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鋼擬退出首個海外鋼廠全部股權,試生產10個月停產至今
6年之前,首鋼將 “走出去”戰略率先實施在產能嚴重不足的馬來西亞,聯合當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然而,這家被當時被稱為首鋼第一個在海外投資建廠的項目開工僅10個月后便長期處于停產狀態。日前,首鋼正式掛牌準備甩掉這一“包袱”。
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顯示,東方鋼鐵投資有限公司擬轉讓東鋼集團公司(下稱“東鋼”)40%股權及8.34億元債權,轉讓底價8.6億元。信息中提到,東方鋼鐵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為首鋼國際(新加坡)有限公司(Shougang International (Sinapore) PTE. LTD.)。
首鋼官網顯示,首鋼國際為首鋼旗下子公司,分屬六大業務板塊之一的國際業務。上述產權轉讓行為由首鋼董事會會議決議于2017年6月29日通過。
首鋼官網提到,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先后在香港收購4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和奧地利等國成立多家海外企業。目前,首鋼在2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機構62家,境外總資產近1000億元,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
也就是在“走出去”的背景之下,首鋼與馬來西亞公司協德控股有限公司(Hiap Teck Venture Berhad)合作,在馬來西亞登嘉樓州甘馬挽鎮特魯嘉隆工業園區投資建設綜合鋼廠。最終在2011年正式簽訂馬來西亞綜合鋼廠項目總承包合同,首鋼作為該項目一期工程的項目總包方,收購東鋼40%股權。
首鋼官網曾發文稱,東鋼是首鋼第一個在海外投資建廠項目,涉及到制氧、燒結、煉鐵、煉鋼到軋材等全流程,也是首鋼承攬開發的首例綜合性鋼廠項目。
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信息顯示,東鋼項目原本預計分兩期散步建設。一期一步建成年產70萬噸板坯的鋼鐵廠,一期二步達到年產150萬噸板坯的產能,二期工程獨立建設一座年產150-200萬噸鋼材的綜合性鋼廠。
而目前已經完成的則主要為“一期一步工程”。 一期一步工程于2012年7月開始建設,該階段產能為70萬噸/年,東鋼自2014年12月底建設完成進行試生產。但試生產僅維持了10個月,也就是從2015年10月起,東鋼即進入停產狀態。試生產期間產能利用率也非常低,10個月產量共計約30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披露信息還提到,由于東鋼與總包方、總包方與分包方對于已建成工程中部分工程質量、尾工以及由此帶來的工程款項存在意見分歧,截至評估報告日工程尚沒有竣工決算。由于沒有竣工決算,東鋼房產證均沒有辦理。
另外,盡管披露信息強調,東鋼主要資產為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但實際上東鋼已資不抵債。財務指標顯示,2016年,東鋼營業收入為零,凈虧損2.365億元,資產總計20.24億元,總負債20.61億元,所有者權益-3606.39萬元。而截至2017年10月底,營業收入仍舊為零,凈虧損790.26萬元,資產總計10.88億元,負債總計13.77億元,所有者權益-2.887億元。
不過,眼下這家企業仍在指望能“起死回生”。披露信息顯示,根據東鋼提供的《東鋼一期二步工程初步規劃》和董事會決議,東鋼大股東協德公司(占股55%)對東鋼復產建設提出初步規劃。東鋼管理層預計,2018年2月1日將復產,2018年的總產量預計為57.88萬噸,2018年及以后的年產量將維持在66.5萬噸。
至于首鋼此番退出東鋼全部股權,原因尚不清晰。但有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表示,“對外產能合作涉及問題比較復雜,但通常會存在投資收益分配、管理方面等方面的分歧,鋼企走出去‘水土不服’的現象也很常見?!?/p>
當然,對于首鋼而言,盡早處理類似東鋼這樣的“包袱”也并非壞事。2014年9月出臺的《首鋼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即明確了將首鋼集團“逐步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發展定位,明確了“一根扁擔挑兩頭”、重點發展鋼鐵和城市綜合服務商兩大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也就意味著,鋼鐵產業早已非首鋼唯一主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