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辛德勇漫談《燕然山銘》︱蒼茫沙腥古戰場:竇憲北征的路線

辛德勇
2018-01-06 10:26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我們以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作為地域空間的基礎,依據《后漢書》等原始文獻的記載,再結合《燕然山銘》刻石所在的位置和銘文的敘述,來重新比定竇憲此番率軍北出所經行的主要地點和路線。

師出陰陽山

關于這次戰役地理進程的記載,主要見于《后漢書》卷二三《竇憲傳》,但也實在過于簡略:

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何將萬余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

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余,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

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余萬頭。

于是,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后二十余萬人。

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下面就對上述記載,逐一加以解析。

總的來說,在這場戰役中,漢朝北征的一方,是兵分三路,搜索前進,再會師于涿邪山。

這三路兵馬中,主帥竇憲、副帥耿秉和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這一路,是從朔方郡的雞鹿塞出發。這個雞鹿塞是漢廷設在陽山(今狼山)山脈上的一個重要關塞,西漢時期就有。在西漢朔方郡下屬的窳渾縣“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顯示出這里控扼著邊塞內外的一條重要通道。西漢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漢廷派人護送其北返時,即“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顯示出這是一條平時常行的大道。

南匈奴單于屯屠何這一路兵馬出發的“滿夷谷”,唐人李賢注釋說,這實際上也是一座關口,稱作“滿夷谷闕”(《后漢書》卷四《和帝紀》唐李賢注。案今中華書局點校本將其讀作“滿夷谷,闕”,意即注解闕失,不確。《冊府元龜》迻錄《后漢書》此文,今殘存宋刻本文字本與《后漢書》相同,而明崇禎本《冊府元龜》卻將其改鐫為“滿夷谷,關名”。盡管這一改動并不適宜,但從中可以看出,改動這處文字的學人是把原文的“闕”字理解為“關隘”的),亦即設在滿夷谷上的一道門闕。

史載后來在和帝永元六年,因永元元年曾隨同竇憲出征的左谷蠡王師子被立為南匈奴單于,致使所謂“新降胡”凡“十五部二十余萬人皆反畔,脅立前單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遂殺略吏人,燔燒郵亭廬帳,將車重向朔方,欲度漠北。……冬,鄧鴻等至美稷,逢侯乃乘冰度隘,向滿夷谷。南單于遣子將萬騎,及杜岸所領四千騎,與鄧鴻等追擊逢侯于大城塞,斬首三千余級,得生口及降者萬余人。馮柱復分兵追擊其別部,斬首四千余級。任尚率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烏桓大人勿柯八千騎,要擊逢侯于滿夷谷,復大破之。前后凡斬萬七千余級。逢侯遂率眾出塞,漢兵不能追”(《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

漢廷北征軍三路兵馬出塞地點示意圖

大城塞在黃河南岸,距離河水已經很遠,而且位于滿夷谷的西南方向;同時度遼將軍駐扎的曼柏和南單于王庭所在的美稷,又都位于滿夷谷的東南方向,這些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都有標繪。這意味著逢侯所率匈奴叛兵由大城塞逃亡滿夷谷的途中會更接近漢朝和南匈奴新任單于師子的軍隊,可他卻還是向滿夷谷奔逃。由這一事件可以看出,這條滿夷谷谷道,應是黃河所謂“前套”亦即黃河大轉彎東北部區域出往塞外的主要通道。不然的話,逢侯就不會逃向這一通道。

“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如上一節所述,我把它理解成“鄧鴻將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不然的話,“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無所統屬而鄧鴻一個光桿兒司令又出去干什么呢?須知度遼將軍不僅“秩二千石”,更是一位實職的高級將領(晉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梁劉昭注引應劭《漢官儀》),當然是要獨立擔任統兵作戰的任務,而不會是像班固那樣的幫閑幕僚。《后漢書·和帝紀》簡要載錄竇憲北征史事,乃徑謂“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南單于出滿夷谷”,這更清楚點明鄧鴻的方面軍總指揮身份,參與北征之役的八千義從羌胡軍兵理應由他直接調遣。

