于是,科學被用于“加強”的目的,反而戕害了人本主義。
毋庸諱言,現時所謂科學,是歐洲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延續。這個在實力增益上可起到立竿見影作用的科學,是其在器物層面上被毫無保留地接受的前提。正因如此,科學本身即帶有了確定性,且是代表著正確的確定性,即所謂“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以至于“沒有一個自命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毀謗‘科學’的”。
但是,科學自然不唯科學本身,科學的存在是有其前提條件的,科學發展之根是人本主義的。這也正是一個與白血病搏斗的小女孩艾米莉能夠當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的原因。在此,雖然治愈艾米莉的CAR—T療法還只能針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且療效也并非100%,但CAR—T所具有的革命性,標志著基因療法的正式到來。對千百萬白血病乃至癌癥等不治之癥的患者而言,基因療法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未來,在回望基因療法發展之路時,人們會記住艾米莉與基因療法的某一確定時刻聯系在一起。
艾米莉?懷特海德、斯科特?普魯特、詹妮弗?伯恩、拉西諾?澤博、安?奧利瓦瑞斯當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的另一重意義,是顯現了哲學、倫理學以及人類精神和道德價值于科學存在和發展的特殊意義。沒有人本主義作為生長土壤的科學,沒有價值約束的科學,其結果是可疑且可怕的。這一點,已經為近代以來的科學發展史所證實。其實,即使從功利的角度看,失去人本主義土壤的科學,實際上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內生動力,只能模仿而缺少創新。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然》及其評選的年度十大人物,也構成了科學發展所必需的人本主義土壤的一部分。《自然》發表的文章致力于讓普通公眾也能夠理解其意涵,也正是著力培育人本主義努力的一部分。(原題為《《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的人本標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