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傲慢的張小泉,迷失的老字號

作者:文雨,編輯:小市妹
透過張小泉,可以一眼望穿中國老字號企業的群體性弊病。
【放不下架子】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消費者買了一把張小泉菜刀,拿來拍蒜,大蒜沒事,刀斷了。
對于此事,張小泉的回復是此刀不適用于拍蒜,后期可能會單獨出一種專門拍蒜的刀。
大哥,一巴掌下去就能解決的問題,至于再單獨出一個新產品嗎?
中國人的菜刀從古至今就一直兼職拍蒜,怎么到了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技能還退化了呢?
出了問題,首先要做的是主動道歉立正挨打,何必非要兜兜轉轉,給自己找個開脫的理由,動不動就要教育消費者,好像不這樣就顯得自己很沒面子。拜托,企業的面子是消費者給的,消費者不滿意,你哪來的面子?
況且,這種想要挽回顏面的僥幸心理,到最后很可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既找不回面子,又失了里子。
比如這一次,張小泉說自己這款產品不適合拍蒜,隔壁王麻子馬上抓住機會,在直播間拍了一整天的蒜,估計又會收割一大批新用戶。本來認錯退貨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弄成打壓自己、成全對手的社會大戲。
無論如何,張小泉已經輸了。
歸根結底,還是企業有時候太把自己當回事,放不下架子,擺不正位置。
而這一點,似乎也是國內老字號企業的通病。
比如,一名網絡大V曾實地探店在大眾點評評分最低的“狗不理包子”王府井店,并進行了一番吐槽。王府井店得知后,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給出解釋,反倒理直氣壯的發聲明表示餐廳名譽權受到了侵犯,并以報警來回擊。給人的感覺是,狗不理不會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評判。這難道是對待“上帝”的態度嗎?
再比如,2020年《最強大腦》節目嘉賓王昱珩一行到厲家菜就餐,隨即發了一條微博:環境和菜品還不如學校食堂。此事一出,厲家菜的回應簡單粗暴:清者自清,我們沒有必要回應什么。換句話說,你愛吃不吃。
站在企業的角度,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學會和公眾打交道,很重要,特別是面向C端的企業。其實很多時候,消費者最在意的并不是出現產品質量問題,而是問題出現后企業的態度,一副蠻不在乎的俯視姿態是最不能被公眾所接受的。一意孤行,到最后傷害的還是企業自身利益,哪怕你是老字號,品牌價值也經不起透支。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擺不正位置還不是老字號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找不到方向】
最近幾年,文化自覺驅動國貨崛起,李寧、安踏、飛鶴等本土品牌借勢跳躍,不管是盈利能力還是品牌知名度都得到極大提升。反觀一眾老字號企業,不僅沒有充分利用自己歷史悠久和文化傳承的賣點優勢,反倒在市場競爭中愈發力不從心。
根據商務部之前的統計,現存中華老字號企業中,只有10%的企業還在蓬勃發展,40%勉強盈虧平衡,剩下近一半都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全聚德,凈利潤從2017年的1.36億元下滑到了2019年的4462.79萬元。2021年虧損1.57億,今年上半年虧損放大到1.45億元-1.56億元。
張小泉過去三年的凈利潤分別為0.72億元、0.77億元、0.79億元,基本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而在此之前,狗不理的營收已在1億元左右多年徘徊不前,最終于2020年從新三板摘牌。
如何繼承傳統、融合現代,找到一條適合當下的發展道路,是所有老字號企業的必答題。
但現在來看,大多都不及格。
以張小泉為例,有媒體翻出公司總經理夏乾良此前在接受采訪時的一段表達,大意是:中國人學了幾十年的切菜都是錯的,應該向人家米其林廚師看齊。
張小泉可能忘了,它的用戶基本盤是中國14億最普通的平頭百姓,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哪有時間在切菜上精雕玉琢。至于米其林,別說吃,見都沒見過,這好比拿大學教授的學術素養要求小學生,有意義嗎?
雖然夏總已經對自己之前的采訪視頻進行了澄清,但輿論對張小泉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一個“誠摯道歉”就可以挽回的。
企業可以制造賣點,但起碼要符合實際,不能跑偏。所謂的“消費者教育”也不是讓企業拿著自以為是的真理向消費者宣布該如何做,而是找到消費者真實的需求與痛點,然后給出解決方案。
事實上,找不到方向的又何止張小泉,老牌國藥公司廣譽遠也一樣。公司坐擁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四大核心品種,但始終沒有找到好的商業化道路,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以龜齡集為例,本來是傳統中藥,自己也對外宣稱有500歷史的保密配方,但現在竟然做成了西藥形式的膠囊,驢唇不對馬嘴,傳統神秘色彩一下子沒了。
再者,龜齡集聲名鵲起是因為乾隆帝吃過,因此才會成為高端人士往來的禮品,本質是一種高端保健品,現在做成膠囊,身份直接變成了藥品,請問誰送禮會送藥品?
最后,產品定位和賣點也不清晰,龜齡集最核心的功效是什么?具體面向當代社會哪部分群體?都很模糊。
結果是錢沒少花,但事沒辦成。2021年,廣譽遠的銷售費用高達7.82億元,但全年虧損高達3個多億。
轉型不成,跨界來湊,很多老字號企業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2019年,狗不理并購了澳大利亞益生菌企業,號稱要在益生菌領域進行新技術的探索和研發。同樣在這一年,狗不理在第二屆中國進博會上賣起了面膜和眼罩,2022年,狗不理又成立一家咖啡公司……
張小泉也一樣,2021年,公司成功在創業板上市,隨后便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進軍“化妝品批發、零售”等相關業務。此后,張小泉更是頻頻跨界,先是賣廚具和廚電,最近又新增了食品銷售業務。但這種毫無根據的隨意跨界并未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從去年上市至今,張小泉的股價已經自高點腰斬。
老字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品牌的歷史和淵源,所有的轉型和跨界一定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拓展,盲目出擊只能加速衰亡。
《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親民”,指的是體察人民生活。老字號企業本就具備歷史傳統,希望也能有中國傳統思想的覺悟,踏踏實實,端正態度,找準方向,止于至善,少一些自以為是的說教,多一些實事求是的探索。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