鄧鴻統領的這支軍隊,其出發地點稒陽塞,設在漢五原郡的屬縣稒陽。作為溝通邊塞內外的重要道路,其交通地位在西漢時期就很突出。史載西漢時期由五原郡稒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根據這一記載,所謂“稒陽塞”,顯然是設在這條通道上的一處關塞。正因為稒陽這一關塞的重要地位,五原郡的東部都尉也被設在這個縣里(《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關于這幾處關塞的具體位置,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根據比較可靠的早期記載,都適當有所反映,可以說大體不誤。但若進一步深入追究,則可以做出更為清楚一些的說明,而其具體的標繪缺陷,則是沒有能夠直接反映稒陽塞的位置,只是繪出了與其密切相關的五原郡稒陽縣的縣城而已。

更為合乎實際的畫法,應是在固陽縣城的北面,標記“稒陽塞”的位置。那么,為什么這樣畫呢?這是應為不管是“雞鹿塞”也好,還是“滿夷谷闕”也好,還是這個“稒陽塞”,都只能設在漢朝北部邊防線所在的山間谷地,而漢代的稒陽縣城,卻是位于這道山脈的南坡之下,因而稒陽塞只能推定在稒陽縣城以北的山地中間。

具體地說,在所謂“后套”地區,諸如雞鹿塞這樣的關塞,應是設在今狼山山脈的山間谷地之中,而“前套”地區的滿夷谷闕和稒陽塞,則是位于陰山山脈的山谷之內。現在的狼山,在漢代稱作“陽山”,和“陰山”的名稱相對而言(拙著《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下篇第一章《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對此有詳細解說)。秦漢在陰山和陽山,都筑有長城,作為防備匈奴的屏障。陰山上的長城,是在戰國時期由趙國最早修建,而陽山上長城的則是在秦統一后所建。

竇憲麾下的三路北征大軍,分別由雞鹿塞、滿夷谷闕和稒陽塞出發,離開漢境,實際上也就是跨過陽山和陰山,進入蒙古高原。

花費很多篇幅具體說明漢朝北征軍出發的關塞,除了這個問題是這次戰役地理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澄清之外,還有一重原因,這就是合理地解釋《燕然山銘》中“凌高闕”一語的涵義。通觀《燕然山銘》中“凌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這幾句話,可知“凌高闕,下雞鹿”講的是北征軍出發的地點,但如上所述,三路漢軍哪一路也沒有經過高闕,《燕然山銘》的描述,并不符合實際。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從著述的體裁上看,班固作“文”與范曄寫“史”文字表述形式上是有明顯區別的。吾輩治史,在大的著眼點上,乃不宜以“文”辭而疑“史”義。清人錢大昕特別強調“讀古人書,須識其義例”(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一六《秦三十六郡考》),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高闕,是戰國以來這一段北邊長城上最著名關隘,其具體位置,曾經有過推移,即由陰山南麓的趙國北邊長城向陽山之上秦朝北邊長城的外挪,而推移到陽山上的高闕,到東漢時仍是一處著名的關隘。就在竇憲永元元年這次出征之前十六年的明帝永平十六年,太仆祭肜即嘗率兵“出朔方高闕”以伐北匈奴(《后漢書》卷二《明帝紀》,卷八九《南匈奴傳》)。過去我在《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下篇第一章《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中,詳細闡釋過這一變動的原委,有興趣的讀者,自可參閱。

透過《后漢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不管是早期戰國時代陰山山間的高闕,還是后來嬴秦兩漢時期在陽山新設的高闕,都與東漢永元元年這次出兵毫無關系;特別是前述祭肜兵出高闕一事,說明高闕在東漢仍在行用,滿夷谷闕或稒陽塞等關塞不會是舊時高闕改易的新名。

