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城市考古”: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上海
上海是近現(xiàn)代中國經(jīng)濟、文化的主要策源地,也濃縮了20世紀的中國社會巨變。上海的屋檐下,幾乎隨時可見一些名人依稀的蹤跡。魯迅在上海的第一處住所在哪里?傅雷在上海有過幾處舊居?施蟄存的“北山樓”又在哪個弄堂?劉海粟喜歡在哪座公園寫生?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今天參與“2022上海民生訪談”時,以“海派城市考古”總領(lǐng)隊的身份,邀請公眾共同參與“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征集活動。期待公眾在城市漫步中,發(fā)現(xiàn)與眾不同的風景,分享喜愛上海的理由。
地處上海市陜西南路的“長樂村”是豐子愷先生“日月樓”所在,1954年秋日,豐子愷一家從福州路搬至此地,在這里度過了21個春秋,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當時“長樂村”尚名為“凡爾登花園”,某日豐子愷坐于二樓室內(nèi)陽臺上,日間陽光充足,晚上可見皓月當空,遂有了“日月樓”之名。

豐子愷在長樂村弄口。“長樂村”三個字為豐子愷所書,他身后的尖頂樓房為“日月樓”。
回顧豐子愷在上海生活的足跡,從老南市、虹口閘北到福州路,直至長樂村,無論悲歡離合,豐子愷始終豁達樂觀堅韌,并影響著他周圍的人,通過豐子愷的上海足跡,也能看到他的交友和工作圈,繼而看到大家的煉成。
而在1922年11月,愛因斯坦夫婦途經(jīng)上海,上海書畫界與商界名人王一亭在自家寓所梓園設(shè)宴款待,于右任、張君勱等人作陪,期間觀賞了主人所藏金石書畫。當時愛因斯坦緣何會選擇拜訪梓園?近一個世紀之后,王一亭舊居梓園又是何種狀況?

1922 年 11 月 ,愛因斯坦拜訪梓園時留下的合影
在上海景云里長不過20米長的支弄里,則可以邂逅90多年前,魯迅與許廣平來滬選擇的第一處落腳點;在愚園路的岐山村,一間舊式里弄房上加蓋的小房間,便是施蟄存大名鼎鼎的“北山樓”書齋......

景云里23號(魯迅在滬第一處住所)
據(jù)上海新聞廣播“話匣子”報道,在有趣、長見識,“海派城市考古”讓你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上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今天參與“2022上海民生訪談”時,以“海派城市考古”總領(lǐng)隊的身份,向上海市民發(fā)出征集令,邀請大家共同參與“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征集活動。歡迎大家在城市漫步中,發(fā)現(xiàn)與眾不同的風景,分享喜愛上海的理由。
“上海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條馬路,每一家小店,每一座影劇院、博物館、美術(shù)館,都承載著上海文化的印記,彰顯著上海旅游的魅力。”訪談中,方世忠不經(jīng)意間說起,自己在今年春節(jié),循著網(wǎng)友“望鄉(xiāng)叔叔”繪制的“虎年跑步路線圖”,從淮海中路、陜西南路路口起始,經(jīng)過襄陽南路、復興中路、永嘉路等充滿海派風情的馬路,以一場17.7公里的慢跑領(lǐng)略了沿途的景致。
節(jié)目中,方世忠還拋磚引玉,向聽眾和網(wǎng)友推薦了“海派城市考古”蘊藏豐富的“最嗲馬路”——南昌路。
“建筑精美、人文薈萃、煙火十足是這條街的最大特色。有人做過統(tǒng)計,在南昌路從重慶南路路口到瑞金二路路口這段不足2公里的沿路上,曾居住過近40位名人,可謂是臥虎藏龍。”方世忠說。

南昌大樓
不同于武康路洋房群的高墻大院,南昌路上的環(huán)龍別業(yè),168弄法式花園小區(qū),還有錫榮別墅,不僅可進可探,而且居民可親可愛,處處讓你能夠感受到濃濃煙火氣。
一方小方桌、三把老躺椅,掰上一小塊老白茶,放入紫砂壺,倒上滾滾燙的開水......如果投緣,便可在此與老街坊攀談交流,品茶聊人生。
緩步走在南昌路,路過色彩奪目的巨幅墻繪,來到168弄的法式花園洋房群小區(qū),小區(qū)門口的口袋小公園不容錯過。開墻透綠,行人步入花壇小徑,放眼望去,尖頂、老虎窗、拉毛墻面、外沿廊梯......“小而美”的公共空間與百年建筑相得益彰,看著甚是舒心。

南昌路
不僅是“最嗲馬路”,南昌路還處處透著“文藝范”。作家巴金、新聞巨匠鄒韜奮、詩人郭沫若、畫家林風眠、翻譯家傅雷、風流才子徐志摩,還有電影明星趙丹、白楊......一眾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南昌路136弄11號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詩歌《偶遇》,出自徐志摩。
這位崇尚浪漫主義的詩人,1926年與陸小曼成婚后的第一個家就安在了南昌路這處新式里弄小區(qū)右側(cè)第二支弄深處的11號。

南昌路136弄48號
與11號隔弄斜對角的39號則是傅雷在1931年供職美專時的住所,不遠處的1號又是巴金先生于1932年-1933年的短暫居所,而里弄里處于中軸線最顯眼的48號底樓曾是電影演員魏鶴齡的舊居,二樓曾住過電影導演應云衛(wèi),電影明星白楊也曾住于48號三樓,名演員、名導,實實在在的一棟“明星”樓。

南昌路100弄2號(老漁陽里2號)
午后,迎著夏日雨后的微風,行走在南昌路上,你時常能看到一個個充滿朝氣的年輕身影。“掃碼,測溫......”步入南昌路100弄2號(老漁陽里2號),這里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青石板,紅色的木格窗,客廳墻上的一塊小黑板寫著“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每每于此,耳畔常會聽到“我是追完電視劇《覺醒年代》來的,劇中就有這么一塊小黑板......”
“暖意、愜意、詩意,上海如南昌路這般底蘊深厚的小馬路還有很多很多。”方世忠說,紅色資源、海派源流、江南古韻、時尚潮玩、美食美景,上海等你來探索、發(fā)現(xiàn)、分享。
附:“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征集活動
具體事項如下:

據(jù)悉,獲評“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的作品將于今年9月上海旅游節(jié)期間向社會公布。獲評“海派城市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的作者將被授予“海派城市考古隊員”榮譽稱號,同時還能獲贈2022《上海市博物館美術(shù)館通票》,一票暢玩本市43家知名景點場館,有效期至2023年8月31日。
(本文綜合自上海新聞廣播、“話匣子”公眾號及澎湃新聞過往報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