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到晚年,獨居生活并不是噩夢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有2.64億人。2015年的相關調查已經顯示,當時空巢老年人(老年夫婦戶)和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50%。近些年,獨居老人的數量進一步增長,年輕人中個人戶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不久前一個新聞報道刷新了人們對中國獨身人口的認知:根據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2020年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其中“一人戶”家庭有125490007,超過1.25億,占比超過25%。
如果說幾年前“單身社會”還是一種離我們不遠的趨勢,那么如今,“單身社會”則已經是一種現實了,獨居人士已然成為我們社會一個不可忽略、且極有可能繼續壯大的組成部分。
對于獨居人士而言,養老問題恐怕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了,很多獨居者時常要面對長輩的嘮叨:“哪怕年輕時一切都好,等你老了,你就知道有多凄慘了!”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老后獨自一人真的不可以嗎?
對此,東京大學硬核教授上野千鶴子在她的新書《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中明確回答:“當然可以!”

人到晚年
獨居生活并不是噩夢
來源 | 譯林出版社
01
晚年的時候,獨居者最幸福
上野千鶴子認為,每個人都會是獨居者,“因為和別人組建家庭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大家都一樣,都會變成獨居者。或早或晚,每個人都要回到獨自一人的狀態”。《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中,有一個關于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調查,這個調查發現“晚年的時候,獨居者是最幸福的”。
辻川醫生……把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情況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幾種:和一人同住、和兩人同住、和三四人(及以上)同住,然后再對它們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和一人同住, 也就是二人戶的情況下,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是最低的。而當和兩人同住,也就是三人戶的情況下,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有所上升。當和三四人(及以上)同住,也就是多代同堂的情況下,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繼續上升,但是也只達到和一人獨居差不多的水平。
如果老人是主動選擇獨居的,那么他就不容易感覺到寂寞和不安。根據上野千鶴子的觀察,在日本,人們對老年獨居者的偏見已經消失了,“獨居或與子女分居對老年人而言更好”這一點,已經變成了社會常識。那么,獨居老年人是不是面臨更高的“孤獨死”風險呢?

02
獨居并不一定意味著“孤獨死”
“孤獨死”一詞廣為人知,是從日本一名后事處理工作人員吉田太一出版《遺物整理人所看到的!》后開始的,這本書詳細描述了很多獨居人士死后很久才被人發現的凄慘景象。
上野千鶴子研究不同的調查統計后總結到,“孤獨死”的本質是人死后超過一定時間才被發現。老人之所以會“孤獨死”,之所以死了一段時間都沒人發現,是因為他們平時就過著孤立無援的生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獨居并不意味著孤立無援,很多有家人、甚至跟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去世的時候也不一定是有家人守在身邊的:
獨居不意味著孤立無援,和家人住在一起也不意味著可以放寬心。日本香川縣曾發生過兩起孤獨死,都不是單身戶。……這兩個案例暴露了此前工作的盲點,即在那之前,政府所關注的都只是獨居老人而已,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有家人在,就可以放心”。可見,就算有家人,偶爾也會發生整個家庭孤立無援的情況。
上野千鶴子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獨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孤獨死:
根據這本書,孤獨死的人絕大多數是男性,而且年齡都是 55 歲到60 多歲的。這些人甚至都不算是老年人(在日本,65 歲以上的人才算是老年人)。……獨居女性完全不用害怕。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和男性獨居者不同,很多女性獨居者都有自己的朋友圈。
總之,對于一個獨居人士而言,獨居原本就是常態。所謂獨居,本就是獨自一人生活、獨自一人老去、獨自一人接受護理……然后有一天獨自一人去世。這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反而是那些對于“孤獨死”的恐怖渲染給人們造成了無謂的心理負擔。
那么,如果年老患病,甚至患上認知障礙癥、失去自理能力了,也能自己在家生活嗎?

03
即便患上認知障礙癥也可以獨居
獨居的認知障礙癥患者可以自己一個人在家生活嗎?這也是上野千鶴子本人最關心的問題,現代醫學尚無法證實認知障礙癥到底由何引發,她也從朋友們的經歷中發現,患上認知障礙癥是一個不可預防、只與概率有關的事情,誰都有可能患上這個病癥。而一旦患上認知障礙癥,還能自己在家里生活嗎?
通過各種調查走訪,上野千鶴子發現,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高橋幸男醫生是一名認知障礙癥護理專家……他提出“獨居的認知障礙癥患者的行為心理癥狀,給人感覺是比較輕的。興奮和暴力的情況也明顯較少,拒絕護理、想要回家、認錯人、幻想自己東西被人偷了、幻想別人嫉妒自己等癥狀也不多”。……不僅是高橋醫生,我還咨詢過多位認知障礙癥領域的醫生,他們也說獨居的認知障礙癥患者周邊癥狀更穩定,所以日子過得也更開心。(當然具體到個人的話,也是有個體差異的。)
那么,讀者可能要問,獨居的認知障礙癥患者可以自己一個人在家生活嗎?當然!就算有一天你無法像往常一樣自理了,只要有上門護理服務,吃飯和洗澡的問題就能解決。而且,如果是自己所熟悉的護工來服務,也不會像入住養老機構那樣有抵觸感。如果你已經做不了飯,那就委托服務商送餐好了。
既然誰都有可能患上認知障礙癥,那么與其徒勞地避免自己患上認知障礙癥,不如提前考慮好,如果真的患上了認知障礙癥該如何接受和應對那樣一個現實,如何建設一個認知障礙癥患者也能過上美好生活的社會。歸根結底,一個能讓認知障礙癥患者舒適生活的社會,對于沒有認知障礙癥的人來說,肯定也會是一個舒適的社會。

04
完善的護理保險制度
是保護獨居老人的唯一途徑
日本獨居老年人的日常護理是由《護理保險法》來保障的。日本年滿40歲的居民都要加入護理保險并繳納保費。保費的費率較低,一般不到居民年收入的百分之三。當參保人需要護理服務時,要先提出申請(年滿 65 歲才可申請),通過“需護理”等級認定以后,就可以享受相應的服務,例如醫護人員定期上門護理等。這些服務所產生的費用,護理保險支付 70% ~ 90%,參保人自付 10% ~ 30%。正是因為有了護理保險,獨居老人在家里安然度過晚年才成為現實。
日本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社會階段。人口眾多、養老制度尚不很健全的中國社會,未來面臨的養老壓力可想而知。
實際上,在老年人口占200萬、其中獨居老年人有30萬的上海,從2018年起就開始全面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是一種與日本“護理保險制度”非常接近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根據相關統計,“長護險”制度已為逾50萬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護理。2021年3月20日,《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修訂實施,首次設立了“長期照護保障”專章。相較于老年人被迫選擇的“以房養老”“養兒防老”,“長護險”制度無疑是對解決我國老齡化難題的一個有益探索。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出版后,得到了著名作家毛丹青與淡豹的一致推薦。毛丹青說:“這本書讓你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觀,很日常很真實。同時,上野千鶴子對醫療、看護、‘孤獨死’等方面的發現和洞見,也令人深思。”淡豹則認為,“這是一本相當激進的書。上野千鶴子給出了高度老齡化社會面對的問題,以及一種將‘護理去家庭化’與‘居家生活’相結合的暢想”。
THE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