前面第四節在論述“氐羌”一語的涵義時,我已經談到《燕然山銘》行文的用典問題。只有充分認識《燕然山銘》在文體性質上與《后漢書》紀事的根本性區別,我們才能理解《燕然山銘》中的“凌高闕”,只是借用“高闕”這一名稱來體現漢朝大軍跨越邊塞北上的事實而已,班固是用它來替代實際經行的滿夷谷闕和稒陽塞,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實寫。在研究相關史事時,看待《燕然山銘》的文字,需要有通達的眼光,切不可過分拘泥。

燕然一回首

竇憲北征之役的地理進程,若是僅僅依據上一節引述的《后漢書·竇憲傳》,能夠做出的復原,不僅十分有限,同時在大的地域范圍上也還相當含混。結合《燕然山銘》的文字,才能夠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然而,由于《燕然山銘》的傳世文本,在一些關鍵詞句上存在嚴重舛誤,若是沒有新近發現的刻石銘文,仍然很難厘清這一重大軍事行動的真相;甚至還會受到傳世文本中舛訛衍增文字的誤導,得出錯誤的認識。

在《燕然山銘》當中,與漢軍北征地理進程關系最為密切、同時也最為重大的一個字,是傳世文本比摩崖刻石的原文衍增一個“遂”字。

在敝人訂正后的《燕然山銘》中,其相關內容如下:

于是域滅區殫,反斾而還,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逗略,焚老上之龍庭。

按照這樣的文本,這段內容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晰,即“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逗略,焚老上之龍庭”這些作戰的經歷,是竇憲統率大軍回師途中,在南入大漠之前的最后一站停留時,比照漢軍攜帶的文獻記載和匈奴地圖,縱覽其所經歷的山丘川谷,對整個戰役進程所做的一番回顧。

漢朝與匈奴,累世對峙沖突,當然會有足夠的敵情數據,其中也包括至關重要的地圖在內。例如,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部領南邊及烏桓”的右薁鞬日逐王比,也就是后來的首任南匈奴單于,在投附漢朝前夕,即曾“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進獻給朝廷當覲見禮(《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

既然是這樣的回顧,班固用“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逗略,焚老上之龍庭”這些詞句所表述的作戰經歷,就不能簡單地與《后漢書·竇憲傳》記述的涿邪山、稽落山、私渠比鞮海那一套行軍路線相銜接,需要綜合分析,才能合理地解讀和運用這些內容。

同時,就“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逗略,焚老上之龍庭”這段話本身而言,也還是要充分考慮“銘文”與“史書”在行文運筆方面的區別。不宜把“躡冒頓之逗略,焚老上之龍庭”看作是“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的后續行為,“躡冒頓之逗略”與“焚老上之龍庭”也不一定是按照時間順序前后相繼發生的兩件事情。因為這些內容都完全可以根據文詞形式的需要而對其實際次序加以調整。

麻煩的是后來在流傳的過程中,《燕然山銘》的傳世文本在“隃涿邪”的前面衍增了一個“遂”字,成了“遂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云云的樣子。按照其字面上語義,就很容易把“遂隃涿邪,跨安侯,乘燕然”這些行動看作是稽落山作戰結束之后所發生的事情,甚至會把這些看作是永元元年這次北征之后漢軍的第二次北征(關于這一問題,下一回我再詳細講述)。

下面就以《后漢書·竇憲傳》的紀事為主,結合《燕然山銘》的描述,并以《中國歷史地圖集》標繪的位置為基礎,復原永元元年這次北征之役的地理進程,并分析戰場形勢,盡可能闡釋其內在原因。

首先,東漢出征的軍隊,是兵分三路,穿越大漠,向涿邪山進發。為什么會是這么一個分兵進擊的樣子呢?

第一,古今中外的大規模行軍作戰,都不可能把所有軍兵堆到同一條線路上。這樣統統擠到一起,人馬擺不開,也不便沿途隨時補充必須補充的給養(如飲水等),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漢軍對匈奴作戰,往往需要搜索前進,尋找戰機。因為匈奴騎兵在遼闊的草地上機動性很強,可以隨意四方游動,即方便避而不戰,也便于主動選擇對決的戰場。

在這一方面,匈奴是具有很大戰略優勢的,與之對峙的中原王朝,不管是秦朝,還是漢朝,都明顯出于劣勢。彌補這種劣勢辦法之一,便是動用優勢兵力,搜索前進,分進合擊。誰找到誰打,在哪兒找到就在哪兒打;其他各路兵馬,在條件適宜時也可以靠攏過來,并力攻打。

竇憲出發前把這三路大軍進軍的目標定為涿邪山,而漢朝和北匈奴的軍隊后來也確實是在那附近發生接觸,展開戰鬪,其間的緣由,也有跡可循。

其中一項比較明顯的原因,是因為涿邪山是北匈奴人的一個重要基地,北匈奴人很有可能據守這個地方。

永平十六年祭肜率軍征討北匈奴時,即“攻皋林溫禺犢王于涿邪山。虜聞漢兵來,悉度漠去”,而逮祭肜退兵之后,“皋林溫禺犢王復將眾還居涿邪山”(《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再往前,在漢武帝天漢二年,也曾“使因杅將軍(公孫敖)出西河,與強弩都尉(路博德)會涿邪山”,盡管其結果與后來的祭肜同樣“亡所得”(《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但公孫敖等既然期望“有所得”,就說明涿邪山是匈奴人比較穩定而且重要的一個居住地點,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就一般畜牧條件而言,北方游牧民族所謂“逐水草而居”,并不一定只是在平坦的草場上來回游蕩,實際上在其選定季節性牧場的時候,還會充分利用各種起伏地貌所造成的有利條件。在蒙古高原上,由于山丘眾多,地多起伏,夏季牧場一般是選擇涼爽的山坡臺梁(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第八講《畜牧業地理空間與草原游牧方式》),而竇憲北上的時間正值盛夏,所以北匈奴單于駐牧于涿邪山,也合乎正常的情理。

另一方面,在不得不面對漢軍的進攻而與之對決時,匈奴方面為什么不把戰場選擇在其他地方,比如向前推進,在涿邪山前平坦一些的草地上展開戰斗,而非要會戰涿邪山呢?這與漢、匈雙方各自的軍事優勢有關。

關于這一點,西漢文帝時鼌錯做過很好的論述:

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徃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斗,劍?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漢書》卷四九《鼌錯傳》)

簡單地說,相比之下,匈奴的軍隊更擅長山地作戰,漢朝的軍隊則擅長平原作戰(當然這種所謂山地,是指蒙古高原和內地北方那些比較平緩的山坡,而不是陡峭的山峰);特別是匈奴的“弓馬”應較漢朝優良,具備一定優勢(晉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梁劉昭注引應劭《漢官》謂“(匈奴)單于歲遣侍子來朝,謁者常送迎焉,得賂弓馬氈罽他物百余萬”。顯而易見,這些“弓馬”當勝于漢朝所裝備于軍兵者,所以匈奴才會持以進獻),這樣利用變化的地形“且馳且射”,會對漢軍造成很大威脅。因而在涿邪山的山坡上與漢軍決戰,對北匈奴是比較有利的,因此他們才會在涿邪山上等待漢軍的到來。

看到這里,有些人也許會問:那么北匈奴人為什么不先跑開,躲過風頭再說?在這之前,既有前輩成功地躲過了公孫敖的進攻;在這之后,也有后人成功地躲過了祭肜的進攻。這時北匈奴單于又為什么不率眾逃避了呢?

政治決策的選擇,永遠沒有絕對的必然,而且往往是決策人物的主觀判斷影響具體的政治行為。當時的形勢,北匈奴也不是完全沒有退縮避戰的可能,但余地確實不是很大。

史稱章帝元和“二年正月,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亡來入塞,凡七十三輩。時北虜衰耗,黨眾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這是永元元年竇憲出征四年之前的事情。后兩年,亦即這次爆發之前兩年的章帝章和元年,復有“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取其匈奴皮而還。北庭大亂,屈蘭、儲卑、胡都須等五十八部,口二十萬,勝兵八千人,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降的北匈奴人還講述了下面這樣一段話:

去歲三月中發虜庭,北單于創刈南兵,又畏丁令、鮮卑,遯逃遠去,依安侯河西。(《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

在漢朝方面,有侍御史魯恭也講到同樣的情況,謂“今匈奴為鮮卑所破,遠臧(藏)于安侯河西”(《后漢書》卷二五《魯恭傳》。案“安侯河”原作“史侯河”,“史”應是“安”字形訛,參據《后漢書·南匈奴傳》改),這意味著北匈奴的處境已經相當蹙迫,疆土的范圍也已頗為窄小。

歷史上以蒙古高原為主體的草原大帝國,在疆域上,通常都是以今鄂爾渾河流域為核心,東據大興安嶺,西有阿爾泰山,南北橫跨大漠兩側。其中鄂爾渾河流域水草豐美,為其經濟腹地,同時也是政治中心。做個不太妥切的比方,鄂爾渾河流域之于北方草原政權,可以說大致相當于黃河中下游區域之于中原王朝,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放棄這里的。反過來看,若是失去鄂爾渾河流域,這個草原帝國也就汲汲可危,難以存續了。

安侯河即今鄂爾渾河,這些新附降人講述說北匈奴遁逃遠去而“依安侯河西”,即指章和元年“鮮卑入其左地”一役給北匈奴造成的重創(《后漢書》卷三《章帝紀》)。顯而易見,鮮卑的勢力至少已經嚴重威脅安侯河東岸一側的安全,使其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原來位于安侯河東方的單于之庭;甚至有可能已經完全失去安侯河以東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北匈奴能夠與漢朝軍隊回旋的余地,已經非常有限。這就是他們在涿邪山上坐待漢朝軍隊的一項重要原因。國勢國運已然如此,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不這樣又能怎么辦呢?

那么,北匈奴人是不是就這樣傻乎乎地在山上坐以待斃呢?當然不是。他們也需要根據漢軍的動向調整部署,以更有針對性地備戰迎戰。

匈奴不僅會針對洶洶而來的漢軍放出游動的騎兵偵探,隨時獲取漢軍的消息,而且在其邊地,還常年設有守邊的哨兵。通常漢軍甫一入境,匈奴的頭領立刻就會掌握相關的情況。

現在有很多食洋不化的學人,不知根據哪一位著名西洋學者的經典著述,說什么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前,全世界的古人一向都沒有“邊界”的概念,更沒有有形的邊界。我曾不止一次向講述者求教:像中國古代的長城、銅柱,即使是在今天,同樣的邊界標識也還極為罕見,若是沒有邊界,那么長城和銅柱又是做什么用的呢?面對如此清晰的事實,又應該如何解釋這種奇妙的理論呢?不過一直沒有人給我答案。

其實不僅是中原的漢族政權,世界上任何一種政治權力,都一定會有它所能控制的邊界線。匈奴人在它的邊界在線,設有一種守邊設施,稱作“甌脫”,用以候望偵伺入境的外族(《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并唐顏師古注)。在這里,“甌”是邊緣的意思,“脫”是指候望偵伺的小土屋(別詳拙文《秦漢象郡別議》,刊劉東主編《中國學術》第36輯)。有了這種“甌脫”,涿邪山上的北匈奴人也就更容易預先探知分成三路前來的東漢軍隊。

漢廷這三支兵馬的布置形式是:西面和東面這兩側的軍隊,雖然各自都有萬名南匈奴軍兵,但卻分別都由漢將統領,在他們手下還各自配置有八千名漢廷重兵和八千名來自湟水谷地的“義從羌胡”;只有中間一支的一萬名南匈奴軍兵,由南匈奴單于屯屠何統領,沒有朝廷的將領和士兵同行。像這樣把南匈奴單于統領的匈奴軍隊裹挾在中間,也可以對其“破北成南,并為一國”的意圖有所牽制,防止屯屠何乘機生變。

三支部隊各自都經行了怎樣的路線,現在已經無法具體復原。不過燕然山下的翁金河谷,是漠南漠北之間最便捷的通道,漢軍不應該不走。我推測,最東邊鄧鴻這一路兵馬,很可能是通過此路穿越大漠的。

漢軍抵達會涿邪山后,并沒有發生大的戰斗。原因,只能是北匈奴方面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預先做了調整,轉移到對其更為有利的地點,與漢軍展開決戰。

北匈奴單于是把駐地轉移到了涿邪山東側浚稽山中的一座山峰稽落山上。其實涿邪山和浚稽山都是今阿爾泰山山脈的一部分,浚稽山在這條山脈的最東段,涿邪山這一段比它更靠西一些。因而北匈奴也算不上是做了很大的轉移,從戰略意義上講,稽落山的形勢,實際上與涿邪山并沒有什么區別。

戰事隨著敵情的變化而變化。面對北匈奴的實際情況,竇憲及時調整部屬,“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余,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結果,是大獲全勝,北匈奴單于和剩存的部眾潰敗奔逃。

審看東漢一方在稽落山之戰中投入的兵力,除了南匈奴右呼衍王須訾所屬不詳外,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這幾位將官和左谷蠡王師子都屬竇憲直接統領的這一路兵馬,因而參與稽落山戰役的漢方軍兵,似乎都是竇憲親率的隊伍。這顯示出竇憲親率的這一路軍兵是最先抵達涿邪山下的。這種情況,也符合正常的情理。這是因為竇憲兵出雞鹿塞,在三路大軍中偏西,最靠近涿邪山,當然會早到一些。

假如事實果真如此,那么,竇憲在其他兩路軍隊還沒有匯合的情況下,就及時指示手下,向稽落山發起進攻,這倒是很好地顯示出他處事的果斷,這也符合其“性果急”的特征(《后漢書》卷二三《竇憲傳》)

稽落山戰后,漢軍乘勝追擊逃竄的各部匈奴。漢軍從東南方向來,特別是鄧鴻那一路兵馬,理應來自稽落山的東面。在這種情況下,北匈奴的敗軍只能逃亡北方或是西方。實際的情況,是漢軍在涿邪山北側的私渠比鞮海(今稱“邦察罕泊”或“邦察干湖”),“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余萬頭”,算是基本消滅了北匈奴的有生力量。

假如沒有《燕然山銘》的敘述,我們對這場戰役的了解,也就到此為止,沒有辦法知曉更多的情況。但我們看班固在回顧此番作戰歷程時提到的“跨安侯”這句話,可以了解到漢軍在私渠比鞮海戰后,還進一步清掃北匈奴殘余勢力,直搗老巢,來到了安侯河畔。

漢軍進兵安侯河畔,自然要經歷位于安侯河畔的匈奴“龍城”。這個“龍城”見于《漢書·匈奴傳》,乃稱“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當然是匈奴的一處重要祭祀場所。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上,也清楚標繪有這個“龍城”的位置。不過,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是把它記作“蘢城”,《后漢書·南匈奴傳》則又寫作“龍祠”。這也就是《燕然山銘》中“焚老上之龍庭”的“龍庭”(《后漢書》卷二三《竇憲傳》唐李賢注),范曄在《后漢書·南匈奴傳》篇末的論語中評述說,竇憲率漢軍“破龍祠”而“銘功封石,倡呼而還”,可以更清楚地證明這一點。

略顯遺憾的是,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一時還難以確定匈奴單于墓葬的所在,也就是無法確指《燕然山銘》所說“躡冒頓之逗略”的“逗略”是在哪里(《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劉宋裴骃《集解》引晉張華語曰:“匈奴名冢曰逗落。”《燕然山銘》之“逗略”應即“逗落”異寫)。不過,依照常情來推測,應該不會離開匈奴單于庭或所謂“龍城”太遠,大致也應當在安侯河附近。不管匈奴人的“逗略”是怎樣一種形式,當時人是應該清楚知曉已故單于墓葬位置的。因為西漢昭帝時其東鄰烏桓就曾“發匈奴單于冢墓,以報冒頓之怨”(《后漢書》卷九〇《烏桓傳》),現在竇憲麾下的軍兵當然也能再一次“躡冒頓之逗略”,以做象征性的破壞活動。

這樣看來,所謂“躡冒頓之逗略,焚老上之龍庭”,都應該是漢軍北“跨安侯”時連帶發生的行為。但這些軍事活動仍具有很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作用。這是因為如前文所述,這一區域是匈奴的政治、經濟重心所在,當時還有大量匈奴民眾存留在那里(《后漢書》卷九〇《烏桓傳》),竇憲需要對其進行一番“清掃”。

估計大致在閏七月上、中旬間,漢軍對北匈奴在鄂爾渾河流域的主要據點和中心區域,已經碾過了一遍,清楚其運勢已去,故有捷報傳回京師洛陽。于是,朝廷在閏七月二十二日(丙子),以漢和帝的名義鄭重昭告天下:“匈奴背叛,為害久遠。賴祖宗之靈,師克有捷,丑虜破碎,遂掃厥庭,役不再籍,萬里清蕩。”(《后漢書》卷四《和帝紀》)。詔書中“遂掃厥庭”云云,自與《燕然山銘》中“焚老上之龍庭”的文句相對應,好一派大功告成的景象。

在對北匈奴最重要的鄂爾渾河流域又繼續做了一番更為徹底的“掃蕩”之后,竇憲便輕輕松松地順著翁金河谷南歸皇漢,最后由鄧鴻和南匈奴單于屯屠何出發的五原郡回到塞內(《后漢書》卷二三《竇憲傳》)。途中,在經過漠北地區最后一個停留地點燕然山時,面對山上特立如碣的巖石,封天禪地,搞了一個很隆重的慶功典禮,并指令班固撰寫一篇銘文,鑿刻于山崖,昭示這一所謂“功績”,使之垂耀萬世。這似乎應該是在這一年八月下旬前后的事情。

對于大漢王朝來說,竇憲這一番折騰,究竟是福是禍,需要留待以后另做一個專題來具體論述。不管天下蒼生心底里是什么感覺,竇憲本人和他的小妹竇太后,藉此成功地從窘境中解脫出來,一定是志滿意得。雖然只是自欺欺人,竇太后的面子和威風,總算勉強得以維持;同時又藉助這次出征的功績,在這一年的九月,“詔使中郎將持節即五原拜憲大將軍,封武陽侯,食邑二萬戶”(《后漢書》卷四《和帝紀》,卷二三《竇憲傳》),從而進一步增大了竇憲的權力,也提高了他的地位。

竇憲以待罪之身,卻在北征出發前便被授予車騎將軍之職,現在甫一歸來又被任命為大將軍。依東漢制度,將軍“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晉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故竇憲由車騎將軍而越級擢升大將軍,自是不次之賞。竇太后此舉顯然是在強化竇家的權位,須知當年的霍光主要就是靠這一職位才得以如意控制文武百官的。只是竇憲顧慮社會觀瞻,為了讓吃相顯得稍微文雅一些,故作姿態,辭謝了侯爵,以確保更加堅固地控制朝政。這一政治結果,有助于我們更加合理地評價竇憲北征之役的作用和意義。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福鼎市| 德州市| 田阳县| 温州市| 陆河县| 五家渠市| 晋宁县| 德格县| 河西区| 佛坪县| 忻州市| 兰溪市| 洛宁县| 邛崃市| 长宁县| 嘉黎县| 新晃| 黔东| 河北省| 景宁| 道真| 晋宁县| 梁平县| 衡山县| 修武县| 山东省| 长丰县| 林口县| 朔州市| 阿坝| 西吉县| 昭觉县| 临泉县| 阿拉尔市| 石河子市| 达州市| 拜泉县| 乐东| 隆昌县